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守一宿……
的確,傳統年俗的部分儀式已經淡出了我們的生活。長輩說,過年越來越沒年味兒了,晚輩問,過年去哪找年味兒。一到春節,都說年味兒,「年味兒」究竟是什麼?
做客春節特輯《大V開8》的黃耕,最有發言權了,他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典型的玩主,他創辦的黃記煌更是中餐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黃耕,在他的辦公室接受了我們的採訪。談話的間隙,他手握一隻菸斗,時不時來上一口,似乎一吸一吐之間一切盡在掌握。說起老北京的年味兒,他有說不完的話。
先說年夜飯。小時候,家裡母親主廚,父親打下手。肉嘛,離不開雞鴨魚肉,再燉個排骨,醬個肘子,弄個豬蹄,弄點老北京豆醬。蔬菜因為時令就是老三樣,土豆、蘿蔔、大白菜。一家人圍著桌子坐,把這些菜一上,弄點小酒,齊了。
從前,北京的冬天尤其冷,一到11月15號採暖季,玻璃窗戶上已經開始結「冰花」了。年夜飯要是弄個什錦鍋擱在屋裡,那就最好不過了。
一邊添上木炭,一邊肉片下鍋,肉片切得很薄,在沸水裡輕輕一涮就熟了,蘸上麻醬小料,就著糖蒜、芥末墩和麻豆腐。湯涮肥了再涮點兒大白菜解解膩,清清口,吃差不多了,拿個芝麻燒餅溜溜縫兒。趁著熱乎勁兒,屋裡更暖了,年味兒也更濃了。
那時候物質十分匱乏,買什麼都需要票,只有逢年過節,人們才捨得拿出各種票置辦點東西,拿出布票給家裡的老人、孩子添件新衣服。
不管是那如期而至的皚皚白雪,廟會上特別的吃食,還是壓在枕頭下的幾塊壓歲錢,還有那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從前的年味兒怎麼就找不著了?
黃耕想了想說,「還是原來物質匱乏」。就拿吃餃子來說,原來是一年到頭盼著過年吃餃子,現在不一樣了,天天都能吃餃子,天天都跟過年似的。親戚朋友天南地北的工作,以前一封信要很久才收到,都等著過年回家好好聚聚,現在隨時都可以拿起手機視頻通話,方便得很。
現在人們的盼頭少了,年味兒也就沒那麼濃了。
眼看除夕一天天的臨近,路不堵了,地鐵不擠了;SOHO們、創業大街迎來了一年中最冷靜的時刻;快遞停運了,網約車司機們陸續撤離,硝煙一年的各種大戰,終於掛出「止戰牌」。
這就是中國人過年的習俗,不管工作再忙,壓力再大,過年這一天也要趕到家裡,嘗一嘗媽媽的味道,和家人聚一聚,漂著的心有個著落。
黃耕和大多數北京土著一樣,非常享受「空城」帶來的寧靜和安逸。
不光年夜飯,黃耕其他時間也總是自己下廚,有時候還教家裡的阿姨做老北京傳統菜。做飯,對於他而言,是享受,也是一種讓自己靜下來的方式,更是一種親情的凝聚。
「我是專業的廚師,更應該在這一點上專業地付出。能給愛人、家人做一頓飯,那才是一種不求回報無私的付出。」
財視media原創,轉載請附帶如下信息:
關注財視傳媒微信公眾號:財視傳媒(ID:caishiMV)更多精彩內容,企業內幕,等你來挖。
記憶中的年味兒,還能找回來嗎?
原文地址:http://www.caishimv.com//party/1485309763.html
聯繫作者請加微信:cscmxf。加入我們的Q群:418295218讓我們一起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