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臺灣的15個細節:愛文化和愛排隊的臺灣人

2021-02-23 悠品旅遊

1. 詩情畫意的臺灣


在臺北的那幾日,正巧臺灣報紙都在熱議龍應臺即將出任第一任臺灣文化部部長的消息。龍應臺人還在香港,並沒有對此多做評復,只是說了一句:文化,是臺灣的優勢。

在臺灣行走過的人,可能對這句話會有一些具體的理解,比如臺北,就是一個文藝氣息比較濃厚的城市。

在臺北的酒店中,一般都會有一份「臺北市藝文資訊總覽」。這是一份由臺北文化局直接遞送的「文化快遞」,也是一份細緻的導讀,將每月的文化活動,從音樂、戲劇、展覽到文學活動,以及各種講座都仔細介紹一番。

這本100頁的小冊子於卷首處引用易經之語,談到人文化成天下,即文化。然而「人文何能化成天下?設若社會成員皆暖衣飽食,然無道德自覺和體踐,仍不能達之。」這一句問得果真是好。如果把物質需求設置為唯一的追求目標,這個「天下」豈不面目全非?化成天下的人文關乎著一個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者說,生活處處都是文化,對於社會中的每一個生命,它幾乎和呼吸一樣重要。文化,並不在乎於你放置在街頭多少個城市雕塑,它應該在生活的每一處細節中綻放光芒。

懷揣著這個文化導讀本,你走在臺北的街頭,默默觀察這個城市,希望領略到細節處的文化之光。你看到捷運上的民眾大多數安靜守禮,而你竟然在城市的某些地方甚至讀到了詩歌:比如,在一列開往淡水的捷運上,窗外淡江的暮色正是愈來愈濃,遠處青山的輪廓隱約呈現,而窗旁的鏡框裡,一首以手寫體印刷的現代詩正在靜靜地讀著你,你也在讀著它;或者當你在誠品書店收穫了一個充實的早晨,然後散步到自由廣場附近,你發現腳下的石磚上刻著字,仔細讀之,竟然是周夢蝶的詩句:「行到水窮處,不見窮,不見水,卻有一片幽香,冷冷在目,在耳,在衣。」…… 你有些側目,詫異於這不是一個簡單地陳列了幾句唐詩宋詞就草草了事的城市,你甚至在猜想,這會不會是一個還在讀詩寫詩、文學沒有被邊緣化、文學還在滋養著人們靈魂的社會?

如果是,請接受我的敬意。

2. 臺灣,wait in line


「臺灣人愛排隊!」來臺灣之前,當地的朋友就對我說過了:「去夜市啦,但是排隊排得要死。」我們到達臺中的當晚,即乘車趕往臺灣最大規模的夜市---逢甲夜市。適逢春節假期,逢甲夜市裡人群擁擠,每條街都被人群壅塞住,即使再短的街巷,也不能望到頭。

窄窄的小巷,一般只能容納五六個人並排行走,不過人群自動形成「左右」車道,秩序井然。我抵住joe 的後背,後面的人緊貼著我,雖然被兩旁小吃攤的香味撩撥得心猿意馬,但是撥開人群放馬過去卻是一項不小的工程。然而,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小吃攤前居然也排著長長的隊伍,有的隊伍向攤子後面有限的空地延展,有的隊伍依照地形拐上幾道彎卻始終沒有亂了陣腳。在著名的「大腸包小腸」的攤子前,約莫有200多人在排隊,安安靜靜地,沒有抱怨和不耐煩。我們的人流經過,有的人決定不能錯過此等美味,隨即擠過去,安然地排在200人之後。。。。。。

見識過逢甲夜市排隊的場面之後,當我們後來突然面對臺北捷運尖峰時段那些排隊的人群時,也就不再感到驚訝了。

排隊不是一件小事。只有在一個沒有特權階級、詐騙不多,並且資源供應穩定的社會,人們才能甘心情願地排隊。

3. 指示牌---指點迷津


有安全感的人才會去排隊。安全感只是一種感受,但卻是人們對於周遭諸多複雜因素的反饋。比如,資源的充足、資源分配的公平會讓人心裡感到踏實----人們知道自己不用在拼搶中得到資源,所以才會選擇遵守秩序。不過信息是否能夠被正確規範地傳遞也非常重要---只有民眾對結果感到心中有數的時候,才會去安心地排隊。尤其是在人群集中的地方,如果沒有指示清晰的路線圖和指示牌,即便再愛排隊的人群、再有文化素質的民族也會迷失。

臺北的捷運站就是這樣一個地方,人群匆匆,異常繁忙,出口處四通八達,有時又會有高鐵、省級鐵路等多條線路交匯於一個轉乘站。不過我們從未在這裡迷路過---站內各條轉乘線路的指示牌清晰明確,而且均會在行人前進方向的上方預先公示,不會像北京的某些地鐵站,有的指示牌張貼於通道側面的牆上,有的懸掛於人群頭頂上方,有的則藏在柱子後面,讓你眾裡尋她千百度……

4. 信息指引的細節


在現代社會中,信息對於人群行為的指引作用毋庸置疑。走在臺北街頭,不難發現, 我們其實走在一張張信息的網中。需要的話,你可以從這張網中讀到公廁在你左方20米,電梯在你右方80米;可以得知淡水小鎮榕堤上此時風力6-7級,毋庸多慮;可以知道街頭的垃圾箱並不願意接受所有的垃圾;在公交車和捷運裡,是不可以飲食的;在車廂裡,那些不同於其他座椅顏色的椅子雖然空著也不能坐,因為 那是留給老人的「關愛座位」;行走在故宮博物院,多位工作人員都是流動的信息牌,他們每人手持一個小牌,上書「請輕言細語」.

這些信息悄聲細語地告訴著這裡的每一個人:我應該如何最快地找到我所需要的,以及我應該如何做到我應該做的。

5.校園,是一位老師


時間總是最稀缺的資源。行走在臺灣,我們只有短短的六天時間,這註定我們對於臺灣的拜訪,只能是一個走馬觀花式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所看到的那些最清幽美麗,淡然生香的花朵,當屬臺灣的校園。這六天之中,我們匆匆走訪了臺中的東海大學、臺北的臺灣大學、淡水的真理大學以及坐落在淡水小鎮的淡江中學……現在看來,用「美麗」二字來形容這些校園著實過於簡單,由於有著相同的歷史文化背景,這些校園的魅力所帶給我們的震撼甚至超過了某些北美的名校。


我的朋友吳小乖是臺中本地人,在東海大學任教。理所當然地,我們的第一站即是參觀她的校園。我們至今記得剛進入校園的那一瞬間,第一眼望過去,目光所及之 處未曾注意到任何的建築物,眼前儘是一片片的樹林。走在校園的石子路上,我們的目光總是被身旁的大樹所吸引。那些生長了不知多少年的樹木,一人未必能夠合抱。它們的根系自由地舒展著,蔽日的綠蔭也一層層地鋪開,姿態如雲彩一般,淡然而飄逸。樹林裡,青苔漫地,偶有石座,樸實地粗放著,一切渾然天成。正是寒假期間,學校裡少有學生。我們慢行於校園之中,看到「文理大道」兩側,大樹後面掩映著文理學院。每個院系自成一個院落,教學區是一座兩層的小樓,樓前面的院子被長廊環繞著。這長廊是用木頭建築,根根柱子都是江南古鎮上常能看到的那種烏漆色。


時光是否穿越了,穿越到梁山伯與祝英臺讀書的那個書院?至少,時光在這裡駐足了,你坐在這裡忽然就不想走了。這裡的建築沒有那種追求高大,自戀甚至自負的戾氣,它們謙遜地退在樹林後面,身姿低矮,因為不願意遮擋樹木的華美。它們配合著大自然的這幅畫作,和諧地在自然中自由呼吸,那份雋永超然卻令人過目難忘。

我若是一個學子,定會愛上這樣的校園。在校園中緩步慢行,子衿青青,仿若穿行在一幅水墨畫之中,但見四周,禪意的校舍在一片蒼翠之中若隱若現,此情此景,滌蕩心靈,思緒亦再無束縛,可如行雲般自由,亦可如流水般靈動。這樣的校園本身就是一位老師,無聲地傳授了中國傳統文人對於「美」的詮釋。而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每一個學子畢生都需要研習的課程。


感謝貝聿銘、陳其寬和張肇康先生的設計,當然,能讓這樣的校園自由書寫她的美麗,幾十年來東海大學師生的精心呵護也是功不可沒。這是一份關於如何讓建築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答卷,我們喜歡設計師為建築與建築之間,樹木與樹木之間 所留存的適當的距離,正是這種距離讓每一個建築,每一株樹木得以自由地呼吸。以至於每一個人,每一個心靈都得到舒放的自由。


同樣是走馬觀花,對於一個我這樣的大陸客,不得不說,臺灣的校園,比一些北美的名校來得更是親切。即便是在臺大,這樣以西式建築為主體的學校,校園中隨處可見的禪意也令我感到親切而踏實,那可能是研究室窗前的一盆花,房前的一棵樹,也可以是湖光山色中的一座小橋。而相對於很多大陸的校園,我更欣賞臺灣校園的這份珍重自然的拳拳誠意。

正當我在網絡上上傳這篇文章的時候,接到另一個臺灣朋友的短訊,「你沒有去陽明山上的輔仁大學嗎?那裡也很漂亮。」好吧,留待下次吧。

臺灣,多麼奢侈,寶島面積不大,卻擁有這麼多美麗的校園。

6.垃圾分類,從校園開始


在學校裡漫步,經常看到垃圾存放處都貼有嚴格的垃圾分類標識。我的朋友吳小乖說:「對哦,垃圾當然要分類哦」。是啊,這是多麼自然的一件事啊。

7.校園的值日生


吳小乖的學生「紙姐姐」在東海大學讀四年級,她告訴我們,東海大學校園約有1.6平方公裡(大概是北大清華校園的一半),卻只是請了很少的清潔工人,很多園區的清潔工作都是由學生自己來承擔的。每個大一的新生每一周都有值日的任務,可能是獨自完成,也可能會和高年級的學生一起來完成。

「大陸的學生們會值日嗎?」朋友問。離開學校很多年了,我還真的不知道。可是,想想看,我們的那些「小皇帝們」,在他們進入大學的時候,可能連一雙襪子都還沒有洗過,如若要求他們在校園裡打掃衛生,甚至清潔廁所,他們會欣然接受嗎?他們的父母呢?是否會理解這是教育的一部分,還是會認為學校在變相降低自己的成本?

從臺中來到臺北,參觀臺大校園的那一天,正值中午,於是我們欣然走進學生活動中心,擠在學生中間一起午餐。當天來用餐的,有些是參加假期活動的中學生,見到餐廳空座位不多,就乾脆靠牆邊席地而坐,吃著統一分配的盒飯。 用過的飯盒整齊地碼放在學生們帶來的大塑膠袋裡,周圍並無垃圾。整個餐廳不大,售賣飯菜的攤位大概有五六家。我們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飯菜,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座位坐下來。一旁坐著幾個男生,正好用餐完畢,把自己的碗筷收到盤子裡準備送走,偷眼看去,他們的碗裡乾乾淨淨,幾乎連一粒米都沒有剩下。多好的男孩,我想。學生中心的公廁也很清潔,不知道這裡的學生是否也有值日制度?

值日,挺好的一個制度。只有打掃過校園、清潔過廁所的人,知道其中的辛苦,才會更加珍惜周圍的環境。


這樣的校園值得珍惜。隨處可見的細節,讓人體會到校園裡建築和人對於自然的珍重和相惜,比如對於個人衛生和公共衛生的態度即為其中一例。可惜,大陸的很多學子,同樣身著青青子衿走過校園,卻並未擁有那一顆對於自然的拳拳之心。

8.那些關於節約能源的展示牌


在遊人集中的地方,政府應該展示些什麼更有意義呢?是展示這個城市的歷史和文化,或者展示公益的、商業的廣告……。

在臺北,我們看到了一些特殊的展示牌:中正紀念堂前的電子欄中動態顯示著目前雨水收集的情況;淡水漁人碼頭的公交車站正在顯示車站所使用的太陽能收集器產生了多少電能;最令人驚訝的是,淡水真理大學門口的傳達室的窗口也有一塊展示牌,我們從中讀到了彼時全校各系科的耗電量……

這是臺北政府正在利用數字告訴人們節能的重要性,也側面展示了政府在節能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9. 素食者的天堂

我的朋友吳小乖是個素食者。「這在臺灣很普遍啊。」可是,二十年前,我在大陸認識她的時候,我們兩個小姑娘一起吃肉吃得歡。「後來吃肉不舒服,就不吃嘍。」她的理由很簡單。臺灣素食者很多,有的是因為宗教的原因,有的是因為崇尚健康的生活,有的則是因為追求環保的理念……

一個素食者生活在臺灣,其實是挺幸運的一件事兒。這裡幾乎每家餐廳都會有特別的菜品推薦給素食者,在大街小巷之中,更是遍布著素食館子,或排擋,或高檔,豐儉由人。我們最喜歡那些街頭巷尾的素食麵館,店面不大,門窗永遠敞開著,店主剛剛把熱氣騰騰的面線從兩尺來寬的鍋裡撈出來,配上豆皮裹著的豆芽和雞蛋,再淋上一些素油,或者自選的作料,吃起來管叫五臟六腑都溫暖得服帖,吃過之後,更是覺得頭頂上仙氣直冒。

吳小乖的兒子在上小學四年級。他就讀的學校,每周一的午餐一定是素食的,「因為要告訴小孩子環保的理念哦,讓他們知道健康的飲食很重要……」

或許每周一天素食,和每月少開一天車一樣自然。

10. 機車和自行車

在臺中和臺北街頭,看到的私家轎車通常比較低調,中等價位實惠的車型佔了多數,不像香港或者北京的馬路,已經成為了豪車的流動展示廳。 其實,機車(摩託車)才是大多數臺灣城市的靈魂,它們出現在每一個街頭巷尾,時常像風一樣穿過巷子,或者突然聚在一起停在馬路上,等著綠燈放行。它們風馳電掣的身影,總是讓我一驚。在北京這樣的城市裡,如今已經很少看到摩託車了,我早已習慣性地把它和「危險」聯繫在一起。

身處這麼「危險」的環境中,我還是驚訝於臺灣朋友無處不在的安全感。好像「紙姐姐」,她挺胸抬頭走在鹿港的小街上,而我總是一聽到身後機車的響動就把她拉到路邊的那一個。這樣反覆的次數多了,紙姐姐笑了,「大陸的朋友都是這樣,不過,其實,還好啦,臺灣的這些機車是會讓著行人的。」好吧,這個,我還需要觀察。

我們曾經問過,這麼多機車停在哪裡?後來,我們自己尋找到一些答案。在臺中的時候,看到過幾百輛機車整齊停在路邊的壯觀場面,在臺北街頭,我們偶爾看到了行人道邊利用樹間的距離巧妙劃置的停車位;在一個地鐵換乘的出口旁,我們還看到一個雙層的自行車停車處,節能而有效。

我們喜歡這些於驚鴻一瞥中發現的小小停車位,喜歡看到渺小的事物,小到機車和單車,在城市中也有自己的位置。

城市中,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都被所居住的城市的規劃和制度引導著。那麼,北京,請你來引導我多騎車,多坐公交,少開車吧。I do.

11. 臺灣也有「口號」

臺灣是個有趣的地方,讓我們這些陸客,感到親切,甚至有些恍惚,時常覺得時光在這裡慢下來了,甚至穿越到了某處我們記憶中熟悉的地方---是書中的民國?還是記憶中的鄉土?你也說不清。 街上走的人,神態安然,說著你能聽懂的語言,你覺得這裡的一切都和你有著天然的聯繫,而且更重要的是,應該有著共同的記憶。可是它分明又是如此不同,因為具有和我們不同的意識形態。

無論臺灣承認與否,臺灣和大陸,共同繼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相同之處不勝枚舉:比如---口號。這個二十世紀初期革命的遺產,至今在兩岸還能看到它的風採,只是內容卻有些不同……

12. 特權尚在,怎能說是有民主和自由

在臺北乘捷運去故宮博物館,我曾經將自己的座位讓給了一位剛上車的老者。老者非常誠懇地兩次向我表達謝意。見我和joe 正在討論窗外那處鬱鬱蔥蔥的山丘是否為圓山,老人便告訴我們,是,那是圓山,那座富麗堂皇的飯店即是著名的圓山飯店嘍。聽老先生的話語,似乎江浙口音,猜想他一定是那個年代來到臺灣的。旁邊坐著另一位乘客,是位面容慈祥的老太太,本地口音,也加入了我們的談話,說,那確是圓山飯店啦,不過以前不對外開放的,只能是達官要人,或者有錢人才可以進去,現在呢,普通人辦婚宴也可以在這裡辦嘍。「沒錯啊!」老先生也點頭稱是,又加了一句感嘆:「你說,只能有錢人和有權人進去,這不是特權嘛!」老人邊說,邊用手中的長把雨傘的頂端敲擊著地板:「有特權存在,又怎麼能說實現了民主和自由?」他的神態並不憤青,但卻是堅定。

回來後翻閱圓山大飯店的歷史,能夠理解當時它作為「國賓館」的特殊地位和使命,也了解其目前也多為富人聚會和下榻的場所。事實上,我們對於圓山大飯店並無多興趣,我們只是時常想起老人的這句話而已。

13. 乾隆也真情告白

作為一個匆匆過客,也不難發現臺灣正在極力去除某些「偉人」的神話色彩,或者說,他們有意識地拉近了某些具有「特權」色彩的事物與平民的距離。這或許正應了臺灣的楊照先生提到的那種為了選票,一切都要迎合民眾的情況,也或許源於臺灣的政體改革以及兩黨的紛爭……我們就不做深究了。

也許在臺灣人看來,一切本該如此,但在我們看來,這卻是一些有意思的細節:比如中正紀念堂前的匾額從「大中至正」更換為「自由廣場」;比如,那些在國父紀念館的石階上跳著街舞的學生們:彼時,國父紀念堂裡正在莊嚴地進行哨兵換崗儀式,而窗外屋簷下,學生們卻為晚上的元宵燈會的節目準備得熱火朝天。娛樂和莊嚴的儀式,這二者,在我們慣有的目光中,是如此不搭、不倫不類。不過,平民的生活從來都是這樣,它總是要鬧鬧騰騰地繼續下去的,無論什麼樣的偉人曾經影響過我們。因此,偉人不重要,平民的生活最重要。

所以,在故宮博物館,看到一些平民化的解說詞,我們自然也是會心一笑,比如,在一尊置有木託的白玉如意一旁,一行小楷令人忍俊不禁:「放在木託上,該是不怕地震了……」參觀乾隆收藏字畫展的時候,又讀到:乾隆喜歡到處題詩寫詞,而那些詩詞都是「乾隆的真情告白啊」,不過真情的告白其實需要自信云云……在體力消耗巨大,精神高度集中的觀展過程中,偶爾看到類似的解說,我們的身心忽地就放鬆了。體會到博物館方面想拉近歷史與普通觀眾甚至青少年的距離的心意,我們自然也是感動的。

14. 這不是服務,而是人情

在網路上瀏覽,多數從臺灣回來的遊客都誇獎那裡服務業的水準不錯。對此,我們的體會也很深。

在臺中水裡小鎮,結束了一天的遊覽,吳小乖的學生,帥哥俊俊居然提出要請我們吃牛肉麵,而本來應該由我們做東才是,畢竟他們陪伴了我們一天,而且和俊俊還是初次見面。於是,在牛肉麵小店狹窄的廚房裡,上演了一場拉鋸大戰。吳小乖很是仗義,幫我從背後拉住俊俊,我才得空舉著臺幣跑進廚房,和煮麵的大嬸說,請你一定收下我的錢。然而,這位可愛的大嬸,笑得那樣憨厚,說,臘個帥哥已經用臺語和我講啦,不能收你的錢啦……無論我如何懇求,她還是只是笑個不停:沒關係啦,以後他去大陸,你再請他啦……

這些不相識的人,彼此親切如鄰裡,對我們兩個遠道來的客,又待之以情和禮。在臺中,我們總是被這樣的鄉土情誼溫潤著。

在臺北也遇到了一樁事。受北京朋友所託,想買到臺灣龍年的郵票。查看了幾個郵局,發現龍年的首日封和郵票已經全部售空了。最後,我們步入酒店後面一個小巷裡的郵局,做最後一次嘗試。郵局雖小,卻很是繁忙。我找到一個「暫停服務的櫃檯」,問櫃檯裡的女生,是否還有龍年的郵票出售,如果有,我就去排隊好了。女生不到三十歲的年紀,皮膚白皙,見到我詢問,立刻站起來,笑容親切而婉約:「沒有嘍,這個時候哪裡還有呢。」不過,女生想了想又說,「如果你真的很需要,我可以從個人收藏的十二張龍票裡轉讓給你幾張啦。」我嘴上忙不迭地說著謝謝請你給我三張好了,而心裡----卻在猜測,該不會有這樣的好事吧,她會以什麼樣的價格賣給我呢?其實多少錢都可以,因為我的朋友給我的指令是,可以不惜重金取得一張龍票!

接下來的事情美妙得讓我每次想起這個畫面時都仿佛能聞到淡淡的花香:那個女生用纖纖玉手,優雅地從抽屜中取出她收藏的龍票,分出三張,再以雙手遞出櫃檯交給我,而每張龍票只是按票面價格收取了我的臺幣而已。我想,當時我的眼睛一定睜得很大,確實有那麼一刻,我不敢相信會遇到這樣的好人,肯以原價轉讓她四分之一的收藏。

不過,在臺北,這樣的好人,我們確實遇到了不止一次。我想,他們所做的已經超出了服務業的標準,或者說他們出於本分所作的這些,其實源於一切行業的一個共同基礎,這正是在我們很多大城市裡已經久違了的人情味。

15. 小清新們的最愛以及後記

在臺中水裡小鎮參觀陶瓷館、在臺北逛誠品書店、在淡水榕堤一個個清新小店裡閒逛,我們喜歡臺灣的這些創意產業,喜歡它們與生俱來的據有文藝氣質的清新味道。當然,這些創意產生的基礎,或者說,這裡所有提及的15條細節的背後,是一個千真萬確的數字:臺灣人均GDP 為18303美元 (2010年),位居世界第37位,是中國大陸地區人均GDP ($4283) 的4倍多,是北京的兩倍。臺灣的人口只有兩千多萬,而中國有13億人。當中國很多人還生活在溫飽線以下的時候,談論創意,有時候是一件奢侈的事。

還有一個事實,也不容忽視。當中國大陸深陷十年文革,將傳統文化視為四舊破除之時,蔣介石在臺灣掀起的卻是繼承傳統文化的復興運動。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臺灣的60後,70後,可以背誦論語等多部典籍的原因。從另一個意義上說,中華的傳統文化,在臺灣,得到了更好的傳承。當然,臺灣在近幾年的「去中國化」運動的影響下,未來的走向又會如何,也很值得我們關注。

通篇讀完這15個細節,有的朋友可能會說,這不是在給臺灣大唱讚歌?如果你有這樣的印象,並不是我故意為之。將自己有感觸的細節記錄下來,才是我的初衷,無論這些事發生在臺灣、香港還是美國.在大陸,我也曾遇到過為人吝嗇言行不靠譜的臺灣商人,在國外念書,我遇到過深受臺獨影響主動和我劃清界限的極端的臺灣學生,這些都是個別案例……來到臺灣本土之後,我遇到了更多的臺灣人,至少臺中和臺北的臺灣人,善良有禮,的確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哪裡的人都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如果不預設自己的態度,以平和的心態去相處,我們應該能夠看到彼此更多的長處。

六天的時間,太過匆匆所以不能實現完美,我所看到的細節,註定只能是浮光掠影的一瞬,它們或許傳遞給我了不真實的信息,也許在深入了解之後我會發現迥然不同的答案?不過有一點,關於臺灣,我卻實實在在的喜歡,我喜歡臺灣人言行之間透露出的,連他們自己都未見得意識到的那種安全感:他們在夜市裡的小吃攤前神態自若的排隊,不懼怕地溝油和黑心攤販;他們安然走在街上,不怕突然出現的李剛,或者時速「70碼」的車子;他們不擔心社保的問題,也不太擔心汙染的空氣。他們不用依靠私家車而穿行於城市裡,騎著機車和單車也同樣有尊嚴。因為安全感,他們也更加具有人情味,因為有人情味,他們的服務業顯得更加有誠意……

而我們的問題是,如果等到GDP 達到兩萬美元的時候再來建設我們的安全感,會不會太晚?


相關焦點

  • 【臺海盤點】關於臺灣的15個細節:愛文化和愛排隊的臺灣人
    或者說,生活處處都是文化,對於社會中的每一個生命,它幾乎和呼吸一樣重要。文化,並不在乎於你放置在街頭多少個城市雕塑,它應該在生活的每一處細節中綻放光芒。懷揣著這個文化導讀本,你走在臺北的街頭,默默觀察這個城市,希望領略到細節處的文化之光。
  • 臺灣人怎麼看香港, 香港人又怎麼看臺灣?
    我們習慣拿大陸文化和港臺文化作對比,港臺文化常常被概括為一個模糊的整體。今天小編給大家找來一組漫畫。這組漫畫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它以港臺人的視角互相觀察對方,展現了港臺文化這一整體中的局部和衝突,這些都是非親歷者注意不到、自然也無法言說的。在大陸人看來,有些細節會很新鮮,甚至是不可思議。
  • 漫畫 香港人 VS 臺灣人
    ◎左:爵爵,右:貓叔「臺灣人怎麼看香港,香港人又怎麼看臺灣?」這是身在大陸的我們很難準確體會和表達的。我們習慣拿大陸文化和港臺文化作對比,港臺文化常常被概括為一個模糊的整體。這組漫畫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它以港臺人的視角互相觀察對方,展現了港臺文化這一整體中的局部和衝突,這些都是非親歷者注意不到、自然也無法言說的。在大陸人看來,有些細節會很新鮮,甚至是不可思議。爵爵是主筆,負責繪畫惡搞畫風,貓叔是創意總監,負責Brainstorm 題材、修飾文案,兩個人各司其職,就這樣,36 組對比漫畫誕生了。
  • 臺灣25個你意想不到的小細節
    臺北的便利店文化,完全可以打敗任何一個大陸城市,小編也是去過北上廣深的人,同行的帝都盆友也對此十分驚嘆。長沙的便利店根本沒資格參與討論…臺北的便利店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呢?密集到一兩百米就有一個。對於捷運站空成這樣,不怎麼使用捷運的長沙人民都表示極度不適,和我同行的帝都盆友更是表示令人髮指。除了捷運,第二個衝擊來自臺北車站。作為一個火車站,人怎麼也可以這麼少…大家懂的,在大陸,無論是哪裡的火車站,都不是這樣的…所以,根本不用排長隊買票,不用排隊候車,感覺更像一個捷運站,站臺上居然還有等待的位置可坐,好像之前在日劇裡才看到過。
  • 臺灣,真的很擅長把生意做成文化和懂的生活
    在一家餐廳用餐,老闆遞上的紙巾上印著四個字:「酒國暈熊」,有說不盡的酒桌的故事和感慨;投宿阿里山腳下的民宿,上床關燈,突然發現天花板上流動著螢光彩繪的圖案,海水、遊魚、星空,令你置身童話世界。第二天早晨謝老闆,他告訴我:「那個魚叫櫻花鉤吻鮭,是臺灣的特有魚種,生活在中央山脈的溪流裡……」,原來這樣的天花板不只為客人帶來驚喜,還帶來物種知識,這位鄉下店主也把生意做成了文化。
  • 「臺灣人怎麼看香港, 香港人又怎麼看臺灣?」
    「臺灣人怎麼看香港,香港人又怎麼看臺灣?」這是身在大陸的我們很難準確體會和表達的。我們習慣拿大陸文化和港臺文化作對比,港臺文化常常被概括為一個模糊的整體。這組漫畫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它以港臺人的視角互相觀察對方,展現了港臺文化這一整體中的局部和衝突,這些都是非親歷者注意不到、自然也無法言說的。在大陸人看來,有些細節會很新鮮,甚至是不可思議。
  • 臺灣人和香港人的區別就像喵星人和汪星人
    這是作為港漂的我們很難準確體會和表達的。我們習慣拿內地文化和港臺文化作對比,港臺文化常常被概括為一個模糊的整體,卻忽略了香港和臺灣之間本身也存在很多不同。一個叫《臺港大不同》的系列漫畫,生動地展現了港臺文化有趣的不同之處。
  • 【愛的麵包魂】電影檔案室:廟會文化的奇葩——臺灣陣頭
    與之前同打風俗民情牌的《雞排英雄》有所區別的是,《雞排英雄》通過一個虛構的夜市展現了臺灣千姿百態的市井生活,瀰漫著煙火味。而《愛的麵包魂》則回歸傳統,試圖用懷舊風情博取好感,這與今年年初上映的《大喜臨門》頗為相似。
  • 臺灣新媒體面面觀(三)|愛奇藝在臺灣的發展情況
    該公司有將近 20 位員工,負責協助愛奇藝臺灣站的平臺營運、內容編輯、社群口碑經營以及 VIP 會員服務。此外會員服務所產生的費用,愛奇藝和歐銻銻將採用代理分帳模式。開站之初,愛奇藝在臺灣上線了 11 個頻道,2000 部電影,其中亞洲電影約 1200 部,在數百部已上線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中,臺劇約 125 部、臺灣綜藝約 80 檔。網站採用 VIP 付費會員、免費會員並行的模式。
  • 市調30名臺灣人,告訴你們愛臺灣的理由!
    (Tammy,女,酒吧招待;受訪於臺北敦化南路)04 臺灣人愛打麻將,還以網路聯線參加「愛臺灣打麻將」,我超愛這個。(李義豪,男,43歲,摩託車鋪老闆;受訪於臺北大安路)08 臺北是一個有各種文化衝擊的地方,各種文化在臺灣都有可能性。臺灣人的個性是很特別的,各種文化它都沒有太強烈的排斥,只有一小撮的人在搞運動,大部分的人都在拼命地吸收再吸收。
  • 臺灣人和香港人就像狗和貓的區別
    「臺灣人怎麼看香港,香港人又怎麼看臺灣?」這是身在大陸的我們很難準確體會和表達的。
  • 你好,意外的臺灣.小編親歷的25個細節M.news遊記
    臺北的便利店文化,完全可以打敗任何一個大陸城市,小編也是去過北上廣深的人,同行的帝都盆友也對此十分驚嘆。長沙的便利店根本沒資格參與討論……臺北的便利店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呢?密集到一兩百米就有一個。11.臺灣人對於大小遠近的尺度和從大陸來的我們實在……太不一樣了。要知道臺灣真的很小,湖南快有6個臺灣大,所以對於「遠不遠」這件事情,我們常常「雞同鴨講」。比如在臺中時,一計程車大叔聽說我們要去墾丁,就不停地說「墾丁啊,真的太遠了啦!
  • 我們為什麼不愛排隊?
    我一直有個疑問,中國人為什麼這麼不愛排隊?艾青詩云:「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 《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罹難,「臺獨」組織問:外省人怎麼可能愛臺灣?
    今年3月,有臺灣公民團體發起「撤銷亞泥(亞洲水泥公司)非法展延(開礦),捍衛太魯閣立即聯署」運動。該議題與《看見臺灣》直接相關,在齊柏林導演罹難後,聯署再度激增,截至13日下午2時許已突破15萬人。 只有本省人才有資格「愛臺灣」?
  • 這三個臺灣年輕人,讓倫敦人排隊買包子當下午茶
    但大家願意排隊半個小時去吃個包子當下午茶,這還是讓我們挺詫異。尤其是這三位年輕的不得了的合伙人,沒有一個專業廚師,並且三年內開了三家店。 BAO把一個會笑的包子,送給倫敦人高冷的倫敦人都笑了|但99%的人叫不出它的名字……
  • 臺灣要封殺愛奇藝和騰訊了???
    據今年4月臺灣調查機構數據顯示,"愛奇藝臺灣"在臺灣的使用率超40%,僅次於Youtube,排名第二,甚至比Netflix在臺灣使用率還高。據臺灣當局「經濟部」公告,該預告為期14日,將於9月1日期滿,規劃於9月3日進行正式公告。這將是愛奇藝、WeTV在臺灣運營的最後期限。截至發稿,愛奇藝、騰訊視頻均未就此作出回應。
  • 臺灣,真的很擅長把生意做成文化
    雖然是國寶級文物的仿製或再創作,但如果光有好的設計,卻做工粗糙、包裝簡陋,就算是毛公鼎、汝窯碗也會馬上被定位於地攤貨,被砍成地攤價。臺北故宮的商品真不便宜,但買者都不手軟,是因為除了國寶的元素外,每件商品都精緻、包裝完整、說明詳細。你買的每幅複製書畫,都有作者和作品的文字介紹,無論是自己學習還是送人時向人講解,你都會認真看看,看的過程就是一節書畫課。
  • 一組有趣的漫畫:香港人和臺灣人壓根是兩種生物!
    左:爵爵,右:貓叔「臺灣人怎麼看香港,香港人又怎麼看臺灣?」這是身在大陸的我們很難準確體會和表達的。我們習慣拿大陸文化和港臺文化作對比,港臺文化常常被概括為一個模糊的整體。這組漫畫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它以港臺人的視角互相觀察對方,展現了港臺文化這一整體中的局部和衝突,這些都是非親歷者注意不到、自然也無法言說的。在大陸人看來,有些細節會很新鮮,甚至是不可思議。
  • 漫畫:你知道香港人和臺灣人差異有多大嗎?
    「臺灣人怎麼看香港,香港人又怎麼看臺灣?」這是身在大陸的我們很難準確體會和表達的。我們習慣拿大陸文化和港臺文化作對比,港臺文化常常被概括為一個模糊的整體。這組漫畫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它以港臺人的視角互相觀察對方,展現了港臺文化這一整體中的局部和衝突,這些都是非親歷者注意不到、自然也無法言說的。在大陸人看來,有些細節會很新鮮,甚至是不可思議。
  • 為啥臺灣人都愛用自己的照片當頭像?
    如果你加過幾個臺灣好友,你可能會發現:相比於大陸人各種動漫人物、明星網紅、風景名勝等五花八門頭像,臺灣人是真的喜歡用自己的照片當頭像啊!雖然臺灣人表示,「其實很多中老年人喜歡用風景照,也有很多年輕人愛用動漫人物啦!」不過總體來說,用真人照片當頭像的臺灣人還是比較高的。那麼,為什麼臺灣人都愛用自己的照片當頭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