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是南北朝時期梁國的太子蕭統,從散落在文壇中的,如同珍珠一般熠熠發光的若干首古詩中,選擇了最美的十九首,編纂在一起,稱《古詩十九首》。這些精彩的篇章,雖然大都作者不可考,但依然憑藉著其悠揚的韻律,深沉的情感,贏得了自古以來,無數讀者的喜愛,也對後來的唐詩,形成了重要的影響。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其中最美的一首相思詩——《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那遙遠而明亮的牽牛星,隔著銀河與皎潔的織女星遙遙相望。織女那一雙潔白纖細的手,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織布。但是心中相思的痛苦卻使得她織不出來美麗的花樣,她的眼淚終日不幹,如同雨水一樣。他們隔著清且淺的銀河,他們分別已經很久了。兩人雖然只是一河之隔,兩人雖然兩情繾綣,卻連句話也說不了。
在我國古代,牽牛星和織女星,不斷地被人格化,兩顆星星也逐漸演變成追求自由愛情的象徵,兼具悲喜劇色彩的男女主人公。
在《詩經·小雅·大東》中,第一次出現了織女星的記載:「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此時的牽牛星和織女星,還只是天上的星星,但已經被賦予了織布的使命。「七襄」,指的是一天七次移動位置,雖然織女星一天到晚忙不停,但還是織不出來美麗的花樣;牽牛星熠熠發光,也不能用來拉車。
在《後漢書·天文志》中,織女已經被賦予了更神秘高貴的色彩:「織女,天子真女。」曹植的《九詠》中, 兩人已經結為夫妻:「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
而這首《迢迢牽牛星》,無疑正是在這樣的民間傳說的基礎上,而創作的一篇詩作。這首詩以織女星的視角寫成,被迫與丈夫分隔銀河兩岸的織女星,雖然有著最靈巧的手,卻也因為對丈夫的刻骨銘心的相思而不能織出美麗的布匹,她終日只是生活在對丈夫的思念之中,以淚洗面。末一句的「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是對相思的最直白的描述,也是分隔兩地的戀人之間最大的痛苦。這些,就是這首詩的哀怨,讀之令人心碎。
同時,這首詩的文字和修辭手法,又美得令人心醉。短短十句詩文,卻有六句都用到了疊字,這些疊字,增加了詩的韻律感,格調明快,使人讀來朗朗上口。
這首《迢迢牽牛星》,堪稱《古詩十九首》中,最美的相思詩,這不僅僅在於它的詩句美得令人心醉,更在於它把相思,刻畫的令人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