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有個小學同學,家裡養了幾口豬,打牌可以打10元。不幸撞到了非洲豬瘟的黑天鵝,圈閉、豬滅,打牌可以打5元。在全民議論消費升級抑或降級的時候,二師兄是一個重要的標竿尺。
豬的問題已上升到戰略高度,李總理組織開會了,很多磚家也跳出來議論紛紛,關注程度超過港島那場鬧哄哄的街頭大戲。講真,當大陸人民還在為一頭豬焦心痛肺的階段,是沒有多少人願意去湊合「皿煮」這樣的高級議題的。譬如你,當年追一個小小的班花都費了老鼻子勁,還特麼連人家的小手手都木有摸到,現在去想林志玲,有用嗎?
我本來是不喜吃豬肉的。這幾天為了體驗一下「土豪」的感覺,割了幾斤五花肉,算了算我得賣多少瓶五糧液才能賺回來,腸子都悔青了。留心關注了一下磚家們的分析,豬的問題,總結下來不外乎是這麼幾條:環保禁養限養,政府運動式執法;非洲豬瘟黑天鵝;豬周期,供求經濟規律…有點閱歷的人都懂,這幾條,在我大天朝基本都是無解。你說,咱哪行哪業不是運動式執法呢?我們體制的優勢,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自然,也可以集中力量不幹事。豬瘟來了,整個地球村都在劫難逃,我們跟非洲兄弟,都是一家人。至於供求關係,抽空讀讀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的大作,保管讓你醍醐灌頂。然後輪到我們中學同學出場了。都是白骨精,說話也多少有些底氣。體制內的兄弟在想,多加點班,多掙點銀子,豬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順便還可以解決一下娃的學費問題,二奶、小三啥的就只好暫時放一放了。豬都這麼貴,何況人肉乎?體制外的,爭論一下投資幹個啥。一年前去養豬?我去,咱要有那麼神,早都是馬爸爸第二了,還有空在這喝茶閒扯淡呢。不過我們都是好樣的。這個年紀的同學會,只要不攀比,不過度懷舊,不吹牛吹破天,大抵都是穿越時光的友誼,見一次少一次,彌足珍貴了。港片《春田花花同學會》裡,一幫有志的同學少年,長大後卻淪落至打劫為生的地步,看來港人的確有生猛的基因。而我們兒時的理想職業:醫生、律師、作家…有幾多人實現了呢?我們大多數人最終接受了生活的簡單和溫暖,無奈和惆悵,選擇了與社會和解,輕輕就放過了自己。一個很有水平的大學同學就總結說,奮鬥精神不能丟,但是接受自己的平庸,是這輩子最難過的一件事,也是人生必須要過的一個坎。養豬的事就不要去亂想了,幹好手上現有的工作吧,親。秋來了,露從今日白。四川今日三連震,友友們平安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