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過年,孩子們總很雀躍,因為有無窮無盡的樂趣需要探索!
而大人們也不閒著,通常情況下都是緊張的準備年事。
老太太們自然不甘落後,有的操心晚輩兒孫的婚事,有的逍遙於一片空地舞之蹈之,有的攜手老伴看夕陽裡淡淡的餘輝,也有的愁嘆時光荏苒的……
而侍奉神靈,拾掇神龕的老太太們也不在少數!
儘管,城市的精巧也很難容得下神靈和神龕。但不經意間,你會偶爾發現商戶飯店的入門處,別家的防盜門腳下會有香燭燃燒的痕跡,而每一個風景如畫的景區裡毫不例外都會有大同小異的廟宇,自然就有屬於廟宇的神靈和神龕!
神龕是放置神明塑像或祖宗靈牌的小閣。
祖宗龕是講究的人家專門用來祭祀先祖而設立的。
而神佛龕就是為了供奉神靈。通常是橫長方形,木造,再雕刻上吉祥如意一類的圖案和帝王相、英雄人物、神仙故事等圖像。金碧輝煌的紋飾,栩栩如生的畫面,是一件十足的工藝品!
但老太太們的注意力並不在這兒!無論這件工藝品如何的巧奪天工,如何的粗糙簡陋,都不影響老太太們的情感。她們總是充滿深情和膜拜的……
就像已經過世的奶奶。
在我的印象中,奶奶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這樣說是否會觸犯奶奶使她勃然大怒,我自然不知道。但至少奶奶會狠狠的斥責我的。這也是我多次領教了的。家鄉有一座廟,坐落的恰到好處,正好處在我家後面的小山坡上。逢初一十五,村裡的老太太們會蜂擁而至。過年的時候,小小的廟宇裡更是擠滿了大大小小的腳!奶奶是裹著小腳蹇著走路的,不能跨大腳,但她走的很快!尤其是過年時,總可以看見她深一腳淺一腳急急的趕著去廟宇。
但那時是很貧困的,即便是神靈也不列外。廟裡的神龕,是簡陋的磚砌成的,外粉著粗糙的水泥甚至裸露著缺了角的紅磚。我想,幸虧神靈們的胸懷博大,不至於計較寒酸的門面,否則俯伏在地的老太太們又要吃啞巴虧了!
但逢年就不同。廟裡會裝飾一新,貼上嶄新的對聯,換上大紅大綠的靈幡,即使是香爐也要更換上新鮮的沙粒……
神龕會被老太太請的能工巧匠重新粉一下。但泥塑的神像不會輕易動的,畢竟成本太高,三五年才會正式修繕一下的!老太太們會很細心的清除掉周圍的灰塵和雜物。這樣至少可以略表一下心意,不至於讓神靈過一個寒酸的新年!
平日,廟宇裡只是老太太們忙碌的身影,旁人是不會幹涉的。但最引人注目的則是村子裡有人家孩子「贖身」、給那家已逝的先輩超度亡靈或者廟裡來了還願的善男信女的時候。
這也是住在神龕的神靈們最輝煌的時候。但這樣的時間多是集中在年前年後幾天裡,尤其是贖身的法事!
我的贖身也是年底。就像當初母親把我託付在神靈跟前一樣差不多的時間。母親嫌我多病,無奈之下,就在我家灶堂的神龕前許一個願、在廟堂的神龕前磕一個頭。據說這樣可以保佑我長命百歲、百病不生、平平安安的。我自然也是深信不疑,每年年底裡都要看著母親重新紮裹一圈紅紅的項圈,再虔誠地戴上一陣,以表示神靈的護體!直到滿十二歲的時候,才贖了寄在神靈處的身和魂,正式恢復自由。
那些年,心裡最虔誠,最純淨的似乎都是在神龕面前度過的。至少贖身時候的法事我是畢恭畢敬的。院子裡臨時搭建的神龕靜靜矗立。主持法事的人會有大段的程序要做,而我只會聽由擺布,就像對面神龕裡的神靈一樣靜默著!
那時,每年一次的裹項圈,是我童年記憶裡最莊重、也是年味裡最耐人咀嚼的重大事件!
尤其是這件事都在神龕面前小心翼翼完成時,那種長了一歲,真正過年的感覺緊攫著……
時光如鏵,記憶的沃土被層層翻起時,我總難以抑制心頭濃濃的回首往事的傷感……
今天,這樣的神龕已經很少!薄薄的記憶裡只有景區各種廟宇裡裝飾精美的神龕、只有人們蜂擁而上跪倒膜拜後的喃喃自語、只有面對神龕後大方塞進功德箱裡成沓的紅紅綠綠的紙幣……
當神龕不再有過年的味兒時,我不知道神靈們應該是悲哀還是應該慶幸,但至少他們再也不會像從前一樣寒酸了!
外面有縷縷的香燭味兒傳來,這時一定有人開始在神龕前點起了祭灶的香燭!
我想,馬上又要過年了,或許寂寞的神靈又可以聚在一起過一個團圓祥和的年了……
( 本文與《鍋裡飄出的年味兒》《紅色裡淌出的年味兒》《大紅燈籠映出的年味兒》《神龕裡的年味兒》《鞭炮聲裡的年味兒》同為感悟年味系列作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公眾號查閱對比閱讀!作者成諾,筆名,陝西寶雞扶風人。 本文寫於2017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