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地為《詩經》之鄉

2021-02-19 人文彬州

編者按 :鄭智賢老師是古豳歷史文化研究陣營中的一名主將。其學術素養豐厚,長期致力於古豳文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今刊其文,以示敬意,並希望其他會員以其為榜樣,使古豳歷史文化研究更上一層樓。

                        文/鄭智賢

         在305篇樂歌組成的《詩經》中,豳地《風》、《雅》、《頌》佔了一定的篇數,這是誰也抹煞不了的客觀事實,這為豳地成為「詩經之鄉」奠定了最基本的條件,但還需要文物考古的支持,史志典籍的證明,民俗文化的認可。在這幾方面,豳地的條件得天獨厚。

         公劉、慶節父子建立的古豳國地域範圍比較大,我們僅就彬州、旬邑、長武三縣的文物考古情況予以較簡略的記述。彬縣重要的先周文物有姜嫄墓、公劉墓、古公城、商豳亭等,較重要的先周文化遺址不下15處,有的規模相當宏大。長武縣的下孟村先周文化遺址、旬邑縣的下魏洛先周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豐富,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翻開許多史志典籍,包括不少詩經學專著,絕大多數學者都把「公劉居豳」的「豳」定在彬州、旬邑,也有個別學者定在長武,只有極個別臺灣省史學家提出豳在山西說。這表明,古豳國在彬州、旬邑一帶已成定論。公劉率先周部族由寧縣、慶陽一帶遷豳後,正處於先周部族的上升期,其子孫慶節、黃僕、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雲都、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在豳地生存了400年左右後,才由古公亶父東向遷岐。豳公公劉不愧為先周部族的傑出領袖,據清代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講:「蓋以戎狄濁亂之區而公劉居之,譬如行潦可謂濁矣,公劉挹而注之,則濁者不濁,清者自清。由公劉居豳之後,別田而養,立學以教,法度簡易,人民相安,故親之如父母。及太王遷岐,而從如歸市,亦公劉之遺澤有以致之也。」這是以先周部族為首的方國聯盟首領公劉獨厚的道德、非凡的才略、篤行的精神緊密結合而創造的奇蹟,也是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豳地的民俗文化資源至今仍相當發達,一些民風民俗仍保留了先周部族及古老周禮的影響。有關先周先祖姜嫄、后稷(棄)、不窋、鞠陶、公劉、古公亶父等民間傳說仍活在一部分人的口邊,《詩經》中的一些古詞仍流傳於日常的方言中。所有這些,都反映了豳地與《詩經》,尤其是與《豳詩》的血肉聯繫。

        還有《豳風•七月》中的生物品種十分豐富,都可從豳地生物資源中找到它們的影子。一些流傳至今,歷史久遠的古地名,更好印證了《豳詩》篇目中所反映的史實。今天,我們懷著欽敬的心情追索豳詩的來龍去脈以及豳詩與詩經之鄉的密切關係,總會想到民主革命的先驅于右任先生的吟詠:隕蘀驚心未有期,烹葵剝棗復何為?艱難父子勤家室,慄烈農夫祝歲時。南畝於茅猶惴惴,東山零雨自遲遲。無衣無褐思終日,苦讀周人救亂詩。」(《夜讀〈豳風〉詩》於老的詩,是憂患深處抗日戰爭炮火中中華民族的命運,希冀中華民族奮起抵抗,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的最強音。這種深情關切民族命運的情懷,永遠值得我們弘揚。

         我想,古豳歷史文化研究會的每一位成員,一定要有深情關切研究會發展的勇於擔當精神,沉潛到詩經學研究的氛圍中去,勤奮讀書,全力攻關,為豳地為詩經之鄉的課題求索出讓人滿意的答案,為打造詩經之鄉優秀文化品牌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簡介:彬州市人,古豳歷史文化研究會顧問,第一、二屆研究會副主席。研究會會刊《人文古豳》第一、二期執行主編。

編輯:李建國

文章推薦:白春峰

相關焦點

  • 《詩經》的早期形態與「四詩」
    一般認為,《詩經》的產生及流傳與周代的禮樂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謂「核心」必然與禮樂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有密切關聯。可以想見,當周初禮制建立之時,與禮樂配合的「詩」便成為一種需求,當時被納入禮樂系統的那些作品,便可視為《詩經》最早的核心,它們的功用與分類也就構成了《詩經》的「早期形態」。
  • 《詩經·豳風·東山》比興手法的穿插使用,更增加了詩的詠嘆意味
    舊解認為這首《詩經·豳風·東山》是士大夫歌頌周公東徵武庚和淮夷的叛亂勝利歸來而作。《詩經》的舊解常常比附史事說詩,往往出於臆想和揣測,不必拘泥。從詩的內容看,歌者參加的這場戰爭,也許正是周公東徵,但並無歌頌周公之意,而是久徵在外將歸故土的士兵的自我抒懷。
  • 看點丨神秘的豳地儺面,是農耕民族圖騰崇拜的遺存
    雩祭,也稱「打旱魃」是乾旱之年的求雨祭祀。儺祭是驅鬼逐疫的儀式,對於古時的部落首領或者巫師而言,儺就是傳達天地通靈的媒介,是三大祭祀中影響最大,最為隆重的祭祀活動,有「天子儺」、「國儺」、「大儺」之分。「天子儺」為天子專用,僅限於太社的範圍之內,諸侯與庶民不得參與,「國儺」不得越出國社的範圍,供天子與諸侯共同享用,「大儺」下及庶民,舉國上下共同舉行,故又稱「鄉儺」。
  • 義立中流柱 門生大雅風——「詩經之鄉」古豳詩詞達人王金紅作品欣賞
    豳風橋涇水滔滔歸大海,黃湯渺渺有竹排。艄公擺渡成往事,長虹臥波商賈來。兜底戶搬遷見聞每每消解移民苦,次次申訴搬家難。淚流窯院哭腫眼,步入新居笑開顏。贊脫貧戶瓜果飄香林豐茂,民風淳樸人勤勞。和劉兆華之隨手拍蓮欲動兮風未起,舟欲飛兮滿身泥。小人得志易張狂,平川走虎人勿欺。寒露寒露復至夜漸長,大考在即心不慌。西風方欲退暑熱,冷雨緣何助秋涼?中秋慰問一場秋雨一場寒,披霜黃花凌風綻。
  • 《詩經》中的西周史:周公東徵
    輔助成王、穩定周室的重任,落在了武王之弟周公旦身上。        「周公輔成王」成了後世推崇的好典型,所謂「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我們不去考證所有歷史細節,看看《詩經》裡面記載了周公的哪些事跡。        《詩經·豳風·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東徵,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
  • 《世界文學發展史》中國上古文學之四:《詩經》2
    中國上古文學之四:《詩經》2 2.周民族的五篇史詩 《商頌》五篇可以看作是商民族的史詩,而《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和《大明》五篇同樣可以看作是周民族的史詩。
  • 《詩經●桑中》:爰採唐矣?沬之鄉矣
    沬之鄉矣。雲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爰採麥矣?沬之北矣。雲誰之思?一說當讀為「棠」,梨的一種。(3)沫(音妹):衛邑名,即牧野,在今河南淇縣北。(4)鄉:郊外。 (5)誰之思:思念的是誰。(6)孟:老大。(7)孟姜:姜家的大姑娘。(8)姜、弋、庸,皆貴族姓。 (9)桑中:地名,一說桑林中。(10)要(音邀):邀約。(11)上宮:樓也,指宮室。
  • 山西起源之地,成語典故之鄉,這個低調的小縣城已到最美時刻!
    小編樂寶肯定地告訴你,不能!山西11個市119個縣(市、區),各有各的厚重,各有各的秀美。你只去了一個地方甚至十幾個地方,遠遠無法讀懂山西!如果你說我實在是只有本周末有時間,只能去一個縣看看,那樂寶為你推薦晉國故都——曲沃!三晉之源 晉都故地山西,簡稱晉,別稱三晉。古晉國的始封地在哪裡?就在曲沃。
  • 30個智慧的成語,原來都出自《詩經》
    【鳳凰于飛】【來源】《詩經·大雅·卷阿》:鳳凰于飛,翽翽其羽。【釋義】指鳳和凰相偕而飛,後用以比喻夫妻合歡恩愛。常用以祝新人幸福美滿。【未雨綢繆】【來源】《詩經·豳風·鴟號》: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釋義】意思是趁著天沒下雨,先修繕房屋門窗。比喻事先做好準備工作,預防意外的事發生。
  • 【三秦文學】潘書文:【一組古豳文化人物寫真】(古風)
    一組古豳文化人物寫真 作者:潘書文 詩經故裡頂尖立,貢獻卓殊延史輪。
  • 詩經《七月》
    全詩共八章八十八句,是﹃豳風﹄中的第一首也是最長的一首詩。全詩按照季節的先後,從年初寫到年終,從種田養蠶寫到打獵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層次的工作面和高強度的勞動,鋪敘精妙。《豳風》是豳地一帶的詩歌,共七篇。豳,又寫作彬,是周朝的祖先遷居開發的地方,在今天的陝西省栒邑,彬縣一帶。【原文】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 詩經名句賞析:帝王霸氣的男寶寶名,個個都偷走了少年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人們逐漸發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詩經》一直以來都是儒家遵循的經典,所以說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的浪潮將從《詩經》等典籍開始。一、《詩經》中帝王霸氣的男寶寶名1.翰維出自《詩經》:文武受命,召公維翰。這句話的意思是:文王武王受命天下,你祖召公實為梁棟。「翰」有學識淵博之義,寓意孩子足智多謀,英姿煥發。結合原詩,寄託父母對孩子的美好祝願,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5.
  • 詩經|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
    編劇鄒靜之歷時2年,將2萬字的《傾城之戀》改編成了近40萬字的劇本,由陳數和黃覺出演白流蘇和範柳原,劇情較之原著的市儈炎涼,有了些溫情暖意。電視劇播出後,曾出現無數張粉討伐的言詞。我在觀劇之後,認為各有各的好。小說冰冷地講述了一個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的故事。電視劇裡有了人情味兒,多了些詩情畫意,豈不很好。誰願意拒絕陽光明媚,歲月靜好呢?至少我是不願意的。
  • 黃河文化經典之《詩經》
    《史記·孔子世家》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就是依據音樂的不同。  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其地域從陝西到山東的黃河流域。其中《周南》《王風》是洛陽地區的民歌,《關雎》是《周南》的首篇,也是《詩經》的首篇。雅是洛邑「王畿」之樂,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 深信詩經故事|2019年末大型穿越劇——鹿之宴
    此詩原是君王宴請群臣時所唱,後來逐漸推廣到民間,在鄉人的宴會上也可唱。人為了激勵落榜的才子,在家中宴請了選拔落榜的才子,在此期間主人安排了樂師為眾人演奏助興,還安排了美酒佳餚,賓客們其樂融融。宴會結束之時,主人又再次為才子們獻上祝福,勉勵他們學習。     整個拍攝過程不容易。光是穿衣服就是第一道門檻了。大家第一次穿漢服 在研究哪件穿外面哪件穿裡面。
  • 【爭鳴】《詩經》之根在南皮
    《詩經》的作者大多已無法考證,傳尹吉甫為主要採集者,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至今。 據史料稱,周宣王姬靖繼位後,開始選拔賢能的大臣以圖振興,尹吉甫成為周宣王的股肱之臣。因其文能治國,武能安邦,是"宣王中興"之幹臣。周宣王曾作詩誇讚:「文武吉甫,天下為憲」。他輔佐了西周晚期三位君主,堪稱功勳卓著。西周之後的統治者都將尹吉甫作為「忠義」至尊的化身,為後世王公大臣們做官為人的典範。尹吉甫不僅武略冠群,而且文韜出眾。一生寫出了大量的詩篇,是《詩經》的主要採風者和編纂者,故被尊為中華詩祖。
  • 【詩經之美】《詩經·邶風·靜女》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雖描寫的是人物外在的動作,卻極具特徵性,很好地刻劃了人物的內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戀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兩章,從辭意的遞進來看,應當是那位痴情的小夥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時的回憶,也就是說,「貽我彤管」、「自牧歸荑」之事是倒敘的。
  • 詩經之美,草木之美,人生之美
    《詩經》來自一個遙遠的時代,那時候,我們的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勤勤懇懇,那時的時光很慢,他們喜歡唱歌,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驚天動地的人物,只有田間的草木、河邊的鳥兒。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
  • 《詩經》第一百五十四篇《七月》
    它敘述了西周農民一年到頭的繁重勞動和艱苦生活,從這些敘述中透露出貴族和農民生活的懸殊,鮮明地反映出當時的階級關係。此詩通篇用「賦」的手法,以節序為脈絡,鋪寫農民的勞動與生活,各章節還不時出現景物的點綴,增加了詩的魅力。如寫蟋蟀從野外到床下的遷移,形象地寫出了季節的變化。另外雙聲詞、聯綿詞的運用,也增加了濃鬱的詩味,使此詩不僅有「史」的價值,還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 詩經|麟之趾 吟唱
    麟之角,振振公族,於嗟麟兮。麒麟腳蹄不踢人,仁厚有為公子們。你們個個像麒麟!麒麟額頭不撞人,仁厚有為公姓們。你們個個像麒麟!麒麟尖角不傷人,仁厚有為公族們。你們個個像麒麟!麒麟為何在古時候被看作至高至美的瑞獸。歷史上,人們為了渴望見到麟麟又鬧出過什麼笑話。孔子的『『獲麟絕筆』』的故事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