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
點擊上方「國家大劇院」 一鍵關注微信公眾號
4月12日,享譽世界的美國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在奧地利指揮名家弗朗茨·威爾瑟-莫斯特帶領下,攜手鋼琴家丹尼爾·特裡福諾夫登臺國家大劇院,為觀眾帶來貝多芬、理查·施特勞斯的經典作品。這是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時隔21年再度造訪北京,同時也是這支美國頂級樂團在國家大劇院的首次亮相。
繼1998年,指揮大師克裡斯託夫·馮·多納伊帶領克利夫蘭管弦樂團造訪北京後,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終於在時隔21年後再次來到北京,在音樂總監弗朗茨·威爾瑟-莫斯特的帶領下登臺國家大劇院,這不僅是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在國家大劇院的首秀,同時也是指揮家弗朗茨·威爾瑟-莫斯特第一次在國家大劇院登臺。
弗朗茨·威爾瑟-莫斯特先生擔任克利夫蘭管弦樂團音樂總監一職已長達17年之久,在這位來自音樂王國奧地利的指揮大師悉心調教和訓練下,克利夫蘭管弦樂團不僅保留了音色亮麗、典雅的傳統,同時也在演奏技術上可以與歐洲諸多頂級樂團一較高下。此次在國家大劇院的兩場音樂會,樂團為觀眾帶來貝多芬、理查·施特勞斯為代表的德奧音樂經典曲目和普羅科菲耶夫、柴科夫斯基創作的俄羅斯經典作品,兩種風格的無縫切換足以體現樂團在駕馭不同風格音樂層面的嫻熟與自信。
今晚,指揮家弗朗茨·威爾瑟-莫斯特一登臺就受到了觀眾熱烈的掌聲歡迎。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等重要舞臺上,威爾瑟-莫斯特瀟灑的指揮動作,深刻的音樂思維和對樂團的精準掌控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其極具風度的穿衣品味長久以來都被樂迷們津津樂道。在他首次踏上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的指揮臺時,全場觀眾以鼓掌這種最真誠的方式向這位指揮大師傳遞著熱情。
音樂會以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開場,擔任鋼琴獨奏的是在當今樂壇炙手可熱的鋼琴家丹尼爾·特裡福諾夫。這位出生於1991年的鋼琴家雖然年輕,但在歐洲乃至世界古典音樂舞臺已經「當紅」多年,2011年,年僅20歲的特裡福諾夫獲得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金獎,由此開啟職業生涯。在此後幾年中,他與柏林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等世界頂級樂團頻繁合作,本樂季他還成為了柏林愛樂樂團駐團演奏家。
今晚的演奏中,特裡福諾夫極富修養的演奏與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優雅音色相得益彰。更令人驚嘆的是,特裡福諾夫的演奏不僅體現了貝多芬這部鋼琴協奏曲作品的深厚與宏達,更通過無瑕的演奏技術和果斷的音樂處理展現出了特裡福諾夫本人鮮明的藝術個性和活躍的音樂創造力。從簡潔絢爛的第一樂章到情感張力巨大的慢板樂章,再到強烈輝煌的第三樂章,特裡福諾夫的演奏張弛有度,搭配著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層次豐富的協奏部分,貝多芬音樂的動聽與深刻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現。全曲結束後,特利福諾夫返場加演了普羅科菲耶夫《第八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
如果說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作品展現著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文化底蘊,那麼下半場上演的理查·施特勞斯《英雄的生涯》則是對樂團和指揮家「硬實力」的一次考驗。深諳德奧音樂,尤其是浪漫主義樂派作品的威爾瑟-莫斯特帶領樂團面對這部龐大作品時的從容,與這部交響詩作品中爆發的巨大能量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英雄的生涯》是理查·施特勞斯在1898年創作的一部帶有明顯「自傳」意味的交響詩作品,施特勞斯秉承一貫風格,以複雜的配器不斷挑戰著管弦樂的音響邊界,以充滿革命性的和弦探索著交響音樂的感官可能。從圓號與大提琴聲部共同奏出英雄的主題,到末樂章結尾處《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經典的旋律緩緩出現,聆聽整部作品仿佛閱讀了一部英雄傳記,高潮與低谷交織、澎湃和平緩跌宕。威爾瑟-莫斯特對樂隊的細膩掌控足以體現他對這部作品的熟稔,大到織體平衡,小到每一個節拍的指示都非常精準。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更通過這部「高能」的作品,再次展現了典雅音色的非凡魅力,尤其在這部強調爆發與彈性的作品,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把深刻和優美都帶給了現場觀眾。
在全場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中,威爾瑟-莫斯特大師返場帶領樂團加演了葉小綱《廣東音樂組曲》「旱天雷」,以及老約翰·施特勞斯《中國人加洛普》這兩首令中國觀眾倍感親切的作品,為今晚的演出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4月13日,指揮家弗朗茨·威爾瑟-莫斯特與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將再度登臺,為觀眾呈現普羅科菲耶夫《第三交響曲》和柴科夫斯基《第五交響曲》這兩部風格迥異但同根同源的俄羅斯音樂名作。
演出詳情
4月12日
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 Op.73
——貝多芬 曲
鋼琴:丹尼爾•特裡福諾夫
——中場休息——
《英雄的生涯》, Op.40
——理查·施特勞斯 曲
4月13日
C小調第三交響曲,Op.44
——普羅科菲耶夫 曲
——中場休息——
E小調第五交響曲,Op.64
——柴科夫斯基 曲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一鍵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