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藤清在國際上是位享有盛譽的版畫家,他的作品不僅被日本人民所喜愛,而且也受到世界許多國家觀眾的歡迎。他的作品不是向你說明什麼,而是讓你去感受什麼;不是強迫你接受什麼,而是讓你情不自禁地去欣賞什麼。正因為如此,所以才能吸引你、感染你,並誘使你隨著畫家的刀筆指引,進入他所創造的美妙的藝術天地中。
創作中的齋藤清
地處日本東北部的會津是齋藤清的故鄉,齋藤清一貫鍾情於自己描繪的對象,尤其鍾情自己家鄉的山川、村鎮、田野,甚至一草一木。從1940年開始,他接連創作了《會津之冬》《會津之家》《會津柿樹》《收穫的會津》《會津之秋》等作品。
《會津之家》 版畫 45cm×60cm 1974 年
《會津柿樹》 版畫 38cm×53cm 1975 年
《收穫的會津》 版畫 37.8cm×53cm 1983 年
《會津之秋》 版畫 38cm×53cm 1983 年
他善於把發自內心的深情,自然地融入被描繪的對象之中。使自然界客觀存在的無情、無我之景,經過藝術化、感情化,變為主觀的有情、有我之境。他的作品是對鄉土摯愛的結晶,是對自然美好的讚歌,是生活感情的升華,是內心深處的獨白。
在他表現的會津、北海道、京都、奈良和富士山等眾多的景物中,畫家本人的思想品格和對美的渴望與追求,都是宛然可見的。即使為數不多的以動物為題材的作品,也往往寄以情思,賦予人意,使觀者感到趣味盎然。
《妒忌》版畫 72.2cm×46cm 1952 年
齋藤清的版畫高度發揮了版畫藝術特有的單純美、簡潔美與和諧美。從作品的內涵看,他堅持從生活出發,以寫生素材為依據,重在抒真情、說真話、透露真我以及意念的表現,因此,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就作品的藝術概括和意匠經營看,他講究以少勝多,以一當十,力求充分發揮有限形象的表現力與獨創性。
畫中層次分明,形象單純,無任何多餘的東西,也無繁榮蕪雜的刀筆,意境清新,寧靜致遠。在他的《會津之冬》系列作品中,雖然描繪的都是冬雪,但在大同之中又有各自的特點和不同的情趣。或描繪陽光下白雪皚皚的大地,或表現夜幕籠罩下寧靜的村莊,或突出厚雪積壓下古樸的農舍,或點染雪地裡柿子樹掛著殷紅的果實,或用樹木、河流、橋梁、電線、房舍等組成一首美妙的歌……
《會津之冬(之一)》 版畫 38cm×53cm 1978 年
《會津之冬(之二)》 版畫 38cm×53cm 1982 年
欣賞齋藤清的冬景,還能使人產生這樣的感受:他的冬天不是凜冽而是寧靜,不是冰冷而是溫暖。它是日本北國風雪真實的寫照,又非自然主義地再現,而是糅進了畫家眷戀故鄉的深情。他的雪景是靜謐的,但靜中有動。比如:在大雪中挺立的樹木輕曳這富有生機的枝條,在雪沒的村道上農民背著柴捆行走,在銀裝素裹的農舍旁出現一隻小狗等等。既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又能激發起觀者的回味與遐想。
《會津之冬(之三)》 版畫 38.5cm×53cm 1981 年
《會津之冬(之四)》 版畫 38cm×53cm 1979 年
齋藤清的木刻版畫,有日本傳統的民族風格,又有強烈的現代感。一方面繼承了日本民族的藝術傳統和江戶時期盛行的浮世繪;另一方面又結合時代的需要,從西洋藝術中汲取營養,按照自己的想法加以融會貫通。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木刻版畫的刻制、拓印和套色方面的創新,也是他版畫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善於巧妙地利用木板本身天然的木紋變化,在作品中透露木質的美。而這種木質的美又和他所要表現的景物巧妙地結合起來。
藝術的形象思維,以對現實生活的廣博知識為依據。版畫創作自然也離不開畫家豐富的生活積累。齋藤清經常會到日本各地去旅行,從故鄉會津的雪野到奈良的法隆寺,從京都的寺院到日本邊遠的村鎮,都留有他的足跡。
《京都嵯峨之秋》 版畫 53cm×38cm 1974 年
《奈良法隆寺大門》 版畫 38cm×53cm 1970 年
《京都嵐山厭離庵》 版畫 38cm×53cm 1964 年
他強調只有身臨其境和心領神會,落筆才能自有佳境。1979年,他第一次去富士山寫生,在壯美景色的薰陶下,在與大自然的親切交往中,獲得了創作靈感和激情,別開生面地再現了富士山在不同季節變換當中的美。
《富士山·牧場》 版畫 45.5cm×61.3cm 1980年
《富士山·秋》 版畫 45.5cm×61.3cm 1980年
《富士山·晴》 版畫 61.2cm×45.7cm 1980年
齋藤清的藝術創造是不同凡響的,他的作品從某些方面概括地表現了日本人民的思想願望與精神素質,因此曾被譽為「日本之心」。他熱愛他的土地,熱愛他的人民。他的作品,也可以使我們得到啟發和借鑑。
本文選自《中國中小學美術》2018年第11期
《生活的詩 心靈的歌——齋藤清版畫藝術》
作者:馬克
《中國中小學美術》2019年第7期
點擊圖片購買
《中國中小學美術》
融媒體主編:金萌萌
融媒體副主編:範雨萌
微信編輯/排版設計:王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