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麵包魂】電影檔案室:廟會文化的奇葩——臺灣陣頭

2021-02-08 臺灣電影

小提示:點擊上方↑↑↑藍色小字可立即關注臺灣電影發布的訊息



《愛的麵包魂》在上映之初的一大宣傳點就是原汁原味的民俗風情。與之前同打風俗民情牌的《雞排英雄》有所區別的是,《雞排英雄》通過一個虛構的夜市展現了臺灣千姿百態的市井生活,瀰漫著煙火味。而《愛的麵包魂》則回歸傳統,試圖用懷舊風情博取好感,這與今年年初上映的《大喜臨門》頗為相似。


《愛的麵包魂》為了還原傳統,為此還特地斥資五百萬建了個一百多平米的麵包屋,出現的所有高雄店面的古舊招牌也皆是手工繪製而成,當中的事物比如播放鄉民動態的鄉村大喇叭(又讓小編想起了《大喜臨門》裡的裡長李金爽通過鄉村大喇叭通知鄉民來參加宴會的事)、裡民中心「阿不倒樂團」、電音三太子、跳陣頭、媽祖杯麵包爭霸賽等,無一不散發著濃鬱的臺灣鄉土人情味。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要數三太子跳陣頭了。



◎廟宇是臺灣傳統信仰的一個重要意象


陣頭文化在臺灣根深蒂固,特別是在臺灣的廟會文化中佔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作為臺灣廟會的一大特色,可以經常看到陣頭以各種形式出現在一些迎神賽會的活動中。又因為陣頭的表演性高,變化多,因此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跳陣頭就成了大多人看熱鬧的選擇。


陣頭的出現,與臺灣特有的廟會文化以及背後崇尚的鬼神文化有很大的關係。這些陣頭多是信徒為了向神明還願,或為祈求平安而請。陣頭的陣式多樣,表演的形式更是豐富多彩,內容多是耍技逗趣,迎合圍觀,製造熱鬧。但有一種陣頭,卻與一般耍寶性質的陣頭不大相同,他們以一種嚴肅神秘的舞蹈來吸引群眾,氣場十足,這就是陣頭中最引人注目的八家將。




八家將是一般廟會活動裡最受矚目的焦點,他們賦色濃豔,細節紋飾充滿民俗的色彩,在廟會裡面通常扮演開路、壓陣、以及秩序維護的角色。他們的表演極具震撼,時而搖頭晃腦、時而瞠目怒視,威風凜凜,姿勢驕縱,但也異常接地氣。懂門道之人可以從他們各自的臉譜中識別他們各自的特色,這些藝術的圖騰的每個色彩、每一線條都代表著很多的涵義,體現著先人的創作智慧;當然,作為外行,只能看熱鬧的份,但也能夠一飽眼福。




八家將雖名為八家,但是實際上組成的成員數目並不一致,有五人、六人以至於十人、十二人不等的成陣數,組織成員不一,所以也有人稱之為「什家將」或「家將團」。八家將的系統,大抵模仿清代地方的巡捕審堂體系,他們的結構嚴謹,主要任務大抵為:主神下令——文差接令——武差傳令——謝範抓拿——甘柳刑罰——四季拷問——文判錄口供——武判押罪犯。這套巡捕理論,基本上是將清代的巡捕組織神格化。




除了有一套嚴謹的陣頭任務體系,八家將的陣法和舞步也複雜多樣,而且有嚴格的出陣時間與場合,陣頭裡還有著自己的定規和禁忌,神聖不可侵犯,異常之嚴苛。八家將的出陣表演在舉手投足間不只是力與美的動感結合,更是民間草根文化的傳承和延伸。




除了嚴肅神秘的八家將,臺灣的陣頭文化發展到現在,已經出現了更多形式的陣頭,它們跟隨著社會的變化而「粉墨登場」,其中以著名的「電音三太子」最為群眾受歡迎。在電影中,陳漢典扮演的三太子拿著麵包騎著機車追趕陳妍希的鏡頭也成了整部電影最感人的地方。




電音三太子,顧名思義就是用電子音樂加上幾位(通常是三位)三太子的大神像在跳舞。同樣源於廟會的三太子陣頭,早年皆以傳統鑼鼓為背景音樂,不過發展到現代,則加入了流行的動感音樂,意外地受到年輕族群的歡迎。




在臺灣,三太子是兒童守護神,也是司機的守護神。除了在傳統宗教慶典出現之外,企業尾牙、結婚喜慶、政治人物登記參選、觀光團迎賓、拍電視廣告等,都有電音三太子身影。作為可愛又頑皮的童神,三太子會吃奶嘴、戴眼鏡、騎摩託車、溜滑板,甚至結合熱門音樂,跳著可愛搞怪的舞蹈。



電音三太子在2009年時,還登上高雄世界運動會的開幕式,後來又相繼在臺北聽障奧運會、上海世界博覽會、臺北花博會等大型活動上演出,很多歌手的演唱會也會邀請電音三太子來做特別嘉賓演出,甚受歡迎,甚至流行到了臺灣以外的地區。




電音三太子剛出現的時候,曾被老一輩罵說是不倫不類,不過這種傳統民俗結合現代節奏,把傳統表演變成嘉年華式的表演,與參與廟會的信觀眾玩成了一片,將原本嚴肅的宗教儀式,轉化為活潑的流行文化,逐漸成為另類流行圖騰,成功地將神明解構。


推薦閱讀:


【大喜臨門】電影檔案室:臺灣的那些奇葩婚俗文化


【父後七日】電影檔案室:臺灣葬禮的「黑色幽默」


相關焦點

  • 臺灣電影《陣頭》——消失中的閩南傳統技藝
    臺灣電影可能拍不深內涵 但是靠著一股對傳統文化熱血
  • 當萬聖節遇到臺灣陣頭
    而在臺灣中元節的祭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陣頭。在臺灣傳統宗教遊行隊伍中,陣頭就是帶頭作動態表演的團隊,是臺灣民間廟會及喜慶等各式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表演。一般陣頭可分為「文陣」和「武陣」二種。作為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陣頭在臺灣民眾生活中扮演著重要地位。傳統社會中,每個臺灣青年無論離家多遠,在家鄉宗教廟會表演需要時,都會趕回家鄉參加子弟陣頭的訓練和表演。
  • 臺灣電影:陣頭
    不僅手下這一群由中輟學生組成的陣頭團員,對這個血氣方剛的少爺充滿懷疑,另一個陣頭世家也等著看他好戲。上有長輩傳統,下有團員的質疑眼光,阿泰決定要用自己的方式證明,背起鼓、駕起神明,帶著一幫年輕團員跋山涉水,踏上環島之路,為臺灣的陣頭文化闖出一番新氣息!
  • 【電影推薦】臺灣兩億票房!民俗文化的崛起 —《陣頭》
    悄悄告訴你們這部電影也是我們三太子少年的啟蒙之作      《陣頭》是一部由馮凱執導,柯有倫、黃鴻升、陳博正、林雨宣、廖峻、柯淑勤主演的劇情片,是繼《雞排英雄》後臺灣人情系列第二部。劇情闡述電影講述了主角阿泰,一個音樂夢破碎的青年,因為賭氣接下父親的陣頭。團員覺得他根本就不懂陣頭,怎麼能帶領大家,從一開始阿泰就被隊員看低一眼,否認他的能力。
  • 太子文化季移師水上鄉 臺灣最美禮生「糖糖」代言廟會文化
    (呂妍庭攝)華夏經緯網12月8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連續舉辦11年的太子文化季今年走出嘉義縣樸子市,12日晚上將與水上鄉公所共同推出祈福點燈晚會,現場有三太子COSPLAY英雄會、煙火秀、搖滾樂團、創意陣頭演出、免費小吃品嘗和摸彩等活動。
  • 【愛的麵包魂】跟著電影遊臺灣:想吃到不一樣的麵包,到臺灣
    小提示:點擊上方↑↑↑藍色小字可立即關注臺灣電影發布的訊息
  • 臺灣閩南語電影之夜 安心亞和王彩樺助陣表演
    作為第六屆海峽論壇.海峽影視季的序幕活動,「臺灣閩南語電影之夜」充分體現了「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促進兩岸影視繁榮」的主題;現場短片回顧了臺灣閩南語電影的發展歷程,而臺灣「陣頭」代表「電音三太子」、廈門本地的「杖頭木偶」等精彩的兩岸民俗表演則凸顯了閩臺傳統文化的魅力。
  • 臺灣綜藝節目,居然現場請「神」,你們信嗎?
    三太子是臺灣廟會經常會出現的戲碼 , 不過現在流行電音舞,連神明也要跟著趕時髦所以出現了電音三太子大跳熱舞!相對傳統陣頭,這個電音舞三太子,看起來非常可愛逗趣,更是把三太子的活潑,表現的淋漓盡致。趕時髦的三太子電音舞,是嘉義縣樸子鄉太子會的新創意,十幾個愛熱鬧的青少年成員,愛跳電音舞,又對陣頭有興趣,靈機一動,讓三太子更時髦 。
  • 【雞排英雄】電影檔案室:看電影也能逛臺灣夜市!(附視頻)
    小提示:點擊上方↑↑↑藍色小字可立即關注臺灣電影發布的訊息
  • 【文化臺灣】白沙屯+大甲+北港 圖解媽祖繞境-廟會走透透
    白沙屯+大甲+北港 圖解媽祖繞境日前,臺灣文化主管部門委託遠足文化出版《北港朝天宮迎媽祖》、《大甲媽祖繞境進香》、《白沙屯媽祖進香》3本圖解導覽,讓民眾在參與、體驗媽祖繞境之際,也能了解媽祖文化的核心價值。
  • 風物民藝 青少年哪吒,從臺灣到閩南
    它衍生於福州自古就有的「塔骨」文化。「塔骨」是主神的部將——神將——的偶像,由木質的頭部和外披錦衣的竹架軀體構成。平時它們被供奉在廟內神位上,在廟會時,就由信徒穿在身上列陣出巡,莊嚴威武,有時還有點恐怖。這種「塔骨」在臺灣被稱作「大仙尪(音同『汪』)仔」,是臺灣廟會中名目繁多、爭奇鬥豔的遊神隊伍——「陣頭」——中的一大奇觀。
  • 神秘陣頭—臺灣八家將
    臺灣八家將八家將,臺灣民俗陣頭,屬於眾多家將陣頭中的一支,參與陣頭者裝扮為捉邪驅惡的神只,擔任主神的護駕,負責捉拿鬼怪妖邪,也有解運祈安、安宅鎮煞的功能,具有強烈的宗教性質,陣頭氣氛也常顯得神秘、威赫、嚴肅。
  • 這部臺灣電影,拍出了潮汕的味道
    下面這些臺灣電影,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看過一些吧。校園題材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愛情題材的《海角七號》、黑幫題材的《艋舺》、戰爭題材的《賽德克·巴萊》和家庭題題材的《一一》······而臺灣的電影若說有什麼模式的話,也許就是見於細節的真實,帶著非常強烈的現實主義敘事風格。臺灣電影在人情和文化中尋到了堅實的立足點。
  • 【雞排英雄】電影檔案室:最冷酷的暖男藍正龍
    小提示:點擊上方↑↑↑藍色小字可立即關注臺灣電影發布的訊息
  • 民俗臺灣|電音三太子,神仙也瘋狂
    電音三太子及陣頭文化變革,體現了臺灣傳統民俗的創新曆程。
  • 【愛的麵包魂】跟著電影遊臺灣:美濃,臺灣保存最完整的客家文化小鎮
    小提示:點擊上方↑↑↑藍色小字可立即關注臺灣電影發布的訊息
  • 【總鋪師】電影檔案室:上桌的不止是料理,還有深深的感情—辦桌文化在臺灣
    小提示:點擊上方↑↑↑藍色小字可立即關注臺灣電影發布的訊息「辦桌」,是臺灣人的共同回憶,舉凡婚喪喜慶、
  • 王呈哲掌鏡 臺灣廟宇走向世界
    】「對不起,請再給我一次機會,從我的照片中重新認識臺灣的廟會文化!」二十八歲的王呈哲,是一位「家將攝影師」,今年甫以臺灣「廟宇文化」為主題,榮獲法國巴黎PX3國際攝影大賽(廣告/建築類組)榮譽獎,而他的「藝陣之美」文化攝影展,也正於桃園國際機場第一航廈展出,讓往來的旅客透過一幅幅美麗的照片,見識臺灣廟宇與藝陣文化的生命力。圖說:二十八歲的王呈哲透過攝影,讓世界看見臺灣廟宇之美。
  • 【雞排英雄】電影檔案室:誰是下一號男神?臺灣電影圈新生代小鮮肉總盤點
    小提示:點擊上方↑↑↑藍色小字可立即關注臺灣電影發布的訊息
  • 【行動代號:孫中山】檔案室:張書豪:我比臺灣小生略微粗獷一點
    ◎《長不大的爸爸》劇照張書豪第一次參演電影是在2008年洪智育導演的客家語電影《一九八五》,講訴的是198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之後,客家人奮起抗日的故事。那時一直活躍在電視熒幕的張書豪並沒有太多出演電影的機會,直到他遇到當時擔任華誼兄弟電影製作公司電影總監製的陳國富。當年《轉山》的原作小說被陳國富發現之後,裡面傳達的「夢想和不屈的力量」讓他決心把小說改編成電影。在電影的籌備階段,陳國富嚮導演杜家毅舉薦了張書豪,這個沒有來過大陸的臺灣小生,要去到世界海拔最高的西藏拍戲,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