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木刻藝術的創作,刻作技巧和刀木韻味,不計一兩刀的成敗

2021-01-18 魏家安公子

用黑白二色去描繪物象,不是黑白木刻獨家經營的。以概括手法去表現物象,也不是黑白木刻所獨具的特徵。唯獨以刀刻木所形成的特有的刀味木味,特有的線的「力之美」,才是木刻有別於其他畫種的最基本的特點所在。或者說,木味、刀味是其他任何畫種所無法達到的。儘管黑白木刻必須結合黑白規律、概括手段來發揮它的刀木效果,但是只是黑白地予以概括表現,而無刀木的特有韻味

像我們所常見的那種以筆繪形式仿效木刻效果而作的黑白畫,我們不承認它是木刻藝術,道理就在這裡!然而引人深思的:卻有一些從事黑白木刻的,無視刀木之味,無視運刀之術,只圖刻出一幅象黑白畫那樣的效果來。這實際上在「自我取消」木刻的藝術特點。所以我說過:「木刻不講刀木味,不如棄刀用筆繪」。木刻的刀型只有尖、方、圓三大類,但各有大、中、小與利、鈍、破之別,這樣,就將有幾十種不同刻效的刀具了。

加上運刀的抑、揚、頓、拙,輕、重、正、側,搖、刮、飄、沉等等,刀的語言就更為豐富多樣了。更何況上述的刀具和刀法,遇上不同質地的木板,這刀木之間的無窮變化,就尤難盡言了!但簡言之,可說是:刀型簡單,刀法無窮,刀味各異,刀效獨俱。然而同學們在刻作中,對刀、刀法、刀味等不做深入研探,而是過早地自我定型,實則自我禁錮起來,只看中《外國黑白木刻選集》中的一兩種刻風,埋頭摹仿,不屑其他

或則朝三暮四,隨學隨棄,不求深究,或則樹照A本刻,山仿B氏風,東拼西湊,不成一調。我感到學法要廣,要悟其道、體其味:悟道在於掌握規律,體味是提高版畫素養。由於各人藝術個性的不同,經過一番學法、悟道、體味之後,就會催發個人藝術風格的萌生和形成。當然風格問題,不只是刀言木語的獨特問題,但與廣泛求索刀的表現技巧是分不開的。木刻是以硬質的刀去刻硬質的木,又求藝術地表現對象的藝術。

因此必須掌握「硬碰硬」的特性來研究刀、研究木、研究刀與木的關係及其藝術效果。在刻作上我有兩句自勉的話:一叫「意在刀先」,二叫「刀貴偶成」,「意在刀先」的含義是很易理解的。說的是下刀之前,作者對於意的育成,已能把捉到那點與眾不同的形象因素,已能閉目可見意象的基本面貌,已經成竹在胸了。如是,為求充分表達這一立意而考慮如何選刀、運刀時,又能預感到它的必然效果及其達意程度。

這時意象與用刀之間,即是意在刀先,又是意刀相依、以刀求意的。但是,所有這些捉摸和考慮,基本上還是一個從立意出發,如何掌握刻作的規律問題,掌握刻作的必然性問題。「刀貴偶成」指的是在上述捉摸和考慮下,一旦下刀刻作了,由於刀具利鈍、木質松硬、運刀手法的不同等,就會同時出現種種形態不同的偶然效果,出現預見不到而又很獨特的刀韻木味。

這些只可一、不可再的有別於其他任何畫種的刀的美、線的美、力的美,是極為可貴的!也是構成木刻藝術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它不是複製畫稿的結果,而只能在創造性刻作的偶然性中才能叢生的。然而「刀貴偶成」,並不是所有偶成的刀木效果都是可取、可貴的!如何鑑別其警言妙語,則取決於作者的慧眼和涵養。應該是「眼高手低」,作者的眼力尤應勝過手力一籌的。

然而不少初學者往往會把絕好刀木之味做為敗刀廢語而刻得光光的,或則將敞帚視為珍寶,都是眼力不高所導致!然而何者才屬可貴之刀?話說回來,迎得以偶成的刀言木語能否達意為前提。我感到木刻的運刀之術:一要「知白守黑」,就是知白之「可怕」,知刻白後不能腹黑的特點,因此寧先守黑,慎於刻白,要「刀下留情」。二要「放刀直幹」,就是在慎白的基礎上而動刀了,那就要大膽揮刀,放手刻去,不計一兩刀的成敗而是著眼於大局。

三要「隨機應變」,這是藝術表現的關鍵。就是在慎白和放刀中,對於所出現的大體效果及在放刀中所偶爾叢生的刀木效果,要善於隨機應變,要在掌握大局和把捉刀味的基礎上再以刻刀來進行不斷深入的調整和表現。這時的「以刀作畫」是易奏奇效,易致別味的!這些是刻作之訣!當然,這只是我個人之「訣」而已。慎白、放刀、求變為「運刀三術」,慎白有利於概括處理,放刀有利於藝術表現,求變有利於別創風味。

但這三者是理性分析的結果,而在刻作實踐中乃是結合進行的,有時飛刀走刃,好像把自己那點藝術意欲全注在刀鋒上,不可遇止,很有激情!有時則擱刀捉摸,冷若冰霜,感到多一刀不行,少一刀不足,推敲再三,腦裡想得比手上刻的還費勁得多!特別當出現敗刀而沮喪,發現妙刀而稱心時,又會為挽回敗刀和發展妙刀而深入思索和隨機求變著。

這都說明刻作不是純工藝的複製操作,乃是作者激情與理性的結合,是刻作規律和藝術表現的並奏,是將作者感受轉化為藝術形象,又讓藝術形象顯示刻作技巧的一個美妙而嚴峻的時刻,也是調動作者各方面藝術涵養的時刻!慎白不等於慎刀。如果刀刀慎刻,甚至不敢越畫稿一步,從而刻得拘謹呆板,沒有藝術活力,乃是刻作的大忌!

相關焦點

  • 喬麥 被木刻年畫點亮|匠人
    後來進入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就讀,她順理成章地選擇了裝飾藝術繪畫專業,學習工筆、陶藝等比較傳統的藝術門類。對於喬麥來說,學習桃花塢年畫的藝術風格,她只需要一周、兩周,可是真正的創作卻要用一生來鑽研,這對現在的她都並非易事。創作需要靈感。
  • 「高州木刻畫」代表性傳承人吳思志:用匠心守護非遺傳承
    他的作品作為文化名片被選送到美國、埃及、 義大利等地交流達百多件,讓中國的傳統藝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吳思志:雕刻千年時光 堅守藝術之美》視頻「一張好的木刻畫至少要有三種味道,有木板的味道,有刀的味道,還有墨的味道。」
  • 看新興木刻版畫,賞力與美、黑與白、線與面
    版畫一般指用刀或化學藥品等在木板、石板、麻膠、銅板、鋅板等板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雖然有長久的歷史,但在中國藝術品市場是向來不受青睞的冷門品種。  實際上,年畫是版畫的分支,是高雅藝術在民間的體現,兩者的題材、手法不同;而且木板年畫發行量大,大多數藝術價值不高。不過,一些工藝精美的年畫保存至今價值也不低。
  • 閃電 | 木刻萌狗迎新年
    時間是一種對作品的敬意,這是手工木刻版畫對藝術的另一種解讀。
  • 【嶺南文史】先鋒藝術探求民族風格 刀筆傾情刻盡世間百態
    【嶺南文史】先鋒藝術探求民族風格 刀筆傾情刻盡世間百態金羊網  作者:朱紹傑  2020-04-01 作為版畫重鎮,廣東新興木刻運動在魯迅引領下
  • 版畫家李以泰: 黑到一刀不刻 白到一痕不留
    這期間,他用速寫的方式在農村收集了很多素材,構思、孕育了一系列以發揮榜樣力量、凸顯革命意識的主題創作。1965年,他創作了套色木刻作品《志願》,抗美援越作品《不屈的五大爺(木刻連環畫)》;1968年,他創作了版畫《向雷鋒同志學習》等。
  • 青年水印木刻版畫作品展單元
    「行遠及眾——中國水印木刻版畫文獻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首展中,典藏水印木刻版畫作品展、水印木刻版畫邀請展、青年水印木刻版畫展三個單元,共展出創作水印木刻版畫作品兩百多件,時間跨越了約60年,展示了創作水印木刻版畫在現當代各個時期的不同面貌
  • 金雕木刻——吳卿
    木刻,大家都很熟悉。  金雕,或者說金屬雕刻、金工、雕金,或者就手工金飾。大家也不陌生。
  • 《黑白木刻》課程教學案例展播
    黑白木刻屬於凸版類範疇,圖形元素是刻刀在版面上運行的觸痕,經過雕刻的版面形成陰陽明確的凹凸關係。不同的刀型在版面上運行,由於力度、速度、角度的差異,產生不同的點、線、面刻痕和黑、白、灰關係。刀味、木味、印味最能體現木刻版畫的語言特徵,是木刻版畫的屬性所在。
  • 王者榮耀:新版本打野的一些思路和小技巧,細節決定成敗
    王者榮耀:新版本打野的一些思路和小技巧,細節決定成敗 2020-10-27 08:12  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
  • 延長線——舞蹈藝術創作外延技巧探討命題之七
    延長線---舞蹈藝術創作外延技巧探討命題之七在舞蹈藝術創作中,使一個舞蹈動作的表現力的感覺外延超出形體元素的實際外延,這種方法就是舞蹈藝術創作中的延長線技術和技巧。我們又叫做延長線修辭。延長線技巧有兩種類型:慣性感覺延長線和即位選擇延長線。
  • 在電影院進行藝術創作·都市快報
    孫遜邀你來電影院看「時光草圖」 文 shermin 任何時候,只要你走進杭州澤藝影城,你就會發現有點不一樣。電影院的外圍牆面都是80後藝術家孫遜的繪畫作品,原來,今年4月1日,孫遜正式入駐杭州澤藝影城,歷時2個月完成電影院項目「時光草圖」,電影院內會呈現藝術家孫遜在現場駐留期間的全部的創作。
  • 木刻版畫·白紋大角花金龜
    以白紋大角花金龜(  Goliathus Orientalis)為原型創作的木刻版畫orientalis orientalis、Goliathus orientalis undulatus、Goliathus orientalis conspersus、Goliathus orientalis pustulatus、Goliathus orientalis preissi)此版畫一共會印30幅,限量發售,純手工製作,紙張可選擇素描紙或手工麻紙(手工麻紙分為米白色和棕色
  • 巴東男兒向雍:用一把鑿刀琢磨大千世界
    「多鑿一鑿子,就讓作品廢了,少鑿一鑿子,卻讓效果表達不出來,把握尺寸很關鍵,不可有半點閃失。」向雍把雕刻比作「毫釐功夫」,在一毫一釐間刻寫完美藝術。      除了雕、刻,向雍還懷有一身烙字的功夫,一把電烙鐵雕刻刀在木板上清點,伴著一縷縷白色青煙,一個個洋洋灑灑的字體躍然木板上,別具一種藝術風味。一件成功的木刻藝術品,要經歷八、九道工序,後期上色是最關鍵的一環。刷上黃、灰、黑等不同色彩的顏料,一件件樸素的木雕仿佛穿上了有氣質和韻調的外衣,古銅色的莊重、草綠色的清新、棕褐色的古樸……木雕在色變中升華了內涵。
  • 戲曲劇本創作結構情節的技巧,主要表現在「熊腰」上
    我們說戲曲劇本在情節結構上的一個特點,就是:一下子抓住中心事件,大寫特寫,極藝術創作之能事。也就是說,戲曲劇本創作結構情節的技巧主要表現在這個「熊腰」上。要大寫特寫,首先要選好目標,或說抓住重點。要考慮這個目標(事件)是否確實值得大寫特寫?它是否有大寫特寫的可能(可否施展得開) ?這在戲曲劇本的創作中非常重要,忽略了這一點,大寫特寫就成了無的放矢。抓住重點(目標)後,就要放開來寫,這就是竭力鋪陳。
  • 跟掌過渡——舞蹈藝術創作外延技巧探討命題之一
    跟掌過渡---舞蹈藝術創作外延技巧探討命題之一在舞蹈藝術創作中,人的腳不是籠統地被看成一個整體來運用的,而是被分為:腳跟,腳弓,腳掌,腳尖,滿腳掌來區分和運用的。腳跟:泛指腳的跟骨和肌肉,韌帶組成的部分。腳跟直接連接小腿脛骨,通常是支撐人體重量的主力部位,也是保持人體平衡的關鍵部位。腳跟是一個轉折點,人腿的直上直下和人腳的平面落地,形成一個直角度的轉折。腳跟的位置和作用,決定了人的腳跟在舞蹈藝術創作中極為重要的擔當。
  • 單應桂:藝術風華六十載國畫年畫情相融
    在藝術的道路上,單應桂把中國畫與民間年畫的畫法技巧相結合,融合二者的美學特質;把版畫融入到民間年畫的創作中,強調多樣化創作手法,使年畫的創作實現了更高層次的超越。探索融合之路單應桂走上繪畫道路的年代,中國畫的改革已風起雲湧。徐悲鴻、蔣兆和的寫實人物畫創作方法啟發了單應桂對中國人物畫的創作方向,最終走向了一條水墨與民間年畫相結合的道路。
  • 涵碧精品藝術周 | 吳卿金雕
    他對事物有敏銳的洞察力,有創新創意的大氣魄,二十歲時說出:「別人做過的,我不做,別人想到而做不到的,我來做。」二十二歲時,更篤定地立下願望,要為藝術而創作、為真理而再作,並且踏實地讀經修為與實踐。甚至在1987年於創作過程中,感悟到「當我全心專一工作時,時間好像也跟著停止了,好像進入永恆,深深地體悟了把有限的生命轉化在作品裡面,成為永恆的生命。最重要的是證悟實相,才能超脫生死。」
  • 涵碧精品藝術周 | 吳卿金雕
    2008年,吳卿的作品「鄉情」,是行政院文建會傳統藝術籌備處、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首位特約典藏的金雕作品,這不僅是臺灣推動國家特約典藏政策的創舉,同時不論視作品規模、技術工法和藝術成就,都是傳藝中心唯一的大型藝術創作委託案。吳卿老師回憶幼時苦瓜藤下玩耍,成群昆蟲構成自然生態,道盡農村情趣和鄉野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