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盛倩玉
來源| 南都周刊
它是沒得感情的搬運工,它是用愛發電的工具人。它每天都要搞一搞話題,上一上熱搜。
2020年了,你是不是還在疑惑,bot是個啥?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政府與私人機構之間達成協議,允許其在一定時期內籌集資金建設某一基礎設施,並管理和經營該設施及其相應的產品與服務。
哎不好意思,打錯了。
不是BOT,是bot 。
bot,robot的縮寫,機器人的意思。現在微博上活躍著大批以bot為後綴的「機器人帳號」,定期發布特定主題的內容或網友投稿。
它是沒得感情的搬運工,它是用愛發電的工具人。它每天都要搞一搞話題,上一上熱搜。
5月11日晚間,@大學生發言bot登上微博熱搜,同天晚間,還有@迷惑沙雕bot,@天秀bot兩個bot號登上熱搜
快樂的搬運工,皮下的工具人
考古bot號,你會追溯到Twitter。Twitter上最早一批的機器人號,由固定的腳本控制,可以在觸發某些條件時自動進行發推、回復等操作。
比如鼻祖級的@big_ben_clock,它推送的內容只有一個,和大本鐘同步進行整點報時。每天BONG BONG BONG這樣。
但bot號中國化進入微博後,漸漸多了一絲人味,機器逐步被博主取代(機器也有今天……)
它們接受粉絲的投稿,再由人工篩選、加工,把符合主題的內容發布出來。換句話說,大部分微博bot號,並不真由機器人操控,它只是加了一層「無人格的設定」的博主,每日故作無感情狀。
因為披著一張robot的皮,所以這些bot號運營者也被稱為「皮下」。
有著近65萬粉絲的@偷聽bot,是一個專門收集人們偷聽到的對話的bot。每條微博開頭都是一個「耳朵」的表情,跟著是投稿人偷聽到的對話片段。
整個bot號裡瀰漫著一股祥和的氛圍,不踩不撕,這可能要歸功於皮下設置的規則。「每一篇稿件都是路過的人間片段,也僅僅是片段,放輕鬆。」 「陳述和反駁時,只在用詞上客氣一點,擦肩而過的我們,大概率不會吵起來。」
@殭屍文學bot也是值得一品的bot號。因為殭屍號也要發博養號,所以經常會抓取發送一些不知所謂的東西,組合起來就誕生了「殭屍文學」。
拜讀過這些微妙的殭屍文學,網友表示,「殭屍比我還會寫文字,我瘋了。一生棄筆!」
捆綁追星文化,robot偏離初始設定
2011年開始,一個名為@古城鐘樓的帳號出現在微博上。雖然這個號並沒有bot後綴,但它做的事和Twitter上的鼻祖bot號 @big_ben_clock一樣。報時,就完了。
@古城鐘樓跟西安市中心的鐘樓時間同步,除了到點鐺鐺鐺鐺鐺鐺鐺,其他啥也不做,現在居然已經有了105萬粉絲。不是網友太沙雕,只是這樣子真的很有儀式感啦。
有碼農根據它的發布時間等因素判斷,這其實也就是個比較簡單的程序,真正的robot。
2018年下半年,微博上湧現出越來越多的bot號。這一時期的bot帳號,不同於@古城鐘樓,很多已經多已經是皮下人工操作,發稿主題從沙雕迷惑行為到傳播圈層文化應有盡有。
比如各種段子笑掉頭的@天秀bot,比如發布真·魯迅語錄的@魯迅 bot,比如關注中國古代戲曲的@戲文bot,甚至是專門推薦bot號的@botbot。
這個時候在不少bot號用戶看來,一個好的bot號應該是「強調無人格、原創非轉發、主題高度相關聚合、儘量中立避免紛爭的」。它應是區別於有強營銷屬性的段子手帳號的。
網友對bot帳號的解讀
關注到一個bot號,意味著follow了這個細分話題的實時進展,不僅可以獲得最新最相關的信息,還可以與同好交流討論。
此後bot號內容愈發多元,進入2019年,也開始與追星文化強勢掛鈎。先是專注嘲諷張藝興的@孫藝興bot出圈,這個號將張藝興出道以來所有相關的節目、採訪都挖出來作為素材,每天進行花式嘲諷。
該帳號被封禁後又更名為@嘲羊區bot重出江湖,熱度竟有增無減,目前粉絲已經達到91萬。還有越來越多收集某明星負面內容的bot帳號,或是專門安利某些明星的bot帳號湧現,更多涉及娛樂圈的紅黑產業。
這些微博早已拋棄了bot號「中立、無人格、不帶情緒」的初始設定,甚至是比通常人格更為激進,評論區的各種辱罵爭執也屢見不鮮。
bot號製造話題,粉絲參與狂歡。
原本沒得感情的robot,仿佛一夜之間具備了「意識」。
有人成功變現,有人用愛發電
今年3月6日,@嘲羊區bot發布了一篇長文,稱自己已從原皮下手中買下此號,此後在評論中透露,入手價格實際不到50萬元,但並未說明具體價格,引發網友猜測。
不止是@嘲羊區bot,粉絲數達到78萬的@直男發言bot此前也也在微博中提到,自己不過是幾天沒有更新,就有人私信詢問價格,想購買該帳號。
bot號運營似乎成了一門好生意?內容只需由網友自行生產,一些bot號擅長通過各種互動和話題煽動情緒,吸引粉絲與流量。「成功」的bot號可以通過賣號實現一次性變現,還有不少bot號索性直接走上營銷號的路子,推廣接到手軟,恰飯恰到飽嗝。
而一些仍然堅持分享同好、發布投稿的bot號,卻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停博。畢竟皮下並非真正的robot,他們也是有著真實生活的普通人,長期用愛發電難免令人疲憊,更沒有人願意自己熱愛的精神家園成為網絡噴子的論戰現場。
共同的愛好使人們在網絡中聚集,也短暫的掩蓋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網際網路中的每個人其實也都藏匿在一張皮下,一旦發現觀點立場的差異,人們往往表現得比現實生活中更為激進。
而對於廣大bot號愛好者/網癮少年來說,平靜一點、客氣一點,才能在網際網路世界中獲得更長久的快樂。
或許正如@亞非文學bot在最後一條微博中所說的,
「希望大家都平心靜氣一些,發言之前想一下自己的立場是什麼,有沒有被各種真假夾雜的信息帶偏。不要把熱愛和不理智的憤怒過度上升,當做自己一方的工具。」
(素材來源|南都周刊 編輯|馮秋璐 江北新區融媒體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