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新聞中聽到寶寶吃東西時,被食物或者玩具等異物嗆住或者噎住都是常有的事,異物噎住氣道對氣道較窄的孩子來說很危險。異物容易將氣道完全堵住,導致氣道梗阻,進而窒息。氣道梗阻的危險情況僅次於心臟驟停,往往突發而緊急,且救助時間短。
8/7日,家住蘇州崑山的1歲男寶皓皓,晚飯後摔了一跤,哭時導致食物反嗆,堵住氣道發生窒息,經搶救無效而離去,實在讓人痛惜。皓皓的父母忍痛為幫助更多的人,決定捐獻了皓皓的器官,引發全網痛惜皓皓小天使。
7 月 4 日,一則「嬰兒在火鍋店裡噎住,鄰桌女子 40 秒救回」的新聞收穫了網友眾多好評。當時火鍋店裡,一名 6 個月大的嬰兒突然被「噎住」,因為氣道被堵,很快嘴唇發烏沒有了哭聲,鄰桌正在就餐的一名護士長立即採用海姆立克法急救,在緊要關頭,挽回了一條幼小的生命:
網友在為這名護士長點讚的同時,也為這名寶寶感到慶幸,如果沒有碰到這名護士長,後果將不堪設想……
因為食物造成的氣道梗阻,其實是一個不可預知的危險。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因食物、異物所造成的氣道梗阻窒息死亡的孩子近 3000 名。
異物導致氣道梗阻多發於 3 歲以下的孩子,是兒童生活中最為常見的致命傷害之一。
日常生活中寶寶吃哪些東西容易噎著?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小孩子吃花生、豌豆、吃棗核、葡萄、開心果、果凍、顆粒玩具等食物玩具導致的悲劇。
因為小孩的吞咽功能比較弱,食物也更容易「卡」在嗓子裡,且有些小孩還不會吐嘔動作,所以就十分危險。平時引導孩子吃東西的時候不能說話、不能笑、不能哭鬧、不能跑跳,就尤為重要,避免可能把嘴裡的食物吸入氣管,導致窒息。
1
海姆立克急救法真的能救命?
發現寶寶噎著時,很多父母會急著馬上抱著孩子往醫院衝,結果跑動容易讓異物掉的更深。或者會急著給孩子拍背,或試圖用手去摳出異物,這樣做只能在初期幫助孩子,但操作不當,有可能會把異物推向氣道深處,讓食物卡得更深,讓情況更危險。
當然,如果寶寶還能咳嗽,別阻止孩子咳嗽,因為咳嗽可以幫助排出異物。當孩子出現窒息狀態,如呼吸困難、無法出聲或咳嗽、嘴唇發紫時,應該馬上施行海姆立克急救法。為了媽媽能夠更直接的學習操作海姆立克急救法,方便媽媽能夠快速上手學習。
1歲以上的孩子
當孩子因被異物嗆到而不能說話時,可採取下面兩種方法中任一方法:施救者站在或跪在孩子身後,從身後抱住孩子腹部,雙臂環腰圍包住孩子腹部,一手握拳頭,拳心向內放於孩子腹部,另一手捂按在拳頭之上,雙手急速用力向裡向上擠壓孩子腹部,反覆進行,直至阻塞物吐出。
讓孩子平躺在地上,雙手五指併攏疊放,掌根放在孩子的腹部,迅速用力擠壓腹部,直至異物吐出出或者救護車到達。
1歲以下的孩子
以下急救方法不適用於孩子嗆到後,仍在大聲咳嗽或哭鬧的階段,碰到前面所說的孩子出現窒息狀態時使用:
先拍背五次:家長或施救者坐在椅子上,使嬰兒趴在腿上或手臂上,面朝地面,一隻手支撐頭頸部、胸部,確保孩子的氣道通暢,另一隻手拍或按壓背部。拍背五次後,如果異物沒被排出,則繼續下面的動作。
圖片來源網絡
按壓胸部五次:讓嬰兒仰臥,用一隻手穩住嬰兒的頭頸部,確保孩子的氣道通暢,另一隻手的兩個手指快速擠壓胸部五次。擠壓深度應為胸壁的 1 / 3~1 / 2位置。
若異物未排出,請持續重複直至救援到達。
常見的誤區
在孩子用力咳嗽或哭鬧時用急救法孩子用力咳嗽、大聲哭鬧,說明氣道未被完全堵住,有可能咳出異物;這時不應馬上進行海姆裡克急救;當孩子無法咳嗽、說話、哭鬧時再進行急救。
試圖把卡在喉嚨處的異物取出當孩子清醒時,不要自行嘗試取出孩子喉嚨處的異物,這樣做可能把異物推到氣道更深處。
如何預防?
孩子在吃東西時,不要逗笑或者和他講話,嘴裡沒食物再講話。引導孩子吃飯時要細嚼慢咽,不要吞食大塊的食物。不要讓 3 歲以下的孩子獨自玩耍可拆解的玩具。電池、硬幣、堅果等造成孩子嗆噎的物品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4 歲以下的孩子應避免下列食物:熱狗、堅果、塊狀的肉和奶酪、整顆葡萄、軟或硬糖、爆米花、口香糖等。
希望大家可以把文章轉發給身邊的寶媽奶爸或者寶寶的家人,這些急救技能,真的全家都應該學會。最後,我們用一位媽媽的留言來結束此文:最好用不到,但用上了就能保命。
圖片來自央視新聞、封面新聞等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