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7天,斬獲近14億元票房的電影《八佰》,作為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的商業作品,其光影與色彩的應用可謂是相當出圈。在影片攝影指導曹鬱於近日舉辦的「最黑的夜,最亮的光——《八佰》攝影公開課」中,奕齊文化MCN成員以新浪微博電影嘉賓的身份出席現場。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電影《八佰》的上映極其坎坷,合計經歷了三次撤檔。而正是這樣一部影片,卻成為了中國院線名副其實的「救市之作」。在劇情、人物塑造之外的攝影,竟成為了《八佰》在拍攝期間的最大挑戰。
其實這樣的挑戰似乎不應該出現在製作團隊陣容堪稱豪華的《八佰》身上。但當曹鬱真的連續數個小時扛起沉重的IMAX攝影機,化妝團隊要在無比清晰的攝影效果之下將灰塵、傷口、血汗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當時真的是足以令人崩潰的嘗試。好在他們成功了。
電影《八佰》的幕後故事有這樣一段花絮:曹鬱託著IAMX攝影機顫抖,兩位攝影助理扶著曹鬱一起顫抖。生理上的力竭讓鏡頭後的眼睛更加明亮。這才有了《八佰》,令人讚嘆的《八佰》。
公開課上,《八佰》攝影指導曹鬱向在場嘉賓們作了攝影思路、燈光創作、鏡頭調整,以及《八佰》精神這四大要點的闡述。其內容不論對影視從業者的攝影技巧還是普通觀眾的深度觀影都有益處。曹鬱表示,光線是寫意的,鏡頭運動是有參與感的,影片質感是細膩的,三者結合,就能把題材粗獷的戰爭片《八佰》變成一首視覺的詩。
其中,曹鬱關於對中國電影工業化的討論也引發了業內人士思考。現階段,全球電影產業工業化程度最高的是北美,其中又以好萊塢最為著名。而中國電影和好萊塢電影的最大區別則在於製片組對焦點員、場記等看似不怎麼起眼的後勤人員的重視程度,往往只關注演員本身。好在《八佰》做到了,從部門指導到助理,每個人都幾乎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了最好。
以攝影團隊為例,從人員配置上而言,《八佰》的攝影團隊合計近200人,這個數量在國產電影歷史上都極為少見。兩千盞燈、幾十公裡的電線、兩百顆真的照明彈,它們所關聯打造的《八佰》,照亮了漆黑影廳裡的觀眾,也照亮了中國電影。
奕齊文化MCN受邀嘉賓在《八佰》攝影公開課結束後發文感嘆,「我們在熒幕上看到的每一個鏡頭語言,每一束光,每一個場景,每一個拍攝創意,都是幾十個,幾百個,甚至幾千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十足讓人震撼,驚喜與敬佩!......冰冷的河,寒冷的天,好在艱難都過去了,所有的心血給觀眾呈現了如此精彩的作品,為每一位電影人打Call,為中國電影打Call!」
這麼好的《八佰》,你看過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