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做了壞事,如果害怕別人知道,證明這個人還有羞恥之心,也就是說他還有改過向善的良知;
如果一個人做了一點善事就特別想讓人知道,那麼只能說明他的所作所為只是為了貪圖虛名和讚許,這種有目的的善事其實已經種下了十分可怕的禍根。
無論如何有成就,無論如何高潔,一定不要過於張揚,要學會低調做人。
不要高調,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如果為人高調,又和別人私人關係較好,或許別人會在一段時間內縱容你,但心中已不愉快了,遲早會招來禍患。
如果為人高調,又喜歡標新立異,自詡不和別人「同流合汙」,那麼肯定也不能和別人相處長久,而且過得不愉快。
為人高調很難找到朋友。雖然大多數人喜歡和比自己聰明優秀的人交朋友,但是人們不喜歡和顯得比自己聰明優秀的人交朋友,二者並不矛盾。
比自己聰明優秀是自己由衷欽佩的,而顯得比自己聰明優秀其實是並不心悅誠服的。
正如一位哲人說,如果你想多一些朋友,就表現得比別人笨一些;如果你想多一些敵人,你儘可能地表現比別人聰明些。為人高調的人是表現得比別人聰明的人,是很難交到很多朋友的。
高調的人在事情沒有辦的時候總喜歡信誓旦旦,說自己無所不能,這個我熟悉,那個我精通,肯定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到了最後事情沒有辦成,往往受到奚落。
而低調的人一開始就辦事低調,如果事情沒有辦成,也不會有人說他什麼,因為在開始的時候他並沒有許諾什麼。如果事情辦成了,大家就越覺得這個人可信沉穩。
而高調的人即使事情辦成了,大家也覺得這個人有那麼多關係,辦成這件事情是應該的,也不會給高調的人太多的褒揚和認同。
歷史上那些被殺的權臣、忠臣,為人可以說不是太高調,但是由於他們的赫赫戰功,使他們無論說什麼、做什麼都會十分引人注目。
因此不自覺地成了高調的人,甚至有的人都只知道這個人,而忘記了君王;只尊崇這個人,而忘記尊崇君王。
君王自然要殺了這個人,就像姜太公殺華士一樣。
所以,為人不要刻意高調,否則容易招來禍患。一旦在別人的很大關注下成了十分高調的人,那麼要學會及時地退出公眾的視線,而且此時不要發表什麼評論,因為已經十分高調了,再發評論會引起更多人的關注,盛極必衰。
範蠡被越王拜為上將軍時就認為自己居如此高的職位,是很容易招風的,於是他不辭而別。這也就是很多明智的人士功成身退的原因。
很多人認為自己並不高調,不會招來禍患,但是高調不高調並不是個人的主觀表現,而是他人對你的印象。
如果一個人十分低調,結果所有的人都關注了這一點,於是紛紛議論說這個人真是低調,那麼這個人就變得高調起來,同樣會招來禍患。
總之,做人做事都要低調,如果發現自己變得十分高調,不論是怎麼變成的,都要及時地功成身退。
一句「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曾經激勵了無數人,但同時,也誤導了許多人:他們每天沉醉在自戀的美夢當中,把自己想像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金子」,等待著發光發熱的那一天,但最後的結果竟是摔得無比慘重。
他們太把自己當回事了,認為自己不出手這件事情就辦不好,其實沒有他們地球照樣轉動。
尤其是在人際交往中,那些謙讓而豁達的人總能贏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自尊自大、孤芳自賞的人總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最終在交往中走到孤立無援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