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該看一看《八佰》?

2020-09-04 MachoWay邁先生

《八佰》上映以來,爭議很多,罵聲和苛責不外乎:


美化國軍、鼓吹國府抗日之作用!

不符合史實,戰鬥細節胡編亂造煽情!

管虎這貨竟然看望孫元良後人!


我覺得,除了最後一條確實沒法理解,其餘兩點根本不值一提。事實上,《八佰》是部好片,而且好到值得每個中國人都去看一看。



什麼叫美化國軍、鼓吹國府抗日作用?


四百人守四行倉庫難道不是事實?浴血奮戰不是真事?作戰的不是國軍?國軍不算中國軍隊?抗戰時的青天白日旗不是我們中國人的旗子?這片子裡貶低其他參與方了?還是大肆鼓吹常凱申的英明領導了?一個中國軍隊用血肉之軀打出來的、連我們的歷史教科書裡都有的,怎麼就不能拍了?


什麼叫不符合史實,戰鬥細節胡編亂造?


就只允許老美在自己的戰爭片裡暗戳戳加入各種橋段,不是遊騎兵們以一敵百,就是海豹們彈無虛發,或是十來個人騎著馬端著步槍橫掃敵境,再不就是敵軍弱到拿著AK瘋狂掃射但主角們只受點皮肉傷最後迎著夕陽回家喝啤酒?看這些橋段時不驚詫,中國軍人的戰鬥裡有點橋段就驚詫了?


都TM是藝術創作,誰還看不起誰了?


越來越多的人,自打吃起了公知、大V、自媒體的飯,就開始朝著一切狂噴。早些年噴中國處處不如美國的是他們,後來噴小米絕對幹不起來的是他們,現在噴《八佰》拍得不好的也是他們。別人擼起袖子加油幹的時候他們怪話連篇,人家踏踏實實造手機的時候他們指點江山,管虎拍電影的時候他們七嘴八舌。鍵盤俠當久了,還真以為自己只缺一個機會、靠唾沫星子就能改變世界了。


可偏偏是這群人,什麼實際的都沒幹,卻哪哪都不滿意。不美化、完全按史實來,他們要說哎呀呀怎麼一點升華啊創造啊都沒有你看人家老美多會殺人誅心;你美化了、演繹了,他們又要說哎呀怎麼能胡編亂造呢只有人家鋼鐵俠和美隊可以胡B吹啊你們戰狼啊八佰啊可不能胡B吹啊。


這不怪他們,咱也不說「你行你上」的話,畢竟無論有沒有能力,發表意見的權力誰都應該有。就說他們評論的對不對吧,以及為什麼我覺得《八佰》好,而且好到值得每個中國人都看一看?



我覺得判斷一部片子到底怎麼樣,要看挖到根兒上這片子到底反映了什麼,看完讓你記住了什麼——看完之後,大多數人的感受會是國軍真牛B、國府真偉大、孫元良好人嗎?會覺得日本人都是弱雞、中國軍人都能手撕鬼子、老外都是救世主嗎?


不會。


我相信大多數人和我的觀感一樣,看完了腦海裡只有這樣的念頭:戰爭殘酷、中國人不孬。


這就夠了。


我承認,這片子可能讓人對國軍有了一點不同的印象,對戰鬥過程有一些偏離史實的觀看體驗,但那隻佔了5%。而一部戰爭片的95%達到了反思、警示戰爭和鼓舞大眾的效果,就完全可以打上個99分,或者乾脆俗套點,謂之為「瑕不掩瑜」。


這才是大是大非的問題。


而不是糾結於是誰的故事、服化道和情節、導演探望了誰......



千裡迢迢從湖北鄉下來到大上海,逃出生天的一刻忽然決定拯救戰友的;


慫了一路,剛堅毅起來要發個飆就被打穿了嘴的;


身為手無縛雞之力的文職,卻無人理睬被逼參戰的;


抱著炸藥包毅然決然衝出去,嘴裡還喊著孩兒不孝的;


單純到在槍林彈雨裡還記掛著大白馬,卻被一槍擊中的;


想要逃命卻不明不白被同伴按在水裡淹死的;


好奇女人是什麼滋味、總是硬漢樣子卻又纏著記者把信寄給娘親的;


好勇鬥狠幹黑社會的混不吝,卻一個個前僕後繼倒在日軍槍火下的......


哪個不是中國人?哪個算美化?哪個不真實?哪個不讓觀眾看完胸中激蕩、扼腕道中?


說起來,看完《八佰》讓我想起28年前的一部片子。


《北洋水師》。



不錯的裝備、各色的軍人、貪腐的官員、懵懂的老百姓、一板一眼的日軍。


美化清政府了?美化北洋水師了?升黃龍旗犯禁忌了?戰鬥過程中炮彈口徑不對現場用小刀挫不合史實了?


為什麼當年沒有人吹毛求疵?為什麼當年大家看完了,想的都是落後就要挨打、中國人有血性?


因為當年沒有這麼多心眼和視野都只有雞眼大的公知、大V、自媒體和鍵盤俠唄。


相比於《戰狼》、《紅海》這類美式大片,《八佰》和《北洋水師》一樣,有著東方典型的深沉氣質,本質上都是戰爭的悲劇,代表中國的一方最終都失敗了(就這,誰會主動拿來貼金說是美化自己?)。但這不妨礙我們以此回味和記住戰爭的緣起和殘酷,傾佩並自信於中國人的血性、愛國心和犧牲精神。



這肯定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


但對於這樣一部電影,我們也不要求它是完美的。我們甚至不應該用電影的標準去要求和討論它——我一直有個觀點,戰爭片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電影,因此恰恰不應該作為電影來審視。


就好像四行倉庫的戰鬥,不但不完美,離完美還隔著一百個血戰臺兒莊。


然而,這依然是一部值得每個中國人都去看一看、想一想的好片。

相關焦點

  • 沒有主角的電影《八佰》,為什麼每個人都看哭了?
    《八佰》這部電影就是由這個事件改編的。 但對岸將士一步步的義舉,感化了他們每個人的心。 《八佰》以一種看似凌亂的群像視角,構建了多個鮮活的角色,並由此完成了對家國情懷的表達。 八佰壯士的壯舉,讓近一個世紀之後在大銀幕前觀影的我們為之動容。
  • 《八佰》:「恥辱」和「榮耀」屬於我們每個人
    電影《八佰》是院線復工之後,至今上映的最受關注的國產大片,這裡沒有之一。至於其中原因眾說紛紜,在這裡週遊君不再贅述。關於電影《八佰》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這部影片與以往主旋律電影所不同的地方。從影片的結構和敘事邏輯可以看出,《八佰》不是一部單純以說教為目的的主旋律電影。
  • 一看嚇一跳,《八佰》累計票房達到二十億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八佰》的票房已經達到二十億了。這是一個什麼概念?二十億就是平時來說,哪怕以2018年、2019年的票房冠軍為橫向對比坐標,二十億也不是一個小的數目。他的區別就是在電影院的播放要求上,是人與人之間要隔一個空位。因此為了達到防疫的要求,每一場電影的賣票數量幾乎是減半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八佰》仍然能夠取得二十億的票房。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八佰》確實很優秀。從題材選擇上,這樣一步家國情懷的年代電影,確實是與廣大的觀眾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愛國愛家,愛國家,所以這部電影的脫穎而出以及成為票房冠軍,完全不出乎我們所料。
  • 比《八佰》還要震撼的《金剛川》,值得一看
    畫面場景都非常浩大,在大量俯視的鏡頭下,人顯得非常地渺小,我們眼中看到的就是戰爭。電影在開始的時候槽點是非常多的,看到最後卻溼了眼眶。但是他們不明白,為什麼橋被炸了一次又一次,但是每次都能很快修好,他們的工作好像永遠都不會結束一樣。
  • 《八佰》不一樣的戰爭片視角,每個人都應該體驗一下
    比較讓人欣喜的是,在《八佰》裡,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戰爭片視角,對於《八佰》這部電影來講,它的人物非常鮮活,不再是局限於某一種人物的展現,而是以近乎全景的視角展現出了在戰爭時代每個人物的起伏掙扎,在電影裡,不僅有革命的先行者,同樣逃兵也佔據了相當大的篇幅,這裡面既有逃兵在後面選擇了毅然赴死,也有逃避到最後成功脫身了的,同樣對於群眾的刻畫也是多面性的,既有為了壯士捐款捐物甚至捐軀的
  • 《八佰》,把先烈的照片及簡介放到了片尾,是不是一個敗筆呢
    影片看完了,觀眾默默起身,靜靜的隨著人流依次往外走,他們才不管屏幕上的演職人員表——這是我們國人的習慣,我們只看我們認為該看的,就連看現場表演完後演員的謝幕我們基本上都是冷漠的,何況電影。再仔細一看、一揣摩,明白了,這才是真正帶給我們震撼、帶給我們感動的原主,這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敬仰、值得我們緬懷的先烈和民族之魂啊。這些人,遠比在片子中進行場景再現的演員更值得我們關注、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可是,我們錯過了,大多數觀眾錯過了,我們有買櫝還珠之嫌。
  • 評《八佰》:每個人都是時代的拼圖
    《八佰》終於揭開面紗,昨天看完點映震撼不已,好久沒說話。終於想展開說一下,戰爭片提供給觀眾的思考無疑是反戰,但是在本土戰爭片,我們能看到的就不僅僅於此。一邊是浴血奮戰的孤軍,一邊是歌舞昇平的租界,這種對照無比強烈,不管是哪一邊更迫切,都讓現實無比殘忍,這種強大的共情讓觀眾置身銀幕前無法抽身。你可以是免受槍炮隔岸觀火的圍觀群眾,也可以是和敵人死磕的戰士。觀眾的視角完全被導演牽引,我們到底屬於哪邊,這是一個偉大的蒙太奇。
  • 都說《八佰》煽情,但與《建軍大業》比,真實多了
    ,畢竟該看的人都看了,新電影慢慢上映,也不會有很多人關注了!其實也是《八佰很多人都沒看明白!,尤其是歐豪,在《八佰》裡面個人情感演繹的很好,一方面他怕死,但在國難面前,又捨生取義。裡面的士兵有的穿軍靴拿著重機槍迫擊炮,而前者連個迫擊炮都沒看到,妥妥的神劇!或許有人覺得這是在雞蛋裡挑骨頭吧,可如果沒有這些敗筆,能讓電影變得更好,何不挑一挑?你如何看待《八佰》這部電影呢?歡迎在文末留言評論哦!
  • 王千源: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在激情燃燒著各自的角色,都是男一號|我看《八佰》②
    《八佰》匯集大批實力派演員,演員們為了這部戲付出很多,比如張譯寒冬拍水戲凍到發抖、姜武為戲減重20多斤、俞灝明閱讀了大量史料……紅星新聞日前特別推出的「我看《八佰》」系列報導中,將陸續邀請演員們講述這部電影的幕後故事。
  • 《八佰》你可能不知道的背後故事,每個人原來都是這麼的拼
    之前之恩就講過《八佰》真實故事背後的故事,但今天我們要講《八佰》節目組中的故事。這部電影《八佰》該電影於2017年9月開始拍攝,並於2018年4月拍完共持續了230天。原定於2019年7月5日上映,但最終被撤回。
  • 《八佰》:逃兵刻畫到位,英雄卻成工具人,不過我們都冤枉管虎了
    昨日,管虎的《八佰》全國正式上映,昨天一整天全日票房13.9億元,加上點映票房合共累積3.7億元。筆者第一時間觀看了影片,此前關於貶低影片、猜測劇情以及對演員戲份的評論都顯得太可笑,電影作為一部愛國主義教育題材影片,無疑是值得一看的。
  • 《八佰》你可能不知道的背後故事,每個人原來都是這麼的拼!
    之前之恩就講過《八佰》真實故事背後的故事,但今天我們要講《八佰》節目組中的故事。終於發行了。在新聞發布會上,管虎說,他似乎已經回到了很多年前的第一部電影,「多年來我一直沒有那麼緊張。」管虎導演對《八佰》的所有創作者表示感謝,並說:「這種情況對電影產生了太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描述了處於危險境地的底層人群。士兵們如何工作?如何在短時間內克服死亡的恐懼,如何激發自己的勇氣,如何展現人性,我們還希望我們的電影在電影本身之外具有價值。這部電影改編自1937年淞滬戰役的最後一場戰鬥。
  • 為什麼是《八佰》?
    如今疫情剛剛結束,娛樂逐步恢復,《八佰》的成功剛好為市場注入了強心劑,但為什麼是《八佰》?相信你也有這樣的疑問。充分的市場包容度 眾所周知,像電影《八佰》這樣的軍事戰爭題材涉及歷史、政治,極其敏感。經濟斷崖式下滑,不論是對資本、製片方還是觀眾來說,都是嚴重的衝擊。而當得知電影院恢復營業的消息時,大眾壓抑的情緒得到釋放,經歷改檔、撤檔、假裝定檔又突然空降的《八佰》迎來了轉機。
  • 為什麼是《八佰》?
    雖然相較於《人民的名義》幾十家投資方跑路,全靠高亞麟抵押房產拍攝,《八佰》的故事不夠傳奇,但網友對電影評論的反轉仍然相當具有戲劇性。如今疫情剛剛結束,娛樂逐步恢復,《八佰》的成功剛好為市場注入了強心劑,但為什麼是《八佰》?相信你也有這樣的疑問。
  • 從《八佰》到《金剛川》,每個中國人都不應忘記,誰是最可愛的人
    或許有人說,電影中的三視角和三段式結構,還有不斷閃回重複的片段,是管虎在偷懶或趕工;開場大規模行軍、疾馳俊逸的白馬,冒死過橋的部隊,或是經典戲曲的唱段,讓我們在觀影時總有些跳戲,仿佛頃刻間到了《八佰》片場。
  • 《八佰》之小人物也有大故事,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八佰》上映的時候,我以為又是一部個人主義的英雄抗戰電影,然而看完它以後,才知道這部電影裡沒有絕對的主角,每一個有抗戰心的國人,都是這部電影的主角。戰士們看得到結局,也懂得自己留下的意義,那是為了讓更多人看到,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軍隊沒有放棄,我們的戰士還在戰鬥,我們的未來還有希望!
  • 《八佰》:八佰的佰,是有血有肉,佰人的佰
    《八佰》很好地詮釋了一個概念,姓名只是一個符號,一個代稱而已。很多影片都在劇情設置中很刻意地去強調人物名字,甚至還賦予深刻的含義,但其實都是對人物形象塑造不自信的表現。人物足夠鮮活,他是佇立於銀幕之上的,無論他怎麼稱呼。
  • 電影《八佰》值得一看嗎
    截至發稿前,《八佰》實時票房已達7100萬元,位列今日票房榜第一位。 那《八佰》這部電影到底怎麼樣呢、為啥這麼火呢?小編今天就來說到說到《八佰》。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八佰》的評分: 截止目前為止,豆瓣的評分是7.8分,貓眼購票評分是9.2,豆瓣的評分一開始高開低走是很常見的,因為由於觀眾基數的增加嘛這個大家都知道的
  • 「八百壯士」談《八佰》|王千源:我們都是男一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睿2020年首部華語商業大片《八佰》已經上映3天,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截至8月23日13點,《八佰》累計票房達6.66億元。影片中極具藝術性的畫面、血肉飛濺的真實戰場以及盪氣迴腸的視聽節奏令人熱血沸騰,電影尤其注重了對個體的刻畫,塑造了形態各異、變化複雜的小人物,以獨到角度去講述「八百壯士」的故事——殘酷的戰爭中,貪生怕死和視死如歸,都是常態。《八佰》公映之際,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邀請了影片中「八百壯士」的演員們講述電影拍攝的幕後故事。
  • 《八佰》的熱血文案,值得一看
    「八佰」,是這群勇士共同的名字,「八佰」,是一河隔出天堂與地獄的戰爭史奇觀,「八佰」,更是抗日戰爭中千千萬萬的英雄縮影在這場戰爭中最後成為一個個大寫的「人」。我們不只是在這裡抵抗日本人,我們是在給他們看,中國人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