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人問我,從什麼時候起,你爸爸就不怎麼抱你了?
因為父親和女兒之間,總是不如媽媽和女兒之間可以毫無保留地親暱。
我回憶了一下,印象中,從上小學以後,爸爸應該就沒有抱我或背我了。
4歲以前的記憶又不是那麼清晰完整,唯一一次記得的,是有一天下非常非常大的雨,爸爸抱著我去鄰居家串門。
也有一些不記得了,但是有照片留下來,也都是上小學前的影像。
在表達感情方面,我爸爸是比一般爸爸更加沉默寡言的那種爸爸。
媽媽是特別外向開明的女人,比較強勢,我大學畢業以前,她都對我比較嚴厲。
在我表現得思想比較成熟之後,媽媽就和我交流更多,我們以平等的身份溝通,非常親密。
這幾年裡我越來越覺得直接的情感表達很重要,所以一直在嘗試對家人表達我的感情。
比如每一次和媽媽奶奶分別都會互親臉頰道別,比如學會對爸爸媽媽說「我愛你」對不起」「謝謝」。
其實以前我也是一個非常不會表達情感的人,但後來認識到越是對最親近的人,越應該學會好好說話,越應該珍惜機會去讓對方知道你的感情,所以才努力改變。
爸爸一直是內斂沉默的,平時從來不會太多言語。
極少數時候,爸爸會拋出一個話題,我們會聊聊,大多時候是關於這個世界裡新的網際網路熱潮,有的時候是關於國際形勢,堂哥在華為工作很多年,每年都是華為的優秀員工,所以我們也對華為的新聞比較關注。
有時候聊完我會有些遺憾,我和爸爸都是酒精過敏體質,不能喝酒,不然爺倆喝喝酒侃侃大山,多好。
不能喝酒,所以和爸爸聊得比較多一點的時候,我們都是非常清醒的,也因此會很克制和有邊界,做不到天南海北無所忌憚地聊。
有些時候我給爸爸發信息,發很多很多條,他回個「嗯」,或者是約他吃飯發了好幾次,他回個「不吃」,每次我都會在心裡翻個白眼,覺得自己又被無視了,但已經習慣了爸爸的高冷,也就見怪不怪了。
但有些時候爸爸非常周到,比如每次聚餐他先到的話,總是在店外等我,幫我看有沒有車位,或者看著我倒車,又比如以前出門買的是早晚航班,爸爸總是一言不發就送我去機場,總之所有需要爸爸的時刻,他從來沒有拒絕過任何一次。
這就是一個寡言少語的父親行動上的表達吧。
爸爸也極少過問我的生活,我2013年第一次去香港,一個人,回來後爸爸問我怎麼去的,我說坐港鐵,他又問我怕不怕,我說不怕,兜裡有錢,臉上有嘴,他說你怎麼就知道那裡是香港,就一個人跑去了?
那次就好像是自己一個人去逛了趟超市一樣,但那其實是我第一次出境。
爸爸說我像野草一樣,丟在哪裡都能活,適應性很強,可能也是因為這些事情,他感受到了我的生命力,所以很信任我能處理好自己的生活。
後來我又跑了很多地方,爸爸從來連一句「注意安全」都不曾叮囑。
雖然爸爸不過問不幹涉,但還有媽媽會經常問起我的工作、生活、感情,每次我都能感覺到在旁邊的爸爸有支起耳朵在仔細「旁聽」。
有時候會從媽媽那裡聽到一些爸爸的心跡。
我出生的時候媽媽嫌我皺巴巴的,又黃,覺得我很醜,但爸爸抱著我哭了。
我第一次牽著弟弟去學校的時候,爸爸目送我們哭了,說孩子都這麼大了。
有一次我寫了一個什麼東西,爸爸看完跟媽媽感嘆說,她怎麼心思這麼細膩寫出這麼好的文字。
爸爸偶爾會誇我,誇完說一句,你長這麼大我們也沒管過你,沒為你操過心,
言語間有一絲滿意的表情。
在爸爸心裡我應該是讓他驕傲的吧?雖然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優秀,我也從來沒有獲得過任何一種別人孜孜追求的「成功」。
2015年和談了5年的前男友分手,後來自己又去買房,偶然一次和爸爸打電話時又提起這些事情,爸爸突然說,CC是個好孩子,怎麼就分手了?你心很硬啊,養一條狗養五年也有感情,沒有說就這樣拋棄的。
他的反問語氣,已經算是對我說過的比較嚴肅和嚴厲的話,我有點委屈,站在辦公室外的走廊紅了眼眶。
那時候覺得爸爸不理解我,後來想,是自己真的太任性。
我和前男友是互相見過家長的,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分手後也沒有給爸媽認真解釋過原因,我只是雲淡風輕地告訴了他們一個結果,我以為這純粹是一件我私人的事情,不需要解釋。
但再私人,那樣的「宣告」也對他們缺少尊重。
再後來有一次,我告訴爸爸有個德國男生很喜歡我,爸爸看了照片,有點嫌棄地說像個「爹爹噶(小老頭)」,問我,就沒有中國男生喜歡你嗎?
我以為他是思想保守,後來他又問我對方家是德國哪個城市,父母做什麼工作,他有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會不會要求我去外國定居等等。
我才知道,他其實是不想我遠嫁。
我知道他一直希望我能結婚生子,可能是出於一些世俗觀念的想法,比如覺得有家庭才圓滿,或者有個伴侶老了不孤單,或者有個孩子人生才完整之類的。
他會暗示說,自己好像到了年紀看誰家的小孩子都覺得很喜歡,參加別人的婚禮會不經意講一句,什麼時候能到你。
但他從來沒有明說,從來不曾給我壓力。
爸爸對不喜歡的人總是表現得很明顯,評價起來也是毫不嘴軟,圓滑的媽媽總是會說爸爸情商很低。
我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爸爸這一點,經常對人表現得比較冷淡有距離,對不喜歡的人會直接負面評價,被傳到當事人那裡去被當事人記恨。
偶爾在家會故意對媽媽也「毒舌」一把,爸爸總是很得意地說「哈哈,像我!」
我也樂意像他,所以很多年裡我都這樣待人沒有覺得有什麼問題。
媽媽教導我,找對象一定要找個情商高的人,懂得關心人和體貼人,會讓生活融洽一些開心一些,我很認同,由此我說過一句很傷害爸爸的話,說以後找對象一定不要找像他那樣的。
但我自己是爸爸那樣的性格呀,像一枚貝殼用堅硬的外殼面對世界,常對別人關上溝通通道。
直到我真的有幸遇到情商很高的人,我一次次關上外殼,他還是會一次次來叩開,他教我要「柔」一點,不要那麼楞。
我慢慢發現柔一點可能真的會讓別人感受舒服一些,其實我在乎對方的話,對方開心我自己會更開心。
然後我真正意識到,我和爸爸那樣楞的性格,並不是一種「直」,人們常用性格很「直」形容自己,但「直」就是對的嗎?「直」不可以改變一點點嗎?
如果在乎一個人,是可以「柔」一點的,這個柔就是互相理解、互相關心、互相體貼。
爸爸寡言,不太願意表達太多,所以我並不覺得自己有多麼了解他的內心。
我曾經嘗試從爸爸的成長軌跡去分析他的性格養成,發現自己對他了解得並不多,都是從奶奶和媽媽嘴裡聽到隻言片語,有很多誇獎,也有很多批評。
我總是願意去理解別人為什麼會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對別人如此,對家人也如此。
所以無論是站在女兒的角度理解一位父親,還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理解一個男人,我想我還算比較能理解他。
作為女兒,我對爸爸並沒有什麼要求,就像他似乎也對我沒有什麼要求一樣,我們都只希望對方能夠健康、開心,除此以外,都不那麼重要。
我不知道爸爸怎麼今天會突然叫我「乖乖」,我印象中他從來沒有這樣叫過我,或許這是我省事以前他還抱我在懷裡時對我的暱稱?
今天收到爸爸的消息,瞬間哭了。
我知道爸爸有非常柔軟的一面,雖然他很少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