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純屬原創,感謝評論與轉發!
『【美美談情感】,每天趣談人物,社會,熱點等情感新鮮事。在這裡,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期待您的關注!』
說實話,最近看了由葉一茜、陳建斌和傅首爾主參與的熱播類教育類綜藝《親愛的小課桌》,幾期下來,我只記住了一個孩子。
他叫凱凱,倒不是說他最優秀,相反,他有嚴重的社交恐懼,他對人很冷漠,經常面無表情,他非常自卑,他不敢上臺表現自己,他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
在他臉上,絲毫看不到一個7歲孩子應有的快樂與歡笑,天真與爛漫,取而代之的,是跟他年齡完全不相稱的成熟與小心翼翼,是一臉的落寞,無奈,痛苦,甚至是絕望。
裡面有一個場景,讓我印象很深刻,就是凱凱初次出現在老師們面前,大家跟他打招呼的時候,他是一臉冷漠地走過去,完全無視眼前的人。
沒有回應,沒有笑容,沒有言語 但是在別人問他話時,他沉默的地把臉別過去。
孩子的臉上,無不寫滿著兩個字:抗拒。
其實,孩子跟外界的相處模式,折射出了孩子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可見在家裡,孩子對父母,是從心底裡逆反的。
還有一個更揪心的場景,當所有小朋友輪番上臺表演自己的特長時,有的孩子表演了唱歌,有的表演了跳舞,當輪到凱凱上臺的時候,旁邊的「校長」陳建斌說了一句話:「凱凱,輪到你了,聽說你街舞跳得特別好」。
沒想到,凱凱怯懦地不自覺地把身子側過去,背對著大家,毫不猶豫地拒絕上臺,嘴裡說著「不要!沒有!」
首先大家還以為他害羞,別的小朋友也輪番勸說:
儘管小朋友都在鼓勵他,但凱凱依然不為所動。
見狀,葉一茜走過去,拉著凱凱的手,看著他的眼睛,溫柔地說,「凱凱,我知道你是最棒的,你的街舞跳得這麼好,要不要展示給大家看一下,讓大家也學一下?」
但很遺憾,任憑葉一茜再怎麼鼓勵,再怎麼引導,凱凱都頑固地拒絕上臺。
而在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地引導和規勸他上臺時,7歲的鎧鎧,這個小小的身影,居然不知所措地被包圍在人群中,臉上寫滿了恐懼,眼裡噙滿了淚水,他侷促得幾乎快要哭了。
這一幕,如果你認為,凱凱是因為性格內向,不敢上臺,那就想太多了,他這不是內向,而是自卑,是嚴重的不自信,就像他講的那句:「我怕我跳得不好。」
為什麼會擔心自己跳得不好呢?因為跳得不好會被批評!
他在家裡,經常受媽媽的批評和否定,媽媽的言語,從來都沒有溫煦和鼓勵,有的只是讓他不斷地做作業,不斷地學習,而沒有半點讚美和肯定。
這讓孩子越來越感覺不到自我價值,更看不到成就感。
小小的他,全程看得網友們心裡只剩下一個詞:心疼!
彈幕裡,都是大家由衷的慨嘆與惋惜:
而看到凱凱這一幕,在場的教育專家,也收斂了笑容,變得嚴肅異常,陷入了深思,直呼「太沉重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從媽媽的一言一行裡,就不難知道答案。
所以當其他孩子都在盡情玩耍時,凱凱卻只能背負著媽媽立下的軍令狀,一個人孤獨委屈地在一旁寫作業。
而他的那一句「我們班上有個人在跟我比成績」,也讓媽媽之所以給他額外布置這麼多作業的原因 ,昭然若揭。
無疑,「別人家的孩子」,永遠都是壓垮媽媽心理防線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們不允許自己的孩子不優秀,更不能接受他比別的孩子差。
在媽媽的心裡,永遠都刻著三個大寫的字:高期待!
也正因為如此,凱凱所有的快樂,天性,甚至是基本的與同齡人交往的能力,學習的成就感和興趣,都在這些永遠無法跨越的題海裡,在媽媽如一堵牆那樣厚重的高壓政策裡,一點點被磨滅殆盡。
其實說這些,我並不是要崇尚那種完全放任不管的所謂「快樂教育」。
我們固然要讓孩子釋放天性,盡情玩耍,但在孩子價值觀還沒有成熟的時候,並不具備判斷和決策能力的時候,確實是要適當地引導式地去逼他們一把。
而為人父母,希望孩子考個好成績,這本來也無可厚非。
但很多父母忽略了,比孩子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髮育機制,作為一個普通人最起碼的快樂與自信,最基礎的融入社會的能力,最原始的自我價值感。
這些,才是教育最初的本質。
凱凱的這一切,說到底,跟媽媽對孩子長年以來的高期待有關,她希望孩子永遠考第一名,以後考進清北和斯坦福,長大後有出息,能出人頭地。
三毛曾說過:
為了打破階層固化的壁壘,為了讓寒門裡也能走出貴子,在人生的這場馬拉松上,我們開始想著把接力棒遞到孩子手上。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我們就不信,孩子到達不了我們想要的終點。
於是出國留學,考個好學校,為爸媽爭口氣,便成了我們對孩子愛的最高認證。
殊不知,父母逼孩子學習,過早地透支他們的學習興趣,這表面上是為孩子好,其實在這種焦慮的精英教育背後,折射的是對孩子欠缺的尊重,同時也剝奪了孩子做自己的權利。
孩子看似是為自己的未來在拼搏,實則是為了父母自己臉上的光彩,和他們此前未曾實現的願望,在負重前行。
其實,孩子天生就是帶著劇本而的來,他們有自己的思想,策決和想法,而作為母父,我們能為孩子做的就,是為他的劇本,寫下美的好序言,會學護航和託舉,尊重和放。手
至於後面濃墨重彩的每一筆都,應該由孩子自來己刻畫,父母不應該過多地滲透,去替去他做決定。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自從有了孩子,很多媽媽就完全忘了自己,在她們的生活裡,世界裡,只有孩子,只有孩子的學習。
這種犧牲自我,將自己與孩子的人生捆綁在一起,只會讓孩子被套上愛的枷鎖。
而沒有先行理解孩子的世界,就一味摻雜過高的期待,只會讓本應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慢慢變質,漸行漸遠。
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