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世界旗下深度資訊平臺「全現在」專稿,無授權不得轉載。
孟堯畢業一年多了,市場營銷的工作並不清閒。工作休息時、下班回家路上、或者晚飯期間,她總會拿出手機,登錄微博,從每天新收到的幾十條私信投稿中,找出六七條符合要求的,編輯、發布。這些簡單瑣碎的事,是她另一重身份的工作——在微博上扮演「機器人」。
「千禧bot」是孟堯創建的微博帳號,用來分享1990-2010的年代記憶。目前,該帳號擁有近50萬粉絲,是微博上最受歡迎的bot之一。
兩年前的2018年9月,即將研究生畢業,正在找工作的孟堯有了很大危機感,「在2018年一切都開始下行的時候,自己卻要進入社會了,特別恐慌。」
她想起千禧年,那是世紀之交,大家對一切都充滿希望。年輕的樸樹留著遮住眼帘的長髮,對著麥克風歡快地唱著《New boy》 ,「我看見到處是陽光/快樂在城市上空飄揚/新世界來得象夢一樣/讓我暖洋洋……」
出於對那個年代的懷念,孟堯萌生了做「千禧bot」的想法。「本bot開放投稿,歡迎各位懷舊人士、土酷愛好者和認為2010年後的一切都糟透了的悲觀人士來玩耍。」她po了說明並配上Windows98的圖標。
「千禧bot」誕生了。
2018年下半年被公認為是bot井噴期,涵蓋各個細分領域,涉及各類奇思妙想的bot帳號陸續出現。如今,在微博搜索ID裡含「bot」的帳號,有接近28萬條結果。
這些號稱機器人的帳號幾乎包羅萬象,有關於某個人群,某一領域,有某一種情緒或愛好,甚至只關於一個人、一件事。互不相識的人們聚集在「機器人」外殼下,在虛擬網絡中共享真實的故事和情緒。
比如「社畜茶水間」(原名「社畜bot」)專注於分享職場故事和煩惱,做廣大社畜的樹洞;「意難平bot」主要發布文學作品或生活中令人難以釋懷的故事;「偷聽bot」則收集分享人們偶然聽到的他人對話;「不要和陌生人說話bot」挖出了各種情節離奇的家暴判決書;「菜裡的姜box」(原名「菜裡的姜bot」)致力於和網友一起找出菜裡cos成各種食材的姜。
bot從小眾到出圈,逐漸野蠻生長,關於微博「機器人」的規則也在討論和爭議中達成相對共識。而在日益撕裂的網絡環境下,做個「機器人」似乎成了相對安全的選擇。
從「機器人」到bot
bot的前身,公認源於Twitter上的機器人帳號——帳號由一段代碼連接一個資料庫而成,會自動發布信息,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2010年建立的倫敦大本鐘帳號(@Big Ben Clock),每到整點會自動發布不同數量的「BONG」來「敲鐘」報時,持續至今。
這類帳號是「真正的機器人」。幾年後,國內開始出現一批以「某某bot」命名的微博帳號,「bot」取自機器人的英文「robot」,不同的是,這是由人工運營來模仿機器人的帳號。
「社畜茶水間」運營者之一的茶茶對bot有過持續觀察和研究。據她考證,國內最早的「bot」出現在2015年,是某日本藝人的應援帳號。2017年下半年,出於運營者個人愛好或腦洞,一批bot開始在微博出現,根據特定主題收集投稿,按照統一格式發布,如詩人bot、日常奇思bot、戀愛bot以及靈魂吶喊bot等。
2018年下半年,bot出現了井噴。
這一年8月8日,正處於職業選擇迷茫期的茶茶在微博搜索「社畜bot」,想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結果並沒有搜到,她心血來潮,索性自己建起了這個bot。一個月後,孟堯創建了「千禧bot」,餘幸也在10月「跟風」建了「老照片bot」。那一段時間,bot成為一股新風潮,並迅速收穫了大量關注。
孟堯告訴全現在,她開通「千禧bot」幾個小時後,就收到了大量投稿,粉絲當天破萬,幾天後超過10萬。「社畜bot」的關注者也在24小時內過萬,茶茶每天能收到近100條投稿。她因為新鮮感而整天都處於興奮狀態,從早到晚沉迷於刷私信,一天能發30條微博。精力不夠,便邀了朋友一起運營,倆人的身份分別是「一號飲水機」和「二號咖啡機」。
bot很快成為微博上最受歡迎的內容來源之一,每個bot下都聚集起共享細分話題的用戶,低門檻的內容創作和運營方式,吸引著網絡公共空間中的活力。
創建一個bot帳號幾乎零門檻,但要不要做一個「機器人」的爭論,伴隨著每一個bot號的發展。
開始運營「社畜bot」不久,茶茶加入了由幾十個bot運營者自發組建的群組。大家在群裡討論新出現的bot,以及博主們的各類操作。
發現有人在bot帳號安利自己喜歡的明星,大家感到奇怪,覺得這與該bot主題一點不相關;有博主在bot上發自己的自拍照,大家質疑,這比起bot更像個人帳號;有人給「男性母親bot」投稿被拒收,拒收理由是博主覺得投稿角色並不屬於男性母親。「你不是bot嗎,怎麼有自己的評判標準?」群裡有人問。
逐漸出圈後,更廣泛的群體加入了討論。激烈的時候,討論演變為「討伐」。茶茶記得,當時有人特地建了「說給bot」的帳號,類似bot圈審查,也接受投稿並發布,帳號內容含個人化言論、或選稿表露出個人喜好的bot,都被「說給bot」掛出,遭到批評和抵制。
一開始,茶茶偶爾也會在社畜bot發些自己生活中的東西,比如po一張周五爬山拍的風景照,配上「祝大家周末愉快」的文字。隨著討論和爭議的放大,她開始反思,決定儘量做一個「機器人」,不再發布任何個人化的內容。同時,她坦承自己出於閱讀體驗考慮,會篩掉部分投稿,很難做到純粹的機器人化,也為了避免爭議,「社畜bot」更名為「社畜茶水間」。
當時,偶爾和粉絲下場互動的「靈魂吶喊bot」成了攻擊對象之一。據《三聲》報導,運營者曾表示,這讓他一度想關閉運營了一年的bot,來自粉絲的鼓勵讓他堅持下去。但該微博最後一條投稿還是停在了2019年5月,最新的一條微博發布於今年2月凌晨兩點多,「靜靜吧,真的,我也準備靜靜了」。目前,帳號更名為「靈魂吶喊本喊」。
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bot就應該做純粹的機器人,收集各類腦洞的「日常奇思bot」,就堅持自己的運營方式,除收發投稿之外,也會分享個人腦洞。粉絲似乎並不排斥這樣的行為,反而覺得「皮下(即該微博運營者)蠻有人格魅力」。不過,最終博主也將ID改成了「日常奇思AI」。
從受眾側來看,90後的茶茶對同齡人做過簡單的問卷統計,結果顯示,超半數人希望bot以去人格化的中立方式運營;而在另一部分人看來,當bot關注者越來越多時,運營者應該對關注者起到一些引導作用。
「塑料科技感」
「千禧bot」、「老照片bot」等從開始便堅定地做一個機器人,並堅持至今。
作為「千禧bot」運營者,孟堯除了轉發抽獎,幾乎不與粉絲溝通,也不做任何主觀判斷和情感表達。哪怕是在投稿私信溝通中,對於被採用稿件,她也只會回復「收到」;對於表述不清的投稿,她會要求清楚表述或更多資料,除此之外,不會有任何多餘溝通。
孟堯會對每條投稿進行編號,發到第2000條,就重新從1開始編號,如此循環。發布內容直接引用投稿人原話原圖,不加任何emoji表情。每晚投稿分享結束時,孟堯會發布一條通知,每次結束的理由都不同:「磁碟修復中」「即將進行病毒自測」「偏移點校準中」「正在檢測顯卡型號」等,這些都是孟堯口中的「塑料科技感」。
每周二,是「千禧bot」的「設備檢修」日,停更休息。這個時間的選取,也很有懷舊味道——過去的很多電視臺都會在周二下午停播,進行設備檢修。
「詩人bot」被許多粉絲認為是最嚴格的「機器人」。博主跟粉絲沒有過任何互動,投稿在每天的24個整點定時發布,頁面乾淨,只有文字。為此,博主制定了頗為嚴格的投稿細則,規定每月1號為投稿日,其他時間的投稿不予接收。如果當月投稿提前發完了,會按規則抽取部分已發稿件「復讀」。
從對標點符號的規定可以一窺「詩人bot」的嚴謹——只用中文標點,人物臺詞用「」,內心獨白用(),旁白用『』,歌詞用。在茶茶看來,該bot的運營者就像常年保持同一個動作的敲鐘人。不過,2019年6月8日,「出於個人原因」,「詩人bot」終止了運營。
接受全現在採訪時,「戲劇文學bot」運營者明確表示,「因為是bot的關係,希望只通過文本交流」。對話中,他幾乎是一個標準的bot:不表達觀點和評價,只客觀陳述,幾乎沒有用到語氣詞和emoji,如同在微博中一樣。
儘管如此,在他看來,「機器人」自始至終都是一種可愛的比喻,完全去人格化是無法做到的,畢竟從選稿發稿都需要主觀操作。為了做一個純粹的bot,除了為被讀者指出錯誤出來道歉,和回復求助私信外,他從未主動或被動對稿件內容進行評價。對他來說,遵守規則很簡單,難的是「遇到讀者評論時,想交流而不得」的掙扎。
雖然在投稿規則上,各個博主都做了規定,但具體到每條稿的篩選上,的確無法避免主觀判斷。比如信息量太少、太模糊,茶茶往往選擇略過;遇到明知發出去會引來大批對投稿者吐槽的內容,她也會審慎評估。
而為保證「老照片bot」發布內容的中立客觀,餘幸在徵求投稿者同意後,會要求他們自己修改有傾向性的語句。為避免bot被涉及同一人(往往是明星)的內容刷屏,對於短時間內同一人的相關投稿,她會壓縮發布數量和時間。
「所以說很難做一個完全的機器人,如果我是一個完全的機器人,就應該把收到的所有東西原封不動全部發出去。」茶茶向全現在感嘆。
「意難平」
孟堯也是這樣想的。
從最開始,她便決定嚴格做一個沒有感情的「機器人」。她恪守著bot約定俗成的原則:規律地收發投稿,以統一格式發布,不進行價值判斷,不發表個人意見,不下場互動,保持中立。儘管如此,在充斥著情緒和價值觀對立的微博上,「機器人」們難免因發帖內容備受爭議。
2018年下半年出現的「意難平bot」,名字取自《紅樓夢》中「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一句,主要發布文學作品中令人意難平的情節,後拓展到生活領域,引發了許多情緒共鳴。在同期bot中,評價和熱度都很高。
某天,意難平bot發布了來自朱一龍粉絲的投稿,感慨沒能買到偶像雜誌的意難平,引發了路人和明星粉絲罵戰,博主也遭到「有個人傾向、審核不力」的指責。這場風波的結局,是「意難平bot」在2018年10月12日宣布退博。
博主第一次以「皮下」身份在微博上發布了道別文,這也是「意難平bot」發布的最後一條微博。不久後,新的「意難平bot」相繼出現,內容逐漸拓寬到各個領域,但至今仍有不少人在微博上提及最初的「意難平bot」——它本身也成了大家的「意難平」。
作為微博上聲勢最大的群體之一,飯圈文化對bot界的「入侵」並沒有因為「意難平bot」退博而停止。
不計其數的明星安利向bot或黑料bot被創建起來。其中,以收集明星張藝興黑料為內容的「孫藝興bot」最為出圈。2019年,它的內容和評論區留言造出了許多「梗」,吸引了大批吃瓜群眾「狂歡」,數次登上微博熱搜,帳號被封后,又很快以「嘲羊區bot」回歸,聚集了80多萬粉絲。
戰火繼續蔓延到了2020年。在肖戰粉絲舉報同人創作平臺AO3,導致平臺在國內無法登錄的AO3事件後一個月,「亞非文學bot」因為發布了一位名為「贊姨嬌俏bot」(該ID被肖戰粉絲認為涉嫌侮辱肖戰)的投稿,遭到肖戰粉絲圍攻,經歷了網友和粉絲的罵戰後,於3月29日道歉並退博。
餘幸不想把bot變成明星粉黑之間「烏煙瘴氣」的戰場。為了減少爭議,她只能在投稿規則上不斷明晰界限,改過好幾次「老照片bot」投稿規則:最初只將流量明星排除在外,最新一版則變成了「明星投稿需要該明星50歲以上或已經去世」,且講明「將無關的老照片和任意一位當紅偶像/流量明星聯繫到一起的言論」會被刪除。
但「老照片bot」還是時常被質疑。「我發美國的照片,就有人罵我『精美』;發張日本照片,就有人質疑我『是不是漢奸』。」餘幸覺得莫名其妙。她耿直,起初也會把「莫名其妙罵人」的人掛出來,也會親自下場爭論,「我也是人啊,我不是機器人」。
一次風波讓她做出了改變。2019年7月7日,「老照片bot」發布了一張日俄戰爭中一位日軍軍官對著戰友的墳墓鞠躬的老照片,轉發和評論區「炸鍋」。餘幸事後解釋,自己會提前把內容在草稿箱裡編輯好,有空時再一一點擊發出。
當天她發完微博就去吃飯了,沒有注意到日期,吃飯回來,看到網友反應才意識到當天是「七七事變」紀念日。她在評論區解釋,但發現這並沒有用,「他們評價你之前已經預設立場了,無論你怎麼解釋自己是無意的,都會被看作別有用心,解釋只不過被當作認慫罷了。」最終,她刪掉了7月7日發布的那張照片。
從此,餘幸不再對帳號下的爭議進行任何回應。為保證bot用於交流學習的初衷,她對可能引起罵戰的評論作了規定,包括地域歧視類言論、政治傾向過於明顯容易引發爭議的言論、惡意引戰言論、以及將老照片和無關的歷史事件聯繫到一起的言論等,都會被刪除,甚至拉黑。
在這樣的網絡環境下,bot們對待投稿需要更加審慎。而這些愈發精微的考量,很難說是離做一個真正的「機器人」更遠,還是更近了。
「為愛發電」可以持續多久
因為「很像機器人」,孟堯極少受到爭議,小有爭議的幾次也涉及飯圈糾紛。她沒有回應,也沒有刪帖。畢竟做一個沒有價值判斷的「機器人」,「也相對安全」。
但這種安全的確只是相對的。比如「魯迅bot」的部分內容在熱轉後被刪除。幾個月後,帳號停更。
「許多事情在現在的網絡環境下,只要開口談起,就是錯。」在孟堯看來,「現在的網絡上,大家並沒有基於事實討論的習慣,很多人不能接受世界上存在和自己價值觀不同的人,也不認可價值觀沒有絕對對錯之分。」
除了飯圈文化,營銷號也早已入侵bot領地,不少營銷號披上「bot」外衣,卻依舊在轉發娛樂搞笑內容,並伴隨強烈的個人情緒。爭議和營銷,都在不斷稀釋著bot的初衷裡關於共同喜好和情緒的濃度,也消解著bot的含義。
有流量的地方,資本往往緊隨其後。比如MCN機構就開始了「圈地運動」:茶茶2020年年初籤了機構,會接一些與自身內容契合的推廣,孟堯也會接一些和千禧主題相關推廣,餘幸則希望自由一點,拒絕了機構和合作。
在孟堯看來,bot在商業上有相當大的局限性,「如果要保持bot人設,大部分推廣都不好接,而真正賺到錢的bot,本質上還是營銷號。」
如今,許多曾經熱門的bot要麼停更,要麼改名,早已沒了前兩年的熱鬧景象。越來越多的人在微博刷起了「XX圖鑑」——這是2020年新風潮。還在堅持做「機器人」的bot們,則圈地自萌。
剛做「千禧bot」時,孟堯看到某些投稿,會突然因為懷舊而哭起來,哭很久。她曾擔心,一直沉浸在懷舊情緒裡可能不那麼健康。但現在,她沒那麼容易懷舊了,因為「這兩年,各個層面的形勢,已經從下行到了斷層下跌,尤其是2020年。2018年還是回頭就是千禧年的時候,到了2020年,好像已經離開千禧年200年之久,恍若隔世。」至於那個在千禧年唱著《New boy》的樸樹,也早已剪短了頭髮,用同樣的旋律重新填了詞:「所有曾瘋狂過的都掛了 /所有牛逼過的都頹了/所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全都變沉默了……這世界越來越瘋狂/早晚把我們都埋葬」。
孟堯比創建「千禧bot」時更悲觀了。至於還會「為愛發電」運營bot多久,她只說,「沒電的那一刻自然就沒電了,而且這個過程也並不會有想像中那麼難受」。至少現在,她還在「發電」。
(應採訪者要求,文中bot運營者均為化名)
————
請微信搜索關注公眾號「全現在」,朋友圈的世界也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