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隱秘而偉大》的熱播,引發了新一輪的諜戰劇討論熱潮。
劇中的主演李易峰和金晨都有不俗的表現,而幾個配角的更是展示了十足的演技。
李易峰飾演的顧耀東
導演王偉,從《白夜追兇》開始,就在嘗試著用小人物的視角來剖析社會問題。
而這次,他更是將眼光和視角轉到了民國時期的上海。
從一個小警員的心路歷程,揭示了隱秘戰線的艱辛,更呼應了時下最熱門的主旋律——不忘初心。
電視劇的主人公名叫顧耀東,他是東吳大學法學院的高材生。
畢業後一心想要當警察,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匡扶正義,保護百姓。
匡扶正義,保護百姓
而他的這句話,被警察局裡的同事不以為然,甚至受到了大家的嘲笑。
警察局的人嘲笑顧耀東
這一細節,反映了當時國民黨內政府官場的風氣,毫無理念和信仰,大多數人都在渾水摸魚、尸位素餐。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細節,比如被觀眾們津津樂道劇中的人物關係、道化服和情節設置是否合理。
甚至有很多細節,極其容易被大家忽略,尤其是背後的相關歷史人物和事件。
這些細節,正是主創團隊以小見大的敘事方式,通過小人物的視角和經歷,來反應大時代背景下的人物百態和歷史進程。
正應了那句話,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今天,我們就來透過這些細節,解讀這部熱播劇背後的歷史,為大家在觀看電視劇之餘,提供一些歷史背景和茶餘飯後的談資。
與傳統的諜戰劇《暗算》、《潛伏》、《風箏》等不同,《隱秘而偉大》的主人公在歷史上並沒有特定的原型。
劇中李易峰飾演的顧耀東、金晨飾演的沈青禾,都是編劇創作出來的人物角色。
但在這兩位主角身上,我們又可以看到成千上萬的地下工作者的縮影。
比如男主顧耀東,從一個法學院畢業後,懷著滿腔熱忱進入警察局,卻發現官場的烏煙瘴氣和尸位素餐。
顧耀東加入警察局的初衷
於是他在一次次的行動中,慢慢認清了國民黨官僚資本主義的種種弊端。
一身正氣的他,逐漸心向中共,在一次次的任務中成長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
而沈青禾就更有特點,她在中共地下組織內的身份是交通員,平時主要從事一些倒買倒賣的生意。
她對外宣稱自己極度愛財,熱衷於一切賺錢的生意,但實際上卻是一名家境殷實、受過良好教育,卻甘願投身於地下工作的進步女青年。
金晨飾演沈青禾
在日常潛伏中,她周旋於國民黨各級官員之間,努力營造出一副奸商嘴臉;
在執行任務時,為了掩護同志,幾次將自己置於險境,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這兩個人物,是抽象化的藝術形象,象徵著曾經在隱秘戰線奮鬥的數以萬計的地下工作者。
而歷史上,我黨在國民黨內部策反發展的特別黨員人數眾多,很多都是像顧耀東一樣,對國民黨失望透頂轉而選擇投靠中共的。
比如《潛伏》裡的餘則成的原型之一:吳石將軍。
餘則成與吳石將軍的外形相似度極高
這個我們後面還會詳細說。
這部電影引用的實在巧妙,既符合時代背景,又完美的借喻了人物內心活動。
我們來逐條分析:
2.1 時代背景
《卡薩布蘭卡》這部電影,是1942年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愛情電影,又名《北非諜影》。
卡薩布蘭卡劇照
1943年,引入中國,開始在各大城市上映。
而劇中的年代,是抗戰勝利後的上海,大約是1946年--1948年之間。
上海本身就是近代民國的經濟和金融中心,喝咖啡、看電影是民國時期最浪漫、最具小資情調的娛樂項目之一。
所以,沈青禾與夏繼成在電影院接頭,是符合時代背景的。
接著說這部電影,反映的是二戰背景下,一段身不由己、感人至深的三角愛情故事。
男主裡克在摩洛哥北部卡薩布蘭卡城市,偶遇到了自己曾經的愛人伊爾薩,在誤會解開後,裡克終於可以與愛人坦誠相見,但他卻選擇犧牲自己的幸福成全愛人。
在卡薩布蘭卡的機場,他擊斃了納粹德國的少校,然後目送著自己最愛的女人奔向自由。
影片將愛情、戰爭、自由、政治、忠誠、友誼等多個元素,完美的融入了故事情節中;男女主人公濃烈卻又深沉的愛,感動了無數觀眾。
1944年,該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三項獎項,成為當時全世界都飽受歡迎的熱門電影。
劇中引用的一段,恰好就是男女主人公惜別時依依不捨的對話。
4.2 借喻人物內心
這是第一集中,潛伏在上海警察局的中共地下黨——夏繼成(代號白樺),與沈青禾在電影院接頭時,影院正在播放的電影。
中共臥底夏繼成,代號白樺
在這一段,夏繼成已經接到了上級的命令,近期會調他離開上海,讓他著手交接工作和挑選接班人。
而由於多年的默契配合,沈青禾此時對夏繼成已經暗生情愫,但礙於地下工作的特殊性和兩人的身份,又無法公開。
所以,沈青禾此時內心非常糾結,既希望暗戀的人能懂自己的情愫,又希望他能平平安安。
所以她才會問出那句話:什麼時候離開上海?
而王瀧正飾演的夏繼成,顯然洞悉了沈青禾的心思。
他的回答是故意在提醒沈青禾,地下工作不要動情。
隨即,鏡頭就給了沈青禾特寫,滿臉的失望表情。
而此時,電影院的電影也播放到了最感人的一幕:男女主人公依依惜別,互道不舍之情。
導演正是借電影中人物的對白,說出了女主沈青禾的內心。
劇中《卡薩布蘭卡》片段
所謂此處無聲勝有聲。
導演用一部40年代的電影,巧妙的說出了沈青禾心中想說卻又說不出口的情愫。
這細節處理的,實在巧妙。
該片對上海警察局的人物和設置整體符合歷史。
3.1 局長的原型:宣鐵吾
劇中,出現最多的是兩位副局長,而身為正職的一把手幾乎很少出現。
這是為什麼?
原因是,彼時上海警察局的局長是宣鐵吾,他同時兼任淞滬警備司令部司令。
當時他被蔣介石派去上海,主要任務是打擊黑幫勢力,防止軍統和黑幫做大做強。
宣鐵吾,是近代史頗具爭議的一個人。
宣鐵吾
宣鐵吾,最早畢業於黃埔軍校一期,早年間曾經加入中共,後來在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後,叛黨投敵,轉入蔣介石門下,一度曾擔任蔣介石的侍衛長。
由於上海是遠東金融中心,是南京政府的錢袋子。
一方面各種金融勢力盤根錯節,另一方面以杜月笙為首的黑幫與戴笠的軍統關係親密。
蔣介石為了保證將上海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所以對上海黨政軍一把手的任命非常謹慎,必須是其極其信賴的人。
為了制衡軍統和中統,蔣介石決定任命自己的親信——宣鐵吾為上海警察局局長,後又兼任淞滬警備司令部司令。
將軍警大權於一身的宣鐵吾,隨後便開始了對上海黑幫勢力的整治,這其中主要針對的就是杜月笙等人。
他曾先後抓捕了杜月笙的管家萬墨林,兒子杜維屏。
後來,宣鐵吾積極配合蔣經國在上海的金融改革,起到了一定正面作用。
但是,他在執政上海期間,血腥鎮壓學生和工人運動,不斷以流氓行徑擾亂社會秩序,並且利用行政手段強行掠奪上海人民手中的黃金、白銀、美元、外鈔。
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海警察局的風氣從最上峰就已經壞掉了。
在宣鐵吾集中力量對付黑幫時,對於上海警察局內部的日常工作,更多的是交給副職打理。
宣鐵吾當時沒有選擇軍統、中統、軍方推薦的人選,而是選擇了俞叔平做副手。
這也就可以合理解釋,為什麼齊副局長在局長面前小心謹慎、畢恭畢敬的態度,畢竟他自己就是局長一手提拔起來的。
齊副局長在局長面前的樣子
3.2 副局長的原型:俞叔平
俞叔平就是劇中齊副局長的原型。
宣鐵吾此舉目的有二:
一是因為俞叔平此人並不隸屬於任何政治派系,他當副局長不會有太多的利益瓜葛;
二是因為俞叔平本人是法學出身,是民國有名的法律博士,甚至曾經一度被稱為中國現代刑偵之父。他的當警察局副局長,誰都挑不出毛病,他本人也非常符合技術型副職的定位。
俞叔平
俞叔平早年間曾留學歐洲,獲得維也納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中組部任職。
但他在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並不是當了多大官。
而是他認真鑽研法學,不僅曾經在同濟大學和東吳大學的法學院兼職教授,還出版了許多法律論著。
這其中,涵蓋了行政法、刑事法、犯罪學、法醫學、監獄學等多個方向。
這顯然與劇中的齊副局長,一味的撈錢所不同。
齊副局長
3.3 警察素質
電視劇中,可以看到,警察的素質普遍不高。
不僅對老百姓缺乏應有的尊重和服務意識,甚至吃拿卡要,動輒動手打人。
這在劇中有很多體現,我只選取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
一是沈青禾的車被剮蹭,出警的黃隊長不問來龍去脈就扣車搶奪物品。
黃隊長直接扣車
另一個是,劇中的警察在鎮壓遊行示威群眾時,居然動手打人。
劇中警察毆打遊行學生和群眾
為什麼當時的警察素質如此低下?
一方面,是因為很多警察之前就是租界巡捕和日偽時期警察,身上留存著多年以來養成的不良習氣;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的接受部門不加甄別就直接轉為警察局員工。
另一方面,當時的警察局門檻對文化要求普遍不高,初中畢業即可。
從根源分析,還是因為他們心中官本位的思想在作祟,缺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
施詩飾演的丁放
丁放這個角色很有特點,美女作家、青年成名、小資情調,按照劇中人物特點可以推斷,這個角色的原型應該就是張愛玲。
丁放的人設與張愛玲有很多相似之處,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
4.1 出身富貴
劇中,丁放的父親是上海市財政局的丁局長,她自己是典型的富二代。
而張愛玲也出身於顯赫世家,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鴻章的長女。
張愛玲
也正是因為出身富貴世家,她們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既有正統的國學私塾薰陶,也有海外留學經歷,加之自己本身就天賦異稟。
所以才能年少成名。
相比之下,作為普通人家的孩子,同齡人趙志勇就是鮮明的對比,一方面沒有那麼好的教育機會;
另一方面家庭經濟負擔重,他早早的就需要為養家餬口而奔波,即使有文學夢想也只有先放一放了。
趙志勇
而丁放和張愛玲,則無需顧及這些。
她們不必擔心經濟問題,可以安心的沉浸在文學創作裡。即使失敗了,還有背後的家庭給兜底。
這就像創業,窮二代創業失敗,一無所有;富二代創業失敗,回歸家庭即可。
4.2 擅長寫男女感情
東籬君的小說主要內容
電視劇中提到了丁放的筆名是:東籬君。
這顯然是從陶淵明處借用的典故: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丁放以東籬君的名義,發表了多篇情感小說,成為上海文壇暢銷作者。
她寫作的主要內容就是:上海灘的燈紅酒綠和男女情感故事。
其中,就包含劇中提到的《鳳鸞禧》。
八卦記者手拿丁放的小說《鳳鸞禧》
而張愛玲最早曾經於1943年,在雜誌《紫羅蘭》上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
正是這篇小說讓張愛玲在上海文壇嶄露頭角,成為當紅作家。
隨後,她陸續發表了《沉香屑·第二爐香》、《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等作品,成為上海灘暢銷作家,一時間風雲無二。
在這期間,張愛玲有一部短篇小說《鴻鸞禧》。
而劇中,東籬君的《鳳鸞禧》,顯然是借用了《鴻鸞禧》的名字。
與同時代其他女作家相比,張愛玲的小說具有非常強烈的個人特色。
她擅長於描寫愛情、婚姻、家庭、情感題材,以女性獨有的細膩和視角,描繪出了封建殘餘思想和男權主義思想下各種各樣的女子的人生經歷。
她既能對新舊時代下女性物質和精神上獨立性進行思考,也對封建思想迫害下的女子進行了關懷與反思,開創了批判性文學和新女性文學的新領地。
4.3 為愛痴狂
這也是丁放與張愛玲非常相似的一點。
電視劇中,出身富貴的丁放愛上了出身底層、單純正直的顧耀東,儘管這段感情不被看好,兩人最後也沒有逃過棒打鴛鴦的結局。
但坦白的說,劇中兩人的戀愛過程還是非常甜蜜的。
顧耀東與丁放
丁放愛上顧耀東,就是因為他的淳樸耿直,不管家裡人如何反對,她依然對他痴情不移。
無獨有偶,張愛玲也有一段飽受爭議的感情,那就是她與胡蘭成的婚姻。
1944年,兩人因張愛玲的小說《封鎖》結緣,隨後情定結緣。
由於胡蘭成是汪偽政府的官員,曾一度擔任汪偽政府宣傳部次長,是國人公認的漢奸。
但張愛玲不顧一切的愛上了他,甚至不在意胡蘭成的漢奸身份。
張愛玲與胡蘭成
他們結婚時,沒有結婚證,也沒有婚禮。
只有一紙用文字寫成的婚書:
胡蘭成與張愛玲籤訂終身,結為夫婦。
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前兩句出自張愛玲,後兩句出自胡蘭成。
那一年,胡蘭成38歲,張愛玲24歲。
而後兩句,這些年成為網絡心靈雞湯最愛用的100句話之一。
綁架榮尚生
劇中,被綁架的上海實業大王--尚榮生,其原型應該是榮德生。
榮德生是上海灘的實業家,他曾歷任北洋政府國會議員、國民政府工商部參議等職。
他的一生專注於經營實業,他與兄長榮宗敬共同經營的榮氏企業,擁有12家麵粉廠和9家紗廠,享有「麵粉大王」、「棉紗大王」的美譽。
榮德生
他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原國家副主席榮毅仁。
榮德生綁架案雖並非劇中演的那樣,但確實存在官匪勾結。
後來,此案被軍統出身的毛森偵破發現,時任淞滬警備司令部中校警衛隊長王晉唐是綁匪的內應。
隨後,毛森便順藤摸瓜挖出了這個綁匪集團,榮德生綁架案得以告破。
15名綁匪中8名主犯被處決,其餘7名被判處有期徒刑。
榮家的50萬美元贖金也多數追回。
劇中,在夏繼成調往南京之前,曾經有一段上海警察局領導層的對話,這裡面提到了兩個國民黨高官:盧馳和胡仲啟。
局長與副局長討論夏繼成出身
這裡的盧馳,原型就是時任南軍政府國防部史政局局長吳石;
而胡仲啟的原型,就是時任國防部監察局首席監察官的吳仲禧。
吳石曾經在陸大從事多年的教育工作,培養了一大批國民黨的中高層軍官。
而夏繼成剛好就是陸大畢業,那麼這裡的盧馳自然就是指的吳石將軍了。
隨後,齊副局長問到了首席監察官。
這裡的首席監察官,在劇中是胡仲啟,原型是吳仲禧。
吳石和吳仲禧這對戰友,是多年的好同學、好同事、好戰友。
他們曾經是保定軍校三期的同學,在校時就是好友。
盧馳和胡仲啟的關係
抗戰時期曾一起在第四戰區共事,吳石任第四戰區中將參謀長,吳仲禧任中將軍法執行監,此時吳仲禧已經於1937年秘密加入中共。
抗戰勝利後,吳仲禧被軍統控告貪汙,隨後被吳石出面營救,並經吳石的運作幫忙,吳仲禧被任命為為國防部監察局首席監察官。
吳仲禧
1948年,吳石經吳仲禧介紹,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9年,吳石被任命為國防部參謀次長,準備隨國民黨一同去臺灣。臨行前,他與吳仲禧見了最後一面。
吳仲禧在後來的回憶錄中寫道:
他(吳石)告訴我,已被調任國民黨國防部次長,要到臺灣去任職。我曾請他考慮,到臺灣去是否有把握,如果不去,也可以就此留下,轉赴解放區。他堅決表示,自己的決心已經下得太晚了,為人民做的事太少了 。現在既然還有機會,個人風險算不了什麼。
1950年1月29日,中共臺灣省工作委員會書記蔡孝乾被捕叛變,隨即供出了中共在臺灣潛伏的400餘名臥底,其中就包含吳石。
吳石將軍
1950年6月10日,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王正均、林志森六人被判死刑。臨刑前,曾留下訣別詩一首:
天意茫茫未可窺,悠悠世事更難知。
平生殫力唯忠善,如此收場亦太悲。
五十七年一夢中,聲名志業總成空。
憑將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對我翁。
1975年,吳石被追認革命烈士。
吳石將軍,是我黨難能可貴的人才,是一名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
他支持民主,反對內戰,棄暗投明,為解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在即,他本可以留在大陸,卻始終認為自己為黨和人民付出太少,毅然要赴臺,為解放臺灣、祖國統一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直至他被捕犧牲,他都沒有忘記一名共產黨員的信仰和使命。
他的一生,雖然在國民黨內懷才不遇,卻在隱秘戰線中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而他赴臺潛伏這一段,曾經被電視劇《潛伏》劇組引用,餘則成最後赴臺的情節,就取自於吳石將軍的親身經歷。
他就像電視劇《潛伏》裡的那句話:身處黑暗,心朝光明。
《潛伏》劇中經典臺詞
謹以此,向隱秘戰線的革命先輩致敬:
英雄多隱秘,平凡且偉大!
本人原創,轉載需徵得同意並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