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算得上是偶像選秀大年,《青春有你2》《創造營2020》《少年之名》《乘風破浪的姐姐》……頭部平臺推出的選秀綜藝集體扎堆,「成團」,成了這個夏天被提及最多的詞。
然而不同於日韓成熟的造星模式,內娛偶像團體的生存空間依然狹小,成團的前路究竟如何,還有多少人在認真做團,需要打個問號。偶像團體的道路難走,已經成為一種業內共識,但即便在這樣的困境下,也有團體在始終堅持並逐步站穩腳跟。
最近由騰訊視頻出品的綜藝《炙熱的我們》,主打偶像音樂團體用舞臺實力正面PK,國內一線男團女團在列,而名單裡面的SNH48和SING女團則是裡面僅有的長壽團體,參照日系偶像而誕生的SNH48,成軍至今已有八年,近年來也在嘗試不同形式,試圖突破固有的劇場定位。而由齊鼓文化推出的SING女團,早在2017年便定下了基調,以電子國風的獨特定位成為了偶像市場中的「異類」,攻佔下一席之地。
這一次,以國風立身的SING女團也正是憑著精心打造的中國風舞臺在節目裡大刷了一波存在感。
不拘一格的電子國風
《炙熱的我們》第二期節目主題是「殺手鐧」,SING女團打出的口號是「萬物皆可國風」。
她們大膽改編了曾經火遍全球的西班牙神曲《Despacito》,起用擅長舞曲改編的蔡依林御用製作人starrchen,《I'm Not Yours》《Play 我呸》等熱單都出自他手,製作人則邀請了黃子韜御用製作人Daryl K進行合作,僅從製作班底已經看出用心程度。
改編後的《Despacito》歌曲加入《在那遙遠的地方》作為intro, 替整段表演的開端增添了不少神秘感, 配合上成員蔣申撒金粉的舞臺設計,猶如神明少女在金光中起舞。
整首歌加入了琵琶、古箏、二胡等傳統民族樂器,同時也重點使用了冬不拉等新疆特色的民族樂器,與原曲的西方異域風形成巧妙對比。搭配中國民族調式五聲音階的弦律, 以及電子音樂刺激的元素, 融合具有搖滾色彩的電吉他, 形成了更有國風和民族特色且更具爆發力的《Despacito》。
服裝造型上,金色亮片和白衣、成員頭戴的白紗和花帽,每個人手部佩戴的不同串珠裝飾(律動時手部會有金屬碰撞的聲音),都帶有濃厚的新疆維族風,整段舞蹈也多處可見新疆舞的元素,現場表演部分,還特地邀請了新疆彈布爾演奏家熱匹開提·熱夏提助陣,可以說,SING的國風版《Despacito》表演從各種小細節都在展現異域風情。
有意思的是,首期團戰時SING女團拿出的卻是截然不同的國風特色舞臺,如果說《Despacito》是異域柔美,那第一期的表演則是一「剛」到底。
改編吳亦凡的《大碗寬面》,成員們身穿藍黑色系的中國風元素服裝,帥氣瀟灑的鬥笠舞,以及中間穿插的古典舞《雙面燕洵》,從精心設計的舞美到成員們的舞臺表現力都颯爽十足,這個充滿武俠風的舞臺表演甚至在外網上也得到了不少異國友人的稱讚。
兩個截然不同的舞臺,完美的印證了SING女團「萬物皆可國風」的口號,也始終貫徹了電子國風這個定位。
劍走偏鋒的開端
SING女團於2015年正式出道,在內娛沒有成熟的唱跳女團模式時,SING女團最初也是在日韓系風格的不確定中學習和探索。
在SING運營團隊的理解中,偶像應該是文化輸出,要能做出能夠代表中國的C-POP,綜合考慮多重因素後,SING開啟了電子國風的試水。2017年,她們第一支電子國風單曲《寄明月》發布後激起了不小的水花。
《寄明月》將中國傳統樂器與現代電子樂融合,編曲不僅包含Techno、House、Dubstep等電子樂元素,還融入了古箏、琵琶和二胡等古風歌曲中常見的中國傳統樂器,在歌詞中也加入了傳統文化和古典詩詞,整首歌曲調輕快洗腦,非常便於傳播。
而在《寄明月》MV中,大到背景服裝小到細節道具,都有種古老與現代結合的視覺衝擊。
《寄明月》舞蹈版MV引發了B站上許多知名up主的翻跳和翻唱熱潮,受歡迎盛況一度被稱為「血洗B站」。
不僅在國內有大批年輕粉絲追捧,《寄明月》舞蹈MV在油管上也吸引了眾多海外網友圍觀,歌曲及舞蹈中展現的獨特東方美學讓不少外國網友開始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在油管上有超過千萬點擊量。《寄明月》帶來的成功,無疑是SING女團堅定向電子國風方向發展的強心劑。
當時文娛領域一種國學文化回歸之勢漸漸顯露,以《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等為代表的文化類綜藝在收視和口碑上雙豐收,國漫電影輪番上演,國潮興起,國學文化需要新一代的年輕人發揚傳承。
電子國風女團,這個看似「劍走偏鋒」的稱號,實際上是SING女團在用年輕人的語境來傳播中華文化,以傳統與流行相融合的形式讓國學文化煥發生機,吸引更多國人乃至海外友人對中國文化進行探討和傳播,以達到讓國風文化出圈的目的,實現正能量的偶像文化傳播。
用心打磨,探尋國風的多樣性
試想一下,如果身邊的人唱《中國話》,我們馬上就會想起S.H.E,對於偶像團體來說,他們能被記住的重要原因,在於有被記住的音樂作品,而經典代表作,更是能與一代人青春回憶掛鈎的情懷寄託。
作品是一個團體標籤化、個性化的象徵,對SING女團來說,她們正是清晰認識到了作品的重要性,在國風音樂的打磨和輸出上才可謂不遺餘力。
《寄明月》之後,SING女團相繼發表了與之合稱為「電子國風」三部曲的另外兩部,《如夢令》和《夜笙歌》。
具有民族風情的《夜笙歌》描繪的是西南少數民族晚會的場景,通過歌曲來表達少男少女對彼此的情意。這首歌將西南少數民族文化與嘻哈、EDM的音樂風格融合,為「電子國風」增添了新想法。
不僅歌曲中加入了蘆笙等民族樂器,成員們也首次嘗試民歌唱腔,服裝上加入了西南拼布、苗銀等充滿民族風情的細節,舞蹈編排也同樣融入了很多民舞元素,極具記憶度。
夜笙歌SING女團 - 夜笙歌
SING女團玩電子國風,算是玩出了花樣。她們有融入西域敦煌元素的《千年》,與搖滾結合的《千盞》,更有「莊周夢蝶」加入future bass元素的《解夢》,融入京劇戲腔的《花槍》等多首風格主題迥異的國風作品。
以《花槍》為例,古箏、琵琶、鑔等傳統樂器配上現代樂器電吉他,既有京劇的悠長味道,又不乏動感洗腦的節奏,歌詞「生旦淨末醜的容妝,梨園風光,唱念坐打的身量,孤芳自賞。」也將京劇裡的概念融入其中。
每支作品都表明,SING女團一直在不斷嘗試並開拓新的電子國風表達,用更新潮的方式傳播國學文化。對她們來說,做電子國風,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從編曲、舞蹈到服裝各個方面的用心和創新。
所以國風立身的SING女團,在《炙熱的我們》兩期節目裡也都從服化道、音樂舞蹈將國風元素放大化,她們的表演讓更多觀眾了解到國風可以颯,也可以仙,國風更有無限可能。
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中國傳統文化,五千年的文化魅力才會生生不息,並且產生反哺時代發展的力量。在音樂領域,SING女團對電子國風的用心打磨難能可貴,我們的文化市場需要這樣的年輕偶像,需要源源不斷的文化創造力。我們也期待未來中國的偶像市場,能夠湧入更多優秀的正能量勢力,為中國偶像市場打開一片明朗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