《親愛的》
國慶檔向來都是觀影熱的黃金期,也是各電影大片混戰之期。《親愛的》自2014年9月25日上映,熱度一直延續到當年國慶檔,憑藉「年度最高口碑」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票房和排片的逆襲。在2014年國慶期間,《親愛的》在排片空間受各片擠壓的逆勢情況下,一直保持居高不下的上座率以及百分之百好評率,在總體票房日漸回落的國慶末期,《親愛的》票房仍然每天穩步增長。
影片名稱:《親愛的》
影片類型:劇情/家庭
製作標準:院線電影
影片時長:130分鐘
影片導演:陳可辛
影片簡介
《親愛的》是2014年出品的一部「打拐題材」電影,由陳可辛執導,張冀編劇,趙薇、黃渤、佟大為、郝蕾、張譯主演。女主角趙薇憑藉該片入圍第5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獎並獲得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親愛的》是一部「打拐題材」電影,電影主演講述以田文軍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去尋孩子以及養育被拐孩子的農村婦女李紅琴如何為奪取孩子做抗爭的故事。
該片於2014年9月25日上映。
影片評價
首先《親愛的》的主要角色和故事都脫胎於真實發生的「打拐」事件;其次,這類親子題材本身就是「催淚大戶」,多年前一部《媽媽再愛我一次》所掀起的觀影盛況,相信80後們都記憶猶新。面對「骨肉分離」的人間慘劇,再理性的觀眾,恐怕也都會心軟。
造型接地氣,演員演技好,電影本身,劇情從一開始就沒有太多讓人意外的地方,丟孩子和找孩子的細節,大家平時在新聞裡都看到很多,比較特別的設計是,在片中飾演一對離婚夫妻的黃渤和郝蕾,在丟了孩子後,找到了一個由張譯、張雨綺飾演的夫婦領導的一個由丟孩子父母組成的「互助組織」,大家互相鼓勵支撐,共同尋子,成為了電影的一抹亮色。
案例分析
《親愛的》自2014年9月25日18點上映以來,就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提前點映當日便斬獲1200萬票房,截至當年國慶檔開啟前票房突破1.41億,隨著國慶檔觀影熱潮的來臨,《親愛的》也在零差評的良好口碑中穩步求升,10月1日累計得到1404.24萬元票房。隨著國慶假期的過半,國慶觀影熱潮逐漸消退,在影院排片及票房總體下降的同時,《親愛的》依舊延續之前的逆生長趨勢。
自2014年9月25日正式上映以來,《親愛的》憑藉其極具社會話題性的電影題材和6大演員顛覆性的演技爆發,讓電影在上映之初就獲得了超高的美譽度及人氣值。尤其在進入黃金檔後,在大盤進入白熱化激烈爭奪後,《親愛的》更因為其零差評的電影口碑成為當年國慶檔唯一一部電影排片及票房逆勢增長的電影。截至國慶檔結束,電影全國票房達到2.54億,電影所產生的影響力還在不斷擴大。
《親愛的》作為由真實事件改編的年度情感大戲以及片中眾演員精湛的表演,自上映開始就在各大影評網站保持了很高的評分,在國慶檔上映的影片中,贏得幾乎一邊倒的好口碑,好評程度一騎絕塵。雖然在票房上並沒有像《心花路放》一路高歌,甚至在關鍵的黃金檔排片上受到其他影片的擠壓,但這並沒有妨礙該片口碑的一路飄紅,甚至有觀眾力贊「票房逆增長就是因為口碑好,是好片」。
電影《親愛的》被媒體及觀眾評論為「感動」、「淚奔」外,更多的還是對電影中血緣、親情與法理衝突的反思,導演陳可辛與編劇張冀用恰到好處的點到為止讓電影並沒有過多的敏感與沉重,反而以一種類似於紀錄片的溫情形式為大家呈現了一個樸素、真實的社會現象。讓看過電影的觀眾很自然的對《親愛的》中的社會話題引起反思,激起觀眾強烈共鳴,從而引發口碑帶動票房現象。
而且在國慶期間該片營銷持續,先是影片主演黃渤與佟大為10月4日周五登上超人氣節目《爸爸去哪兒》第二季大結局造勢,周六導演陳可辛又攜趙薇、佟大為、張譯做客收視王牌節目《快樂大本營》,加之佟大為周六、周日坐鎮收視冠軍節目《非誠勿擾》,再次助力。
雖然《親愛的》題材沉重,並不是特別討好觀眾,然而得益於口口相傳的好口碑,《親愛的》最終狂攬3.4億票房,已然是非常不錯的成績,真正的票房口碑雙豐收。親愛的》持續的逆生長趨勢,也見證了電影本質推動票房的不變之理,凸顯好電影總能接受市場的考驗。電影的誠意和品質逐漸戰勝題材的商業局限,票房長線可期。同時其社會意義已經凸顯,推動了失蹤立案的落實,其實這比票房更值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