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家,爸爸就拿著手機趴在沙發上打遊戲……手機像一個詛咒,把爸爸變了個樣子……爸爸您就放下手機,陪我一起玩嘛!」4月23日,看著正讀小學二年級的女兒所寫日記《我的爸爸》,內江市威遠縣城區的李俊內心十分震撼,滿是愧疚。
女兒寫日記:「手機把爸爸變了個樣子」
(以下為原文)
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一個喜歡打遊戲的高手。
每當夜幕降臨,爸爸就把明亮的燈光打開,坐在床上,悄悄地打起遊戲來。有的時候,爸爸把我接回家做作業,一回家,爸爸就拿著手機趴在沙發上打遊戲。手機就像一個泡泡糖,粘在爸爸的身上,弄都弄不下來了。
爸爸我想對您說:「您什麼時候才能jiè掉手機yǐng(應為「yǐn」)呢?」手機也像一個詛咒,把爸爸變了個樣子。有一次,爸爸燒了一道香pēn pēn的飯菜,我一聞到這個味道,就迫不及待的(應為「地」)想快點兒吃。可是,爸爸是邊看手機,邊炒菜,(手機)差一點就掉進鍋裡了。這都是手機rě的禍。
爸爸您就放下手機,陪我一起玩嘛!當我把日記給爸爸看的時候,爸爸並沒有罵我,而是拿起手機,叫我把遊戲刪除了。並且答應我,以後再也不打遊戲了。
欣欣年滿8歲,就讀於威遠縣城某小學二年級,成績挺不錯。她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說,前不久,她布置作業讓學生們在周末時以「我的爸爸」為題寫一篇日記。
4月22日,星期六,欣欣便按老師布置寫下了上面這篇日記。
日記完成後,欣欣如老師平時的要求一樣,留下了一個成語和一句名言。讓爸爸李俊沒想到的是,女兒留下的成語居然是「玩物喪志」。欣欣說,「我覺得挺適合形容爸爸耍手機」。
父親看日記
內心震撼又愧疚 讓女兒刪了遊戲
按平時習慣,欣欣都會將家庭作業交給父母檢查。但當天寫好日記後,欣欣並沒有將日記交給父母。直到第二天早上,媽媽倪紅起床後,欣欣才將日記交給媽媽。「沒想到她會這樣寫她爸爸。」倪紅回憶說,看完日記後,丈夫正好起床,她便將日記拿給丈夫。「我拿給他,讓他好好看看女兒是怎麼寫的他。」
「看到這篇日記,我內心真的很震撼,也很愧疚。」此時,李俊才意識到,自己在過去3個月中痴迷手機遊戲,是一個不稱職的爸爸,也影響到女兒的健康成長。看完日記,他把女兒叫到身邊,拿出手機交給女兒,讓女兒把手機上的遊戲刪了。「我也給她說,我今後再也不打遊戲了。」
隨後,欣欣在日記最後補充了兩句話:「當我把日記給爸爸看的時候,爸爸並沒有罵我,而是拿起手機,叫我把遊戲刪除了。並且答應我,以後再也不打遊戲了。」「這兩句話是刪了遊戲後,女兒在原來的日記上加上去的。」李俊說,他還讓女兒在日記下面的「成語」中加上了「回頭是岸」,「希望她明白我改正的態度。」
放下手機後
女兒很高興 父女約定今後互相指正
4月23日,李俊不僅讓女兒刪掉了自己手機上的遊戲,當天下午便和妻子陪女兒在威遠縣城玩了半天。「那天,女兒耍得很開心,因為父親很久沒專心陪她出去耍了。」倪紅說。
此後幾天,李俊下班後回家便陪著女兒,輔導女兒做作業,作業做完後一起玩遊戲。「很高興。」爸爸放下手機的一周,每天都陪著她,欣欣十分高興。
4月28日,在李俊的家中,女兒在小黑板上畫畫時,他在一旁幫忙拿著模板。女兒畫完畫後,李俊向女兒提出,今後他和女兒可以互相指出對方的錯誤。女兒聽後,爽快地答應了。
當天下午,李俊專門請假,到學校參加了家長會。來到學校,班主任也說起欣欣的日記,對他看到女兒日記後刪掉遊戲表示讚賞,並希望他今後多陪陪女兒。「我是一個反面教材,希望更多的手機控在孩子面前放下手機。」
參加女兒的家長會後,便是五一小長假,他和妻子計劃著如何讓女兒玩得開心,「放假,就好好陪陪她。」
對話:女兒
眼裡只有手機的爸爸很「討厭」
在欣欣的記憶裡,爸爸迷上手機遊戲前,平時雖然偶爾也看看手機,但更多時間都是輔導她的作業,周末還和媽媽一起帶她出去玩。
然而,自從爸爸迷上手機遊戲後,欣欣便覺得爸爸很「討厭」。「他眼裡只有手機的時候,真的很討厭。」欣欣說,那段時間,爸爸下班後回到家中,不是躺在床上,就是在沙發上拿著手機打遊戲。有時,她去挨著爸爸坐著時,爸爸卻叫她不要擋到他玩遊戲了。周末出去玩,爸爸每次都讓她和媽媽先出去,答應「一會兒來」,但她和媽媽回家後,爸爸也未出門,仍在家裡玩遊戲。
「讓他給女兒檢查作業,他手機遊戲也不關,有時還邊玩邊檢查。玩遊戲心情不好時,他還對女兒發火。」倪紅補充說,丈夫今年春節前後開始玩遊戲,她開始以為他只是偶爾玩一玩。但在女兒寫日記前的兩個月,丈夫對遊戲幾近痴迷,下班回家便開始玩,吃飯都要把遊戲打完才吃,有時玩到凌晨一兩點才睡覺,周末幾乎不出門。
「我幾乎天天說,讓他刪了,但他就是不聽。」倪紅說。
父親:嚴格要求女兒,自己卻成了反面教材
以前,李俊不僅要負責輔導女兒作業,還經常和女兒互動,陪女兒打羽毛球、逛公園等。「那段時間,女兒和我很親近,什麼事都給我說。」
「但我開始打遊戲後,很多情況就變了。」李俊說,今年春節期間,發現很多同事都在玩一款競技類手機遊戲,他也下載了這款遊戲開始玩,從此便像入了魔,「有時一天連續玩七八個小時。」
李俊說,痴迷遊戲後,他80%左右的心思都花在遊戲上,平時與女兒互動的時間幾乎沒有,周末也很難陪女兒出門,出門也是「拿著手機,邊走邊玩」。有時連給女兒檢查作業時,他也拿著手機玩遊戲。「我和女兒的互動少了,感覺女兒和我也沒那麼親近了。」
李俊和妻子規定了女兒每天的睡覺時間、看電視時間,要求比較嚴格。「很慚愧的是,我嚴格要求女兒,自己卻成了女兒的反面教材。」李俊說,女兒寫這篇日記的前幾天,他在玩遊戲時,女兒也拿著手機學他打遊戲的樣子。「當時我只是讓女兒不能這樣玩,然後便繼續玩遊戲。」
「真的要感謝這篇日記,如果不是女兒指出我的問題,我還不知道要錯到什麼時候。」
調查顯示七成父母陪孩子時玩手機
專家表示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走在大街上,隨處都可見看著手機走路的人,更別說在家裡。所以欣欣的父親並非個案,這樣的情況還很多。」欣欣的班主任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她希望父母在家中應多陪陪孩子。
2014年,有研究機構在北京、廣州、上海、成都、武漢和瀋陽等6個城市,對1200個樣本定量調查後發布了《2014國民家庭親子關係報告》。報告顯示,17.8%的父母在與孩子共處時經常看手機,51.8%的父母偶爾看手機。加起來,有近7成父母在陪孩子時看手機,手機等移動電子設備已開始搶奪親子時間。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也認為,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陪伴既利於及時發現並糾正孩子的錯誤和缺點,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能讓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利於進一步的引導和教育。反之,父母在陪伴孩子時只顧玩手機,不僅是不良示範,讓孩子容易跟著痴迷手機、網絡,養成惡習,也會讓孩子覺得被忽視,內心變得封閉,不利於教育引導。
為此,李紅和熊丙奇都呼籲,在孩子成長的陪伴中,父母應放下手機。「家長實在要玩,也可選擇在孩子睡了後再玩。」李紅還說。
電腦報新媒體:張毅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關注電腦報新媒體矩陣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