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娜
來源:閒時花開(ID:xsha369)
編輯:慈懷讀書會(ID:cihuai_dushuhui)
相識15年的老友,說她媽媽病了,是乳腺癌。
「我總覺得,就是因為我,我媽才病的。」她乾脆地說。
斬釘截鐵的語氣裡,透著一股子不能原諒自己的自責。
老友是個軍嫂,丈夫常年不在家,從她結婚懷孕起,退休的媽媽就來照顧她。
「從那時起,每天早晨4點多,她就騎著自行車或坐著公交車,穿過半拉城,去買活魚活蝦新鮮蔬菜。超市裡什麼都有,她非要趕早市,說到底,還不是想省倆錢。」
她說,有年冬天,媽媽趕早市回來,摔了一跤,尾骨摔裂,她生氣地說,要是再去趕早市,她就不讓媽媽買菜了,媽媽這才改去家門口的便民菜店,有時還偷偷去早市。
因為理念上,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她們娘倆沒少發生爭執,尤其是孩子出生後。
「都說,生娃後,婆媳矛盾多,其實,母女矛盾也不少。」
退休前,她媽媽是會計,工作特別忙,加上媽媽生性寡淡,不善言談,不像別人家媽媽對女兒那樣,無微不至,親密無間,這讓她一度覺得,媽媽不愛她。
這種內心的疏離,讓她曾對媽媽頗多怨氣,在養育問題上,母女倆也多發生這樣那樣的分歧:
她用育兒書上那一套,要求媽媽。媽媽卻用養她那一套,來養外孫。
最令她無法理解的,是不記得小時候被媽媽寵的她,眼看著媽媽把自己的娃,寵得無法無天。
「孩子說什麼,她都言聽計從。我吼她,你怎麼對我從來沒有這麼好過。她不說話,抹抹眼角說,我欠你的,下輩子再還你。」
磕磕碰碰中,母女倆沒少吵架。
加上,報效祖國的丈夫,常年不在家,她愛他支持他,但說到底內心難免孤寂。
她在單位任勞任怨,領導交代的活兒不敢有半分怠慢,但還是不免受這樣那樣的窩囊氣。
這些擰巴和怨氣,讓她回到家後,難免撒向媽媽。
因為是親媽,所以她發起脾氣來,也底氣十足,毫無顧忌。
「你懂不懂啊。」
「你能不能別給我添亂了。」
「你那老一套,早就過時了。」
她常用這些話,理直氣壯地懟媽媽。媽媽生氣了,說過最狠的話是:「明天,我就回老家!」
但第二天,天一亮,媽媽又是買菜又是拖地又是接送孩子,儼然把氣話忘了。
直到有一天,她發現了媽媽的秘密。
點擊圖片發現更多免費美文
那一天,她給媽媽換新床墊時,在媽媽床下發現一本日記。
她非常好奇:媽媽來家裡四年多了,她根本不知道,媽媽還有記日記的習慣。
她一頁一頁看下去:
醫生說,後背痛的原因很多,好多病都會引起後背痛,讓我詳細檢查,我想想還是算了,等外孫子放暑假,我回老家再檢查,能報銷多點……」
看著媽媽自言自語寫的這些瑣事的小事兒,她一個人坐在全是媽媽味道的小臥室裡,哭得像個孩子:
那個她認為不愛她的媽媽,那個她一生氣就吼的媽媽,那個她一不高興就像犯錯小學生一樣不作聲的媽媽,那個把自己養大又幫自己養娃的媽媽,那個也有一個畫家夢的媽媽,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愛著她。
只是,被忙亂和焦慮蒙蔽了雙眼的她,沒有看見罷了。
她一邊嫌棄著媽媽,一邊又依賴著媽媽,一邊指責著媽媽,一邊又指望著媽媽,一邊無視著媽媽的愛,一邊又坐享著媽媽的愛。
「就是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欠媽媽太多。」她說,細細想來,她一路走到今天,從學業、婚姻、工作到孩子,幾乎都是建立在媽媽的付出上。
她是靠剝削媽媽,才有今天的。
她是靠壓榨自己媽媽的剩餘價值,才做到所謂的家庭和事業兩全的。
她所謂的歲月靜好,都離不開媽媽的負重前行。
只是懂得這一點,已經太晚太晚。
點擊圖片發現更多免費美文
正因為看了媽媽的日記,她才關注起媽媽的健康,帶媽媽去做了體檢,才知道媽媽胸部右側,早就有了一個不痛不癢的疙瘩,因為要照顧孩子和她,才一直忍著沒說。
媽媽確診乳腺癌後,非要回老家做手術,怕麻煩她,怕費用高。
「她患癌了,還想著怎麼給我省錢,她這是什麼思路……」說著說著,老友忍不住哭起來,「為我們家兩代人,她用盡了所有力氣,到頭來,還是這麼不懂心疼自己。」
媽媽的手術,是在這座城市做的。
手術時,老友和在外地工作的丈夫,都休了假。和媽媽分居四五年的爸爸,也從老家趕來。
一家人終於團聚到一起,因為媽媽的病。
媽媽手術後,不得不隨爸爸回了老家。
老友的丈夫轉業回來,倆人一邊工作一邊帶娃,每天都累得想要趴下,還安頓不好一個家。
這時候,她才深切意識到,過去四五年裡,媽媽為她付出了怎樣的辛苦和代價。
「我們這代人的家,是建立在自己的媽媽或爸爸,或者愛人的媽媽或爸爸的後背上的。」
她說。
她的話,讓我想起今年高考成績公布後,一個家有考生的男讀者的留言。
他常年在野外工作,女兒不到一歲時,妻子就出軌他人,和他離婚,並很快組建了新的家庭。
他的女兒,幾乎是他媽媽一個人帶大的。
所幸的是,他媽媽是鎮小學的老師。他離婚時,媽媽還沒有退休,就帶著孩子去學校。
後來,媽媽也退休了,就全心全意當起孩子的家庭老師,給孩子買書,批改孩子作業,拜託同事學生好好教育自己的孫女。
奶奶的愛和教育,讓這孩子成長得很懂事,學習也好,中招時,以全鎮第一的成績,考上了高中。
不幸的是,女兒讀高一那年,他媽媽被查出子宮癌。做了手術,病情還是惡化得很厲害。
女兒高考前夕,媽媽病入膏肓,彌留之際,握著他的手說出的最後一句話啊,竟然是:「別告訴丫丫。」
丫丫,就是他女兒的小名。
丫丫和奶奶最親,奶奶怕耽誤孫女高考,臨走時,囑咐家人,不要把她的死訊,告訴最愛的孫女,怕耽誤孫女高考。
後來,丫丫果然沒有辜負奶奶的養育,全力以赴備考,放榜時考了600多分。
「女兒成績出來那天,我帶著她去墓園,給奶奶燒紙。
我說,媽,您孫女出息了。
媽,謝謝您老人家,一個人,養育了我們家兩代人。
媽,如果有來生,希望您能長命百歲,給我機會,好好孝敬您……」
聽完他的故事,不禁感慨萬千:
在留守的農村,在兒女婚姻不順的家庭,這樣的母親,不是一個,而是一群。
她們用肉體搭成天梯,給兒孫們鋪就一條向上走的路。
她們也用魂魄守住家園,讓兒孫們不管去了哪裡,都記得歸鄉的路。
時代快速發展,歲月不斷更迭。
一代代父母,從青絲到華發,從時髦到落伍,從把兒女養大,到陪著孫輩長大。
數據顯示:
已經長大的90後和00後,和還未長大的10後,60%以上的人,是在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的臂彎裡長大的。
年邁的中國父母,犧牲自己的晚年、健康、自由和夢想,像候鳥一樣從鄉下、小鎮和小城,跟隨兒孫們的腳步,遷徙到人群、都市和高樓。
甚至,承受著和老伴兒的兩地分居,和老夥計的分離告別,對老院子的不舍留戀。
還有那些跟不上時代的老習慣和老觀念,給他們惹來的種種偏見和歧視。
但最令他們難過的,是他們背井離鄉追隨的孩子,打著原生家庭和隔代養育的旗號,貼上觀念衝突和頑固不化的標籤,對他們的疏遠、誤解和傷害:
為了兒女們的歲月靜好,他們不僅選擇負重前行,而且承受著負痛前行。
好在,時光的教誨裡,目睹了他們的衰老和病患,也洞見了他們的脆弱和深情的兒女們,在自己也成為父母后,最終學會了轉身,一步步向年邁的他們靠近。
年少不知父母情,懂時我已是父母。
年少不明父母愛,懂時我已難言愛。
年少不懂父母夢,懂時父母只能在夢中。
他們都老了啊,他們還在忙啊。
他們用蹣跚的腳步,孤獨地走過了一個人的春夏。
他們用佝僂的後背,沉默地扛起了兩代人的家。
他們用倔強的深情,一寸寸鋪墊著我們奮鬥的年華。
願走得太快的時代,等等他們啊。
願跑得太急的我們,陪陪他們啊。
願逝得太快的歲月,記住他們啊。
因為,他們也曾是我們啊,我們終將是他們啊。
(1)有時候,要學會理解父母,他們永遠關注你,為你的成長憂愁,為你的婚姻擔心,為你的工作加油。父母就是,想你的時候,流淚了,但看到你的時候,總是微笑,怕你擔心他們。所以子女孝敬父母,是最基本的感恩。及時盡孝,善待父母,不要等等等!不管我們走的多遠,都不要忘了來路,如若爸媽健在,請帶孩子常回家看看,因為父母們真正要的不是你衣錦還鄉,而是你平安喜樂,家庭幸福。多問候且陪伴父母吧,拿出實際行動來!
(2)愛父母,就要讓父母老有所依,給父母應有的陪伴,在生活上照料老人和在精神上慰藉老人,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世上最不能等的莫過於孝敬父母,他們生養我們不易,作為子女,請學會去愛,懂得去孝。
*註:配圖來自攝圖網
*作者:劉娜,80後老女孩,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來源:閒時花開(ID:xsha369)。▼
更多精彩親子好文
推薦您關注慈懷讀書會旗下
親子教育號——慈懷媽媽
推崇「育人先育己」理念,
養育孩子首先要從改變自己開始。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慈懷媽媽】
和百萬媽媽互相學習
大家好,我是茲心,最近很多讀者說收不到慈懷讀書會的推送,那是因為公眾號改了推送規則,時間線被打亂啦!
只要「星標」慈懷讀書會,就可以快速在訂閱號列表上方找到我們啦,歡迎評論、轉發、在看,我們每天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