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至2020年8月27日,《八佰》票房已累計突破13億。
一、《八佰》作為一部愛國題材的電影牽動著所有中華兒女的心。
《八佰》呈現了1937淞滬會戰上海戰場的最後一役,八佰壯士與日軍苦戰四天四夜堅守陣地,電影主要呈現這一戰役本身,將視角放在了其中的普通士兵身上,以及當時在河對岸租界中百姓們的態度轉變中,去展現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抵禦日本侵略者意識的覺醒,引起了諸多觀眾的共鳴和民族凝聚力。
二、電影內容的真實性,激發中華兒女的內在愛國情懷。
1、逃兵的心理轉變:整部電影之下那些逃兵的心理轉變是內在推動力——最有代表性的是歐豪飾演的端午:從親眼看著親人被殺到逃跑途中提醒倉庫遭到偷襲,之後重回戰場,又主動衝鋒護旗直到最後犧牲。整個人物弧線傳遞給弟弟小湖北。通過這種獨特的形式的展現,真的是賺足了觀眾的眼淚
2、白馬:作為一個重要意象而獨立存在。如同少年的白馬與小湖北一樣經歷了這幾段成長最後成為一名戰士。白馬代表著尊嚴——戰役之初,是「無用」之馬,直到最後與日本軍官見面這場戲時達成了他的使命。
3、淚點:日軍爆破倉庫牆體。因為有鋼板掩護,常規的武器沒有辦法阻止他們,又因為一旦突破倉庫就無險可守,所以士兵組成敢死小隊前僕後繼,綁手雷跳樓進行爆破,將影片推至高潮。這一整段時刻牽動著中華兒女的心,我們生於和平年代,但這份和平是多麼沉重啊。
三、《八佰》電影的質感堪稱國產電影尤其是抗戰片的裡程碑
《八佰》由著名攝影師曹鬱指導拍攝。畫面的呈現和氣氛的營造!全程使用IMAX攝影機攝影。電影上映之前,曹鬱曾在公開課中分享了對整部電影進行的攝影闡述:
1、用光和景別兩極化。用光上體現了《巴別塔》結尾字幕的一句話:「最黑的夜,最亮的光」;在鏡頭景別上也是一樣的——非常近的特寫和非常大的全景,基本忽略中間景別。這種兩極化的表現在電影前半段蘇州河兩岸的夜景那場戲就完全體現出來了,尤其是空中的環繞鏡頭「這邊天,那這邊就是地獄」的展現,很好的運用了IMAX攝影機的寬容度。
2、畫面質感的不同:《八佰》畫面質感上沒選擇以往抗戰片使用的非常粗獷畫面顆粒感非常強的效果,而曹鬱參考的是畢卡索的畫作,尤其是其藍色時期的作品,採用細膩柔軟的質感,偏向現代繪畫的透明感和色彩感。
3、電影調色:直接參考的科恩兄弟的《醉鄉民謠》,突出的是畫面的黃色和綠色,降低了其他顏色的飽和度。實景重現的蘇州河及南北兩岸的建築,這部電影在美術布景和攝影上,幾乎達到了國內電影工業的頂尖水平。
《八佰》的成功絕非巧合,它的成功與製作人、攝影指導、演員等幕前幕後人員密切相關,而且它的成功是我們高度愛國情懷和民族凝聚力的體現,正是那些平凡又真實的抗日軍人們的這些事跡,才更讓我們這些生於和平年代的中華兒女,仍然能感受到民族危亡,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