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鄭智賢老師是古豳歷史文化研究陣營中的一名主將。其學術素養豐厚,長期致力於古豳文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今刊其文,以示敬意,並希望其他會員以其為榜樣,使古豳歷史文化研究更上一層樓。
文/鄭智賢
在305篇樂歌組成的《詩經》中,豳地《風》、《雅》、《頌》佔了一定的篇數,這是誰也抹煞不了的客觀事實,這為豳地成為「詩經之鄉」奠定了最基本的條件,但還需要文物考古的支持,史志典籍的證明,民俗文化的認可。在這幾方面,豳地的條件得天獨厚。
公劉、慶節父子建立的古豳國地域範圍比較大,我們僅就彬州、旬邑、長武三縣的文物考古情況予以較簡略的記述。彬縣重要的先周文物有姜嫄墓、公劉墓、古公城、商豳亭等,較重要的先周文化遺址不下15處,有的規模相當宏大。長武縣的下孟村先周文化遺址、旬邑縣的下魏洛先周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豐富,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翻開許多史志典籍,包括不少詩經學專著,絕大多數學者都把「公劉居豳」的「豳」定在彬州、旬邑,也有個別學者定在長武,只有極個別臺灣省史學家提出豳在山西說。這表明,古豳國在彬州、旬邑一帶已成定論。公劉率先周部族由寧縣、慶陽一帶遷豳後,正處於先周部族的上升期,其子孫慶節、黃僕、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雲都、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在豳地生存了400年左右後,才由古公亶父東向遷岐。豳公公劉不愧為先周部族的傑出領袖,據清代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講:「蓋以戎狄濁亂之區而公劉居之,譬如行潦可謂濁矣,公劉挹而注之,則濁者不濁,清者自清。由公劉居豳之後,別田而養,立學以教,法度簡易,人民相安,故親之如父母。及太王遷岐,而從如歸市,亦公劉之遺澤有以致之也。」這是以先周部族為首的方國聯盟首領公劉獨厚的道德、非凡的才略、篤行的精神緊密結合而創造的奇蹟,也是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豳地的民俗文化資源至今仍相當發達,一些民風民俗仍保留了先周部族及古老周禮的影響。有關先周先祖姜嫄、后稷(棄)、不窋、鞠陶、公劉、古公亶父等民間傳說仍活在一部分人的口邊,《詩經》中的一些古詞仍流傳於日常的方言中。所有這些,都反映了豳地與《詩經》,尤其是與《豳詩》的血肉聯繫。
還有《豳風•七月》中的生物品種十分豐富,都可從豳地生物資源中找到它們的影子。一些流傳至今,歷史久遠的古地名,更好印證了《豳詩》篇目中所反映的史實。今天,我們懷著欽敬的心情追索豳詩的來龍去脈以及豳詩與詩經之鄉的密切關係,總會想到民主革命的先驅于右任先生的吟詠:隕蘀驚心未有期,烹葵剝棗復何為?艱難父子勤家室,慄烈農夫祝歲時。南畝於茅猶惴惴,東山零雨自遲遲。無衣無褐思終日,苦讀周人救亂詩。」(《夜讀〈豳風〉詩》於老的詩,是憂患深處抗日戰爭炮火中中華民族的命運,希冀中華民族奮起抵抗,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的最強音。這種深情關切民族命運的情懷,永遠值得我們弘揚。
我想,古豳歷史文化研究會的每一位成員,一定要有深情關切研究會發展的勇於擔當精神,沉潛到詩經學研究的氛圍中去,勤奮讀書,全力攻關,為豳地為詩經之鄉的課題求索出讓人滿意的答案,為打造詩經之鄉優秀文化品牌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簡介:彬州市人,古豳歷史文化研究會顧問,第一、二屆研究會副主席。研究會會刊《人文古豳》第一、二期執行主編。
編輯:李建國
文章推薦:白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