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文史】先鋒藝術探求民族風格 刀筆傾情刻盡世間百態
金羊網 2020-04-01
作為版畫重鎮,廣東新興木刻運動在魯迅引領下,寫下中國現代版畫史輝煌一頁。
劉與憲,《棄婦》,首刊於《現代版畫》(1934年)
賴少其,《腰有一匕首(一)》,首刊於《詩與版畫》(1934年)
李燦榮 《屋景》
【嶺南文史】——廣東省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羊城晚報社聯合主辦
作為版畫重鎮,廣東新興木刻運動在魯迅引領下,寫下中國現代版畫史輝煌一頁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紹傑
近代以來,廣東是無可爭辯的版畫重鎮。黃新波、古元等新興木刻運動健將均出自廣東。李樺、賴少其等人的經典之作也為人熟知,但他們在現代版畫會期間的具體創作與探索,尤其是木刻原作,一畫難求。
2019年9月,廣州美術學院圖書館在整理館藏時發現了來自現代版畫會的作品146件,呈現出近代「新興木刻運動」的更多面貌,其中就包括李樺、賴少其等人的早期作品。這是近年來廣東美術界挖掘、整理近代版畫這座寶藏名山的重要收穫。
重見天日
1931年,魯迅在上海倡導發起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現代創作版畫研究會」(以下簡稱「現代版畫會」)則是該運動在廣東的重要代表。現代版畫會發起人為李樺,最初會員有賴少其、唐英偉、陳仲綱、張在民、潘學昭、胡其藻、司徒奏、劉憬輝、潘業等27人。其活動至1937年「七七事變」為止,出版了18期《現代版畫》畫冊,在全國有重要影響。
2019年9月,廣美圖書館在整理館藏時發現了一批來自現代版畫會的木刻原作以及刊物資料,有多達146張的木刻原作,包括李樺、賴少其等人的早期作品。「現代版畫會的作品包含了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兩種傾向。」廣美美術館副館長胡斌表示,這批原作「重見天日」意義重大。首先,其規模之大在全國收藏機構中十分少有。而且涵蓋面廣,至少涵蓋了現代版畫會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員;第二,保存良好,且均為單張散頁原作。目前所知現代版畫會成員作品的原作,多以集納裝訂的方式保存於當年手印製作的《現代版畫》畫冊中;第三,文獻價值高。這批作品除了一部分可確定作者外,還有一部分作者待研究確定,而這些作品極可能是存世孤本。
『橋頭堡』
2001年前後,廣州藝術博物院副研究員王堅採訪過當時尚在世的現代版畫會成員陳仲綱、劉侖。從他們的口述及相關文獻、刊物資料中,王堅意識到廣東美術史上的現代版畫會篇章,並不遜色於嶺南畫派,遂寫下《三十年代廣州現代版畫史述略》一文發表。
王堅告訴羊城晚報記者,現代版畫會的誕生,源自當時廣州市立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系青年教師李樺一次偶然遭遇。1934年,李樺為了排解喪妻之痛,課餘創作木刻,不知不覺刻了幾十塊。他的同學伍千裡知道後借出了位於永漢北路的大眾攝影店二樓場地,協助他舉辦了一次木刻作品展覽。李樺的學生紛紛到場參觀,並提出想要學習版畫。於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現代創作版畫會這個民間社團在同學們擁護下成立。
雖然現代版畫會創始人是李樺,但背後的靈魂人物、精神導師始終是魯迅。李樺在1991年的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版畫會成立後,以魯迅編譯的蘇聯版畫集《引玉集》為學習參考,並主動聯繫魯迅,請求指導,自覺成為了新興木刻運動中一員。
在魯迅的直接指導下,廣州現代版畫會從初期的模仿西方多種流派的表現技巧,很快開始直面社會現實,題材多聚焦到表現人物上;藝術語言亦從模仿西方木刻風格,逐步轉變為探索傳統民族風格。他們開始參考《十竹齋書畫譜》《十竹齋箋譜》《介子園畫傳》等我國傳統繪畫版刻畫譜,力求刻出民族風格和個人風格。
策展人何小特認為,木刻運動發生的20世紀30年代,時值中國現代藝術發展的重要時期,「木刻之所以成功佔領了中國現代藝術的橋頭堡,與其擲地有聲的『大眾』基因不無關係,儘管他們也偶爾表現青春的躁動,窺探浮世繪和中國民間版畫的語言,但無產階級文藝立場未曾動搖」。
全國之最
現代版畫會雖然在廣州只存在了三年多,但在新興木刻版畫運動浪潮中,相較於當時全國的其他各民間版畫社團,創下了「展覽最多、出版最多、活動時間最長、國際影響最深」四個全國之最,寫下中國現代版畫史輝煌一頁。
據參與者陳仲綱生前回憶,三年多裡,該會展覽活動範圍從最初在市美學校內部,發展到廣東省立民眾教育館、廣州市立圖書館等公共場所展覽;展覽地點也從廣州本地到廣東四鄉,從本省到外省十幾個城市;創作作品的數量從最初百多件到800多件。其中,1935年10月,賴少其、陳仲綱、潘業在廣州永漢路大眾公司舉辦《木刻三人展》,展出木刻作品63件。當時徐悲鴻先生途經廣州,看到展覽廣告前往參觀,給予好評和勉勵,並和賴少其等合影留念。
1936年7月5日,受全國木刻界聯合會委託,李樺、賴少其等組織的「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在廣州中山圖書館內舉行,共展出作品600多幅。木刻家黃新波等人從上海來到廣州參加展覽,與現代版畫會成員見面。隨後,展覽在杭州、上海、南京、太原、漢口、南寧、桂林等城市巡展,形成全國木刻運動中的廣東新高潮。10月8日,展覽在上海八仙橋青年會開幕時,魯迅帶病到場,稱讚賴少其是「最有戰鬥力的木刻家」,並留下了合照一張。這是魯迅生前最後一次公開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現代版畫會是當時眾多版畫團體中,獨有與國外同行開展美術交流的。不僅與日本民間版畫社團「白與黑社」「青森版畫會」等有藝術交流,《現代版畫》第9集起至15集,還刊登了日本木刻家料治朝鳴、前村幹帆、川上澄生、谷中安規、藤森靜雄、守洞春等人的作品,現代版畫會成員的作品也刊登在日本版畫刊物上。
刻刀武器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李樺、劉侖、賴少其相繼投軍抗戰。隨著日本軍隊佔據廣州,廣州文化藝術界日漸沉寂,現代版畫會的活動亦暫告一段落,但這並不意味新興木刻運動的消亡。參加新興木刻運動的木刻家們,在國共兩黨抗日部隊中,在前線或後方、在國統區或者解放區,都依然以木刻刀為武器進行宣傳戰鬥,在國家危亡的關頭,積極創作發表抗日救亡題材的作品。
賴少其於1939年創作的《抗戰門神》套色木刻,描寫抗日戰士奔赴戰場。以民間傳統門神形式,承載抗戰救亡的內容,在該年春節被大量印刷,貼在桂林大後方的千家萬戶門上,喚起「匹夫有責」的戰鬥激情。隨後,賴少其以《救亡日報》戰地記者身份,輾轉來到安徽涇縣雲嶺新四軍總部,投筆從戎,直至新中國成立。
對於藝術家個人而言,投身木刻運動不僅僅體現在創作上,更構築起他們後來人生道路的精神內在。賴少其一生齋號木石,正是出自當年魯迅給他和現代版畫會的回信:巨大的建築,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呢?
延伸
現代版畫取法民間
現代版畫會在成立之初就致力於創作「受大眾喜愛的木刻」,民間風俗傳統就成了木刻創作的靈感之源。在1935年5月1日出版的《現代版畫》第八集中,就曾以「民間風俗」為專題,以木刻版畫的現代藝術語言,描繪「七夕乞巧節」「觀音誕」「燒衣」「拜桄榔」「過仙橋」「呌驚」「拜哥爺」「燒獅」「青龍爺」等民間風俗。
除了用木刻再現當時的民間風俗,現代版畫會的成員還曾與日本木刻社團「白與黑社」合作出版了《南中國鄉土玩具集》及《北中國鄉土玩具集》,用套色木刻的手法記錄了這些消逝已久的民間風趣。此兩套畫冊後由魯迅收藏,其中收錄了大量如菠蘿雞、布狗泥人、泥豬、龍舟、撥浪鼓、不倒翁等民間物質文化元素。
由此見得,引領一時之風氣、以戰鬥為己任的新興木刻運動,既有中國民間年畫鮮活明亮的套色,也有來自歐洲現代版畫凌厲、雄健的木刻刀法,是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審美趣味碰撞交融的獨特藝術成果。
【訪談】
王堅 廣州藝術博物院副研究員
廣東何以成為美術史中的版畫重鎮?
包容兼得成風氣 民眾有家國情懷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廣東現代創作版畫研究會成員的創作風格不約而同從現代主義轉向現實主義、從個人主義轉向民族主義。如何解釋其中的歷史成因?
王堅:現代版畫會作品的淵源並非本土,而是引進西方、蘇俄和日本版畫。可以說,現代版畫會初期學習模仿階段,成員們按照各自興趣,吸收西方現代主義表現技法是自然的。
但是,這種停留在形式技法表現模仿層面的時期,很快就轉變為版畫家們表現內在思考、情感的形而上精神創作時期。最典型的代表作是李樺的木刻版畫《怒吼吧,中國》,將西方美術的明暗光影、環境背景等統統拋棄,以中國畫的白描技法表現一個渾身被束縛、雙眼被蒙蔽的怒吼著的巨人,象徵苦難深重竭力擺脫和反抗的中華民族。
究其歷史成因,主要與近代以來中國飽受列強欺凌,成為半殖民地國家慘況相關。魯迅先生就認為:「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在倡導新興木刻版畫運動後,魯迅也成了指導現代版畫會的靈魂和導師。於是,現代版畫會產生了從題材內容到表現形式的積極轉向,自覺納入了以現實主義為主流的左翼進步美術之中。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廣東何以成為美術史中的版畫重鎮?
王堅:民國時期,廣東之所以會成為中國現代美術史中的版畫重鎮,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地理位置上,廣州地處離中央邊遠的南方,卻是歷史上長期的海外通商開放口岸,受中外文化薰染,形成包容則兼得的風氣。國畫中的嶺南畫派崛起,版畫中的現代版畫會出現等,都得益於此。
二是在較為寬鬆的政治氛圍下,廣州現代版畫會得以活躍發展。當時,廣東以外的很多版畫社團被視為「赤色」被查禁,成員甚至被捕入獄。而廣東相對寬容,廣州民國政府下轄的「民眾教育館」還為左翼進步的現代版畫會辦展覽提供場所。
三是廣州是孫中山民主革命策源地,民眾普遍有革命意識、家國情懷。在魯迅的啟迪下,廣州現代版畫會的版畫家們是以版畫為武器進行戰鬥。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回顧廣東版畫的歷史,廣東版畫家的個人選擇、創作探索在其中起到什麼重要作用?對於當下創作有怎樣的啟示與經驗?
王堅:廣州現代版畫會全稱現代創作版畫研究會,強調的是「現代」和「創作」,「現代」主要反映的是當下的社會現實;「創作」強調美術家是社會現實的觀察體驗者,要根據自己的觀察體驗和內心思考進行創作表達。創作是一種個體性很強的新造,這有別於晚清民初時國畫壇對諸如「四王」「四僧」等一類名家的臨摹、模仿。雖然現代版畫研究會已成了一頁被翻過的輝煌歷史,但對於今天美術創作來說仍有許多可借鑑之處。
插圖/劉苗
合作網站:『文史廣東』http://www.gdwsw.gov.cn/
編輯: a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