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示:點擊上方↑↑↑藍色小字可立即關注臺灣電影發布的訊息
《愛的麵包魂》在上映之初的一大宣傳點就是原汁原味的民俗風情。與之前同打風俗民情牌的《雞排英雄》有所區別的是,《雞排英雄》通過一個虛構的夜市展現了臺灣千姿百態的市井生活,瀰漫著煙火味。而《愛的麵包魂》則回歸傳統,試圖用懷舊風情博取好感,這與今年年初上映的《大喜臨門》頗為相似。
《愛的麵包魂》為了還原傳統,為此還特地斥資五百萬建了個一百多平米的麵包屋,出現的所有高雄店面的古舊招牌也皆是手工繪製而成,當中的事物比如播放鄉民動態的鄉村大喇叭(又讓小編想起了《大喜臨門》裡的裡長李金爽通過鄉村大喇叭通知鄉民來參加宴會的事)、裡民中心「阿不倒樂團」、電音三太子、跳陣頭、媽祖杯麵包爭霸賽等,無一不散發著濃鬱的臺灣鄉土人情味。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要數三太子跳陣頭了。
◎廟宇是臺灣傳統信仰的一個重要意象
陣頭文化在臺灣根深蒂固,特別是在臺灣的廟會文化中佔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作為臺灣廟會的一大特色,可以經常看到陣頭以各種形式出現在一些迎神賽會的活動中。又因為陣頭的表演性高,變化多,因此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跳陣頭就成了大多人看熱鬧的選擇。
陣頭的出現,與臺灣特有的廟會文化以及背後崇尚的鬼神文化有很大的關係。這些陣頭多是信徒為了向神明還願,或為祈求平安而請。陣頭的陣式多樣,表演的形式更是豐富多彩,內容多是耍技逗趣,迎合圍觀,製造熱鬧。但有一種陣頭,卻與一般耍寶性質的陣頭不大相同,他們以一種嚴肅神秘的舞蹈來吸引群眾,氣場十足,這就是陣頭中最引人注目的八家將。
八家將是一般廟會活動裡最受矚目的焦點,他們賦色濃豔,細節紋飾充滿民俗的色彩,在廟會裡面通常扮演開路、壓陣、以及秩序維護的角色。他們的表演極具震撼,時而搖頭晃腦、時而瞠目怒視,威風凜凜,姿勢驕縱,但也異常接地氣。懂門道之人可以從他們各自的臉譜中識別他們各自的特色,這些藝術的圖騰的每個色彩、每一線條都代表著很多的涵義,體現著先人的創作智慧;當然,作為外行,只能看熱鬧的份,但也能夠一飽眼福。
八家將雖名為八家,但是實際上組成的成員數目並不一致,有五人、六人以至於十人、十二人不等的成陣數,組織成員不一,所以也有人稱之為「什家將」或「家將團」。八家將的系統,大抵模仿清代地方的巡捕審堂體系,他們的結構嚴謹,主要任務大抵為:主神下令——文差接令——武差傳令——謝範抓拿——甘柳刑罰——四季拷問——文判錄口供——武判押罪犯。這套巡捕理論,基本上是將清代的巡捕組織神格化。
除了有一套嚴謹的陣頭任務體系,八家將的陣法和舞步也複雜多樣,而且有嚴格的出陣時間與場合,陣頭裡還有著自己的定規和禁忌,神聖不可侵犯,異常之嚴苛。八家將的出陣表演在舉手投足間不只是力與美的動感結合,更是民間草根文化的傳承和延伸。
除了嚴肅神秘的八家將,臺灣的陣頭文化發展到現在,已經出現了更多形式的陣頭,它們跟隨著社會的變化而「粉墨登場」,其中以著名的「電音三太子」最為群眾受歡迎。在電影中,陳漢典扮演的三太子拿著麵包騎著機車追趕陳妍希的鏡頭也成了整部電影最感人的地方。
電音三太子,顧名思義就是用電子音樂加上幾位(通常是三位)三太子的大神像在跳舞。同樣源於廟會的三太子陣頭,早年皆以傳統鑼鼓為背景音樂,不過發展到現代,則加入了流行的動感音樂,意外地受到年輕族群的歡迎。
在臺灣,三太子是兒童守護神,也是司機的守護神。除了在傳統宗教慶典出現之外,企業尾牙、結婚喜慶、政治人物登記參選、觀光團迎賓、拍電視廣告等,都有電音三太子身影。作為可愛又頑皮的童神,三太子會吃奶嘴、戴眼鏡、騎摩託車、溜滑板,甚至結合熱門音樂,跳著可愛搞怪的舞蹈。
電音三太子在2009年時,還登上高雄世界運動會的開幕式,後來又相繼在臺北聽障奧運會、上海世界博覽會、臺北花博會等大型活動上演出,很多歌手的演唱會也會邀請電音三太子來做特別嘉賓演出,甚受歡迎,甚至流行到了臺灣以外的地區。
電音三太子剛出現的時候,曾被老一輩罵說是不倫不類,不過這種傳統民俗結合現代節奏,把傳統表演變成嘉年華式的表演,與參與廟會的信觀眾玩成了一片,將原本嚴肅的宗教儀式,轉化為活潑的流行文化,逐漸成為另類流行圖騰,成功地將神明解構。
推薦閱讀:
【大喜臨門】電影檔案室:臺灣的那些奇葩婚俗文化
【父後七日】電影檔案室:臺灣葬禮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