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防控的深入,部分普通民眾擔心買不到新口罩、現有口罩不夠用。下面小編來告訴你,節約口罩的辦法
01
什麼時候可不戴(節約)口罩?
居家活動、散居居民、戶外活動者、通風良好場所的人員可不佩戴。
通俗地說,例如公園、沒幾個人的馬路,有窗戶開著通風、人與人距離大於1米且沒有外來人員流動的多人辦公室,獨自在家,或獨自駕駛私家車時,也不需佩戴的。
02
如何根據場景選合適的口罩?
疫情初期,人群中起了一場囤積口罩風,N95、KN95等口罩受到大眾追捧。
實際上,並非要N95/KN95口罩才能起到阻擋飛沫的作用,醫用外科口罩、普通醫用口罩也有防護效果。
有些朋友買到的口罩是帶有呼吸閥的,這些帶呼吸閥的口罩是否能有效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呢?
我國國家標準GB 19083-2010《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明確提出,醫用防護口罩不應有呼吸閥。
呼吸閥(也稱為呼氣閥)內帶有活瓣,吸氣時,活瓣關閉;呼氣時,活瓣開啟,呼氣較為輕鬆也有助於散去溼熱。但是,佩戴者呼出的氣體不經過濾,直接排入周圍環境。因此,病毒攜帶者不能選用配有呼氣閥的N95。
03
什麼時候可以不更換口罩?
在《不同人群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口罩選擇與使用技術指引》中的使用事項有提及,在保障公眾健康的前提下,可適當延長口罩使用(使用時間、使用次數),但「(除高風險外)其他風險類別暴露人員佩戴的口罩可重複多次使用」,此處使用時間、重複次數尚無具體數據。
04
口罩消毒後重複利用可行嗎?
可以有效滅活病毒的酒精,會破壞口罩的靜電作用,使其中四款測試口罩過濾效率低於95%;溼熱法及高壓高溫滅菌法,也會使其中一種測試口罩過濾效率低於95%,且高溫高壓還會使口罩嚴重變形。
因此,不恰當的消毒方法,不僅不能殺滅病毒,反而讓口罩的防護性能大幅減弱。
《不同人群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口罩選擇與使用技術指引》這麼說:
美國CDC
建議可考慮在N95口罩上戴一個不妨礙佩戴和密封的寬鬆屏障(如醫用外科口罩、普通口罩)。N95口罩是「不可清洗的」,完成護理任務或醫療程序後,丟棄外面的外科口罩或普通口罩,這樣可以延長N95口罩的使用時間。
不同人群選用口罩指引
針對疫情中口罩短缺問題,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副司長郝福慶5日回應,正在積極協調解決口罩短缺問題。在供應方面,抓緊復工、提高產能、增加供應,目前已取得進展。
下一步將主動對接,積極協調,及時了解需求,第一時間將防疫物資送到最需要的前線。
根據統計,截至2月3日全國22個重點省份口罩產量已達到1480萬隻,比前一日環比增長3.1%。「其中N95口罩已達到11.6萬隻,環比增長48%,其他醫用口罩998萬隻,環比增長36%,普通口罩471萬隻。增長還是很快的。」總體看口罩產量呈現持續上升勢頭,尤其是對一線急需的醫用N95口罩,優先保障,增速更快。疫情過後富餘的產量政府進行收儲,符合標準企業可以開足馬力組織生產。
多知一點: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N95……個個要分清
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還有N95、KN95甚至還有FFP2等等……雖然都是口罩家族中的一員,但是它們的參數與防護能力卻大不相同。
只是樣子貨的小弟——醫用口罩,因為對其要求不高,對病原微生物、粉塵的過濾性差,所以他防護的實際效果並不理想。而醫用外科口罩作為家族的大哥一向對自己嚴格要求,必須參照醫藥標準YY0469或是更高的標準進行生產,對非油性顆粒的過濾效率應達到30%以上,對細菌的過濾效率要達到95%以上。醫用外科口罩由內而外的吸水層、過濾層、防水層的三層結構,使其防滲透性能更好。
此外,作為防「顆粒物」誕生的旁系姐妹花——KN型口罩主要用於防護非油性顆粒物,KP型口罩既可以防護油性顆粒物也可以防護非油性顆粒物,日常人們防霧霾用的就是KN型口罩。根據其對非油性顆粒物的過濾性能進行再次劃分,也就有了大家熟悉KN90、KN95、KN100三種口罩了。其中KN95口罩,對非油性顆粒物(用氯化鈉檢測)的過濾性能達到95%以上。
事實上,我國防護口罩標準裡沒有N95的說法,而是採用1級、2級和3級的說法來表示過濾效率等級,一般1級就可以達到N95/KN95的要求。也就是說,只要符合防護口罩標準的任何醫用防護口罩,就絕對已經達到了N95級和KN95級的過濾效率了。而且醫療環境中使用的口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隔絕細菌,而細菌一旦附著在口罩外表面,非常容易跟隨潮溼的口罩直接滲透進入口罩內部,所以,防護口罩的防滲透非常重要!
非常時期出行請務必佩戴好口罩,醫用外科口罩是您的上佳之選,而為了他人的健康安全著想也請您儘量選擇沒有呼吸閥的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