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點擊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
成長路上,有詩,也有遠方!
▾點上方綠標即可免費收聽第163期節目 ▾
最近,天氣好熱好熱好熱.屋裡蒸饅頭,屋外鐵板燒,何以解暑,唯有詩詞,今天,就讓我們來一首短小涼爽的詩歌吧。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唐)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夜暮降臨,連綿的山巒在蒼茫的夜色中變得更加深遠。天氣寒冷,使這所簡陋的茅屋顯得更加清貧。半夜裡一陣犬吠聲把我驚醒,原來是有人冒著風雪歸家門!(啊,讀完,我就感到一絲涼意湧上心頭。)
劉長卿,字文房,安徽宣城人,大概與杜甫同時期,是由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一位傑出詩人,他擅長五絕詩,篇篇構思精緻,清幽淡遠,自詡為「五言長城」。他對自己的詩歌成就極為自信,到處題詩,往往連姓都不寫,落款只有「長卿」二字。
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語言樸實無華,格調清雅淡靜,詩人以凝成煉的筆觸,描繪出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的寒山夜宿圖。每句詩都能構成一幅獨立的畫面,彼此又都相互承接。詩中有畫,畫中有情。
詩作以時間為序,首句「日暮蒼山遠」,勾勒出了一幅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面。詩句中沒有寫人,直抒情思,但我們仍然感覺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現紙上。就是因為詩人用了一個「遠」字託出了詩境。通過這個字,我們可以想像出:有人在暮色蒼茫的山路上行走,並推知他孤寂勞頓的旅況和急於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貧」,一個「貧」字,應是遠遠望見茅屋到叩門入室後形成的印象。漫長的山路,本來已經使人感到行程遙遠,又眼看日暮,就更覺得遙遠;簡陋的茅屋,本來已經使人感到境況貧窮,再時逢寒冬,就更顯出貧窮。「天寒」兩字,進一步渲染了日暮路遙的行色,又為下句夜來風雪的埋下了伏筆。
後兩句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的是借宿山家以後的事。夜半時分,詩人聽見風雪聲中傳來了幾聲長長短短的狗叫聲,接著投宿主人家的狗也叫了起來。在吵雜的狗叫的聲中,他真真切切地聽到了叩門聲、柴門啟閉聲、家人回答聲,等等。原來,是他所借居人家的屋主人,在這風雪之夜的夜半時分回到家裡來了。
從暮色蒼茫到黑夜來臨,從寒氣侵人到風雪交作,從進入茅屋到安頓就寢,詩人並沒有寫借宿人家境況的蕭條,亦或山居的荒涼和環境的靜寂,以及自己的孤寂旅況和投宿後靜夜所思,卻出人意外地展現了一個在萬籟俱寂中忽見喧鬧的犬吠人歸的場面,在尺幅中顯示變化,給人以平地上突現奇峰之感。
寫這首詩時,劉長卿仕途不順,被人誣陷獲罪,後因判案者明鏡高懸,才從輕發落,貶為睦州司馬。在詩人心目中,朝廷和官場的現狀就如同這"風雪夜"一般,他既不願隨波逐流,又無力撥亂反正,只好愴然喟嘆。由於在人生道路上長期奔波,當詩人這一次於風雪之夜得到芙蓉山主人的接待,其內心的複雜思緒:悲涼、辛酸之感中夾雜著某種慶幸和溫暖的慰藉,是可以想見的。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劉長卿的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除了芙蓉山主人風雪夜歸的意思之外,還有一種解釋:詩人在迷漫風雪中忽然找到投宿處,如「賓至如歸」一般。你們認為是哪一種理解更好呢?
最後,讓我們一起再來誦讀這首詩吧。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作者=劉長卿(唐)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詩詞譯文-
暮色降山蒼茫愈覺路途遠,
天寒冷茅草屋顯得更貧困。
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
風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來了。
-重點字詞解釋-
(1)逢:遇上。
(2)宿:投宿;借宿。
(3)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這裡大約是指湖南桂陽或寧鄉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詩人借宿者。這首詩通過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寫出山村景象與農家生活。
(4)日暮:傍晚的時候。
(5)蒼山遠: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遠。蒼:青色。
(6)白屋:未加修飾的簡陋茅草房。一般指貧苦人家。
(7)犬吠:狗叫。
(8)夜歸人:夜間回來的人。
都看到這裡了,不如來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