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地方對不佩戴口罩強行衝闖地鐵車站的違法人員作出行政拘留處罰,而在此之前,亦有數起民眾不戴口罩而被拘留的案例。有多地都出臺了相關通知,要求民眾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否則視情節進行處理。
各地的此類舉措都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且經媒體報導被行拘的相關案例多為有其他過激行為,一些人由此被處罰在網際網路上獲得了不少支持。
但在此類新聞之下的一些聲音,也值得去重視。如在這些新聞下面,在社交平臺發布後,留言排名靠前的就是關於「買不到口罩」的討論。這個問題,或許是當務之急需要解決的。
口罩到處脫銷,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的「常態」。原因無他,一則,戴口罩防護是普通公民能夠掌握的最直接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的方法,對口罩的需求因此呈幾何倍數增長;二則,由於相關口罩廠商已全力支持一線新冠肺炎救治的物資供應,加之春節假期導致的物流能力下降、員工缺乏等多原因影響,口罩產量無法滿足全國需求;三則,佔據全球市場份額四分之一、全國最大的無紡布產業分布在湖北仙桃,受疫情影響,顯然無法讓企業產能在保證重點地區之後供應全國。
如此,從短期來看,民眾獲取口罩的途徑只會變得更窄,民眾自身的個人口罩存量隨著復工的開始以及必要的出門活動,只會快速減少,而由此引發的不戴口罩進入公共場所行為恐怕只會更多。
這種問題,只靠出臺規定要求強制佩戴這樣的政策未必能夠解決的。總不能要求民眾沒有口罩就不出門,這也是不現實的。
因此,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之外,迫切需要解決的就是民眾如何能夠安全的出行。這即包括民眾日常的物資採買等出行行為,也包括復工時間到來的部分群體必須上班的出行行為。
畢竟,不是所有民眾都具備從網際網路購買口罩、獲取生活的能力,也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提供足不出戶的生活用品外送服務。更何況,在目前諸多居民小區實行封閉管理、外賣小哥和快遞員無法進入的現實背景下,下樓取快遞外賣一樣需要戴口罩。這也即意味著,民眾對口罩的需求,已經到了需要制度化處理的階段。
最好的辦法,顯然是在政府合理調控的基礎,依託於市場的自我調節,來促使口罩的供應能夠在短時間內儘可能的恢復。近日就有媒體報導稱,成都高新區法院與當地相關部門特事特辦,批覆了一家處於破產審理中的一家醫用設備企業恢復生產經營,以快速供應市場。在此背景下,各地應儘快安排口罩產能,同時優化口罩分配、購買機制,否則,也可能導致口罩資源主導的不公平。即網絡搶購等掌握渠道較少的群體,可能難以出行,而難以出行又會進一步加劇缺少口罩,而這類群體以中老年較多,他們恰又是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
需要強調的是,法律和制度的存在,應該是保證社會秩序不亂。因此,以合理的市場經濟機制來協同必要的行政管理措施,恐怕應是有關部門需要緊急考慮的事情。如此,才能保證民眾能夠買到口罩滿足日常必要的出行需求,才能源頭上改善因不戴口罩進入公共空間而產生的衝突。
內容:光明時評
責編:王子墨
編輯:朱曉帆 張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