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桑中》:爰採唐矣?沬之鄉矣

2021-02-06 華福文教育


各位朋友們好:

禮樂仁和,世界大同。

點滴澤潤,天下太平。

詩是心靈的吟唱,經是人文的信仰。

學中生命在成長,習中智慧吐芬芳。

群策群力探詩意,規矩方圓便共享。




《國風·鄘風》


桑    中



爰採唐矣?沬之鄉矣。

雲誰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採麥矣?沬之北矣。

雲誰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採葑矣?沬之東矣。

雲誰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

送我乎淇之上矣。






譯    文


採摘女蘿在何方?就在衛國沐邑鄉。

思念之人又是誰?美麗動人是孟姜。

約我來到桑林中,邀我歡會祠廟上,

送我告別淇水旁。


採摘麥子在哪裡?就在沐邑北邊地。

思念之人又是誰?美麗動人是孟弋。

約我來到桑林中,邀我歡會祠廟上,

送我告別淇水旁。


採摘蕪菁哪邊壟?就在衛國沐邑東。

思念之人又是誰?美麗動人是孟庸。

約我來到桑林中,邀我歡會祠廟上,

送我告別淇水旁。







注    釋


(1)爰:於何,在哪裡。

(2)唐:植物名。即菟絲子,寄生蔓草,秋初開小花,子實入藥。一說當讀為「棠」,梨的一種。

(3)沫(音妹):衛邑名,即牧野,在今河南淇縣北。

(4)鄉:郊外。 
(5)誰之思:思念的是誰。

(6)孟:老大。

(7)孟姜:姜家的大姑娘。

(8)姜、弋、庸,皆貴族姓。 
(9)桑中:地名,一說桑林中。

(10)要(音邀):邀約。

(11)上宮:樓也,指宮室。一說地名。

(12)淇:淇水。 
(13)葑(音封):蔓菁菜。






賞    析

  

  這是一首情詩。分歧只在於是暴露世族貴族男女淫亂成風之作,還是青年男女的相悅之詞。《毛詩序》云:「《桑中》,刺奔也。衛之公室淫亂,男女相奔,至於世族在位,相竊妻妾,期於幽遠,政散民流而不可止。」朱熹等持前說者大多是受《毛詩》影響,並舉姜、弋、庸乃當時貴族姓氏為證。而持後說者往往純從詩意把握,認為全詩輕快活潑,表現了青年男女的熾烈愛情,並無諷刺之意,更談不上是貴族男女淫亂後的無恥自白。


  從詩本身來看,前者證據不足,僅憑姓氏難以論定主人公身份。況且,詩序本就是漢儒以「比興」解詩的產物,其對詩旨的解釋時有牽強附會之處。但後說似乎又過於主觀。按近人郭沫若《甲骨文研究》云:「桑中即桑林所在之地,上宮即祀桑之祠,士女於此合歡。」又云:「其祀桑林時事,餘以為《鄘風》中之《桑中》所詠者,是也。」孫作雲亦有同樣的見解。鮑昌《風詩名篇新解》推衍郭氏之說,認為上古蠻荒時期人們都奉祀農神、生殖神,「以為人間的男女交合可以促進萬物的繁殖,因此在許多祀奉農神的祭典中,都伴隨有群婚性的男女歡會」,「鄭、衛之地仍存上古遺俗,凡仲春、夏祭、秋祭之際男女合歡,正是原始民族生殖崇拜之儀式」,「《桑中》詩所描寫的,正是古代此類風俗的孑遺」,「決不能簡單斥之為『淫亂』」。這種文化人類學的解釋,可以說是很中肯綮的。


  詩三章,全以採摘某種植物起興。這是上古時期吟詠愛情、婚嫁、求子等內容時常用的手法之一,也就是說,在上古時期,採摘植物與性有著某種神秘的或是象徵性的聯繫,至於兩者之間在文化上為何能牽繫在一起或如何發生瓜葛,這與原始交感巫術有關,在此不作詳論。但若從現代美學角度來看,以採摘植物起興愛情等題材,在審美上和愛情上倒也有一定的同構同形關係,因為熾熱的情慾與綠意蔥蘢的草木都可給人帶來勃然的欣悅。所以,以「採唐」、「採麥」、「採葑」起興,在含蓄中有深情,形象中有蘊意。


  「興」以下的正文中,主人公完全沉浸在了狂歡後的甜蜜回憶裡。除每章改換所歡愛者外,三章竟然完全相同,反覆詠唱在「桑中」、「上宮」裡的銷魂時刻以及相送淇水的纏綿,寫來又直露無礙,如數家珍。似乎以與多位情人幽會為榮樂,表現了一位多情浪子漁色後的放蕩、得意心態,其句式由四言而五言而七言,正是這種心態的表露,尤其每章句末的四個「矣」字,儼然是品咂、回憶狂歡之情時的感嘆口吻。近人或認為孟姜、孟弋、孟庸當是一人,若如此,似不合《詩經》中運用復沓的家法。《詩經》中用復沓雖只更換個別詞彙,但無論更換的是動詞、名詞,詩意上多有所遞進或拓展,比較典型的如《周南·芣苢》中的「採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一字之差,卻記敘了一個完整的勞動過程;若此詩中三姓實指一人,一者整首詩三章全為重複,不免過於臃腫拖沓,毫無意味;二者也與「群婚性的男女歡會」的詩意不合。因此不取此說。


  此篇在今天看來雖然格調不那麼高,但音韻諧和,讀來圓美流轉,琅琅上口。若依自古以來的「用詩」體例,拋開其隱含的本意,作為一首熱烈活潑的情歌來看,也無不可。




相關焦點

  • 「誦讀經典」雨濃:《桑中》——爰採唐矣?沬之鄉矣
    「誦讀經典」雨濃:《桑中》——爰採唐矣?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公眾號繼承總理遺志 踐行全民閱讀桑中爰採唐矣?
  • 每天學點國學:爰採唐矣?沫之鄉矣
    桑中爰採唐矣?沫之鄉矣。 雲誰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爰採麥矣?沫之北矣。 雲誰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爰採葑矣?沫之東矣。 雲誰之思?美孟庸矣。
  • 一個高尚的妓女引發的《詩經》解讀:《桑中》的約會究竟採了什麼?
    ——《詩經·桑中》講稿柯小剛(無竟寓)2015年春講授於同濟大學根據李瑜蓉聽課筆記整理         爰採唐矣?沬之鄉矣。雲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採麥矣?沬之北矣。雲誰之思?美孟弋矣。
  • 小女孩取名:詩經活潑可愛的女寶寶名,一招解決起名問題
    這是通過一個生動的細節突顯一個小吏每日生活辛苦無奈之狀。讓人仿佛如臨其境,體會到遠古時代做小吏的辛勞與不易。2. 周餘黎民,靡有孑遺出自先秦《詩經·大雅·雲漢》。黎民,百姓。靡,無、沒有。禾善出自《詩經·莆田》:「禾易長畝,終善且有。」這是在形容每年糧食豐碩的繁榮景象。詩句中的景象是非常美的,在古代糧食代表的就是財富。善代表善良。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寓意著女孩溫柔善良、生活富足。
  • 西周時代老百姓餐桌上的蔬食——讀《詩經》第八篇《芣苢》有感
    車前草詩旨:《芣苢》是《詩經》中的第八篇,芣苢就是車前草。這首詩是當時人們採芣苢(即車前草)時所唱的歌謠。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全詩採用重章疊句的復沓寫作手法,與《卷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共六句,而「採採芣苢」就重複了六次,先以第一章為例:「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可以解釋為「採而又採」,第一句中的「薄言」中的「薄」就是急急忙忙的意思。言是無意義的語助詞。「採之」在意義上與前句無大變化。還是採摘車前草的意思。第一句與第二句中的「採採芣苢」完全重複。「薄言採之」和「薄言有之」只有一字之差。而且只是兩個表示採摘車前草的動作的詞語。
  • 詩經 |《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嘈嘈切切的箏聲,若疾風驟雨,以不可阻擋之勢,淋漓而至,吹亂了飄飄長發,溼了廣袖裙裾。你的離去,如突來的一道閃電,劃開我安好清暖的世界,任我雙手再靈巧,寒風凜冽處卻無可縫補修葺。你的離去,若颶風驟然而至,扯碎了長相守的誓約,任我送你至千裡,腳趾磨出血痕,也片片無可追迄。自此,秋去冬來,春離夏至,無盡的思念與等待。
  • 豳地為《詩經》之鄉
    文/鄭智賢         在305篇樂歌組成的《詩經》中,豳地《風》、《雅》、《頌》佔了一定的篇數,這是誰也抹煞不了的客觀事實,這為豳地成為「詩經之鄉」奠定了最基本的條件,但還需要文物考古的支持,史志典籍的證明,民俗文化的認可。在這幾方面,豳地的條件得天獨厚。
  • 佳作推介|趙敏俐教授:《詩經》嗟嘆詞和語助詞的音樂與詩體功能
    因為這些詞語雖無實義卻有助於詩旨與詩情的表達,在《詩經》中的用法又靈活多變,所以本文將它們統一稱之為「語助詞」。《詩經》中的這一類語助詞非常多,根據在詩中的位置,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是用在句首。如: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汙我私,薄瀚我衣。(《周南·葛覃》,第277頁)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
  • 超美中國風壁紙,以詩經作畫,美到無法呼吸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漢廣圖四、五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陟彼南山,言採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 陟彼南山,言採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詩經·草蟲》圖六、七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 《詩經》中最美的句子,都跟它們有關
    孔夫子曾告誡弟子,人不可不讀《詩》,《詩》也就是《詩經》。讀《詩經》有三個好處,一可以從中學習寫作方法,因為《詩經》中有很多比興的手法,非常生動精彩;二可以學到各地的風土人情和治理國家的道理;第三,《詩經》中有很多動植物名稱,讀了可以長見識,增長知識。這本我國古代的經典流傳到日本之後,也聚集了一大批的擁躉者。
  • 《詩經》寶寶起名第二篇: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子墨老師接昨天分享的關於詩經取名的文章:《詩經 關雎》中唯美的名字,讓心中有景,花香滿徑今天繼續從《詩經·國風·周南》中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還有哪些不錯的名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 詩經305篇,你最少要會背這32篇
    後來,孔子取精華305篇,將其編定到一起,就成了中國第一部文學作品《詩經》,滋養華夏文學3000年。 但《詩經》305篇,全部背下來,真的很難,於是我選擇了這32首:
  • 淮南作家文化傳媒 ‖ 《書道之不傳久矣(外一篇)》作者:史方鵬
    書道之不傳久矣(外一篇)史方鵬如果說詩歌系情感波濤所激起的浪花,那麼書法就是情感波濤所蕩起的舞蹈
  • 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豳風·七月》
    《豳風·七月》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這首詩反映了周代早期的農業生產情況和日常生活情況,不僅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同時也是一首傑出的敘事兼抒情的名詩。古人的智慧都是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比如二十四節氣等。這首詩涉及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 30個智慧的成語,原來都出自《詩經》
    【不稂不莠】【來源】《詩經·小雅·大田》:既堅既好,不稂不莠。【釋義】意思是禾苗中無野草,後比喻人不成才,沒出息。【輾轉反側】【來源】《詩經·周南·關雎》: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釋義】輾轉:翻來覆去;反側:反覆。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形容心裡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躺在床上翻來覆去不能入睡。
  • 《東方之珠詩刊》第338期 ​無以為名無題專輯
    關雎[先秦] 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1]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 《詩經》中最美的20種感情,字字動人心,句句皆人生
    有人說,我們躲過了唐詩宋詞的風花雪月,卻躲不過《詩經》的草木年華。在《詩經》中,有動人的愛情,真誠的友情,感人的親情,我們總能被這些情感打動,因為,跨越千年,感情不息。今天,隱娘要分享《詩經》「最」美的感情,有沒有一句,會打動你呢?
  • 華山南峰——呼吸之氣想通天帝座矣
    南峰——呼吸之氣想通天帝座矣西嶽華山,被稱為「奇險天下第一山」,以「奇、險、峻、秀」聞名於天下。在「東、西、南、北、中」五座山峰裡,南峰為最高峰,古往今來,南峰絕頂是無數徵服者最嚮往之地。《雲仙雜記》此山最高,呼吸之氣想通天帝座矣,恨不攜謝眺驚人句來搔首問青天耳。
  •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從手法上說,這首詩選擇了一個最佳角度,即「在路上」,這是一條世界上最遠最長的路,它如此之長,長得足以承載一場戰爭,長得足以裝滿一個人年年歲歲的思念,長得足以盛滿一個人生命中的苦樂悲欣。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讓那一股纏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無盡。這四句詩被後人譽為《詩經》中最好的句子。
  • 原來是幾千年前《詩經》裡的他
    被收錄進高中語文課本裡的《詩經·衛風·氓》中有這麼一句話「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年少時讀到這句詩時經常很奇怪,這麼憨厚一個的人為什麼大家都說他是渣男呢?人到中年以後,再次細讀《詩經·衛風·氓》,才發現氓不僅渣,而且渣的程度堪稱渣男之祖。《詩經·衛風·氓(méng)》詩曰:氓之蚩蚩,抱布貿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