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上映以來,爭議很多,罵聲和苛責不外乎:
美化國軍、鼓吹國府抗日之作用!
不符合史實,戰鬥細節胡編亂造煽情!
管虎這貨竟然看望孫元良後人!
我覺得,除了最後一條確實沒法理解,其餘兩點根本不值一提。事實上,《八佰》是部好片,而且好到值得每個中國人都去看一看。
什麼叫美化國軍、鼓吹國府抗日作用?
四百人守四行倉庫難道不是事實?浴血奮戰不是真事?作戰的不是國軍?國軍不算中國軍隊?抗戰時的青天白日旗不是我們中國人的旗子?這片子裡貶低其他參與方了?還是大肆鼓吹常凱申的英明領導了?一個中國軍隊用血肉之軀打出來的、連我們的歷史教科書裡都有的,怎麼就不能拍了?
什麼叫不符合史實,戰鬥細節胡編亂造?
就只允許老美在自己的戰爭片裡暗戳戳加入各種橋段,不是遊騎兵們以一敵百,就是海豹們彈無虛發,或是十來個人騎著馬端著步槍橫掃敵境,再不就是敵軍弱到拿著AK瘋狂掃射但主角們只受點皮肉傷最後迎著夕陽回家喝啤酒?看這些橋段時不驚詫,中國軍人的戰鬥裡有點橋段就驚詫了?
都TM是藝術創作,誰還看不起誰了?
越來越多的人,自打吃起了公知、大V、自媒體的飯,就開始朝著一切狂噴。早些年噴中國處處不如美國的是他們,後來噴小米絕對幹不起來的是他們,現在噴《八佰》拍得不好的也是他們。別人擼起袖子加油幹的時候他們怪話連篇,人家踏踏實實造手機的時候他們指點江山,管虎拍電影的時候他們七嘴八舌。鍵盤俠當久了,還真以為自己只缺一個機會、靠唾沫星子就能改變世界了。
可偏偏是這群人,什麼實際的都沒幹,卻哪哪都不滿意。不美化、完全按史實來,他們要說哎呀呀怎麼一點升華啊創造啊都沒有你看人家老美多會殺人誅心;你美化了、演繹了,他們又要說哎呀怎麼能胡編亂造呢只有人家鋼鐵俠和美隊可以胡B吹啊你們戰狼啊八佰啊可不能胡B吹啊。
這不怪他們,咱也不說「你行你上」的話,畢竟無論有沒有能力,發表意見的權力誰都應該有。就說他們評論的對不對吧,以及為什麼我覺得《八佰》好,而且好到值得每個中國人都看一看?
我覺得判斷一部片子到底怎麼樣,要看挖到根兒上這片子到底反映了什麼,看完讓你記住了什麼——看完之後,大多數人的感受會是國軍真牛B、國府真偉大、孫元良好人嗎?會覺得日本人都是弱雞、中國軍人都能手撕鬼子、老外都是救世主嗎?
不會。
我相信大多數人和我的觀感一樣,看完了腦海裡只有這樣的念頭:戰爭殘酷、中國人不孬。
這就夠了。
我承認,這片子可能讓人對國軍有了一點不同的印象,對戰鬥過程有一些偏離史實的觀看體驗,但那隻佔了5%。而一部戰爭片的95%達到了反思、警示戰爭和鼓舞大眾的效果,就完全可以打上個99分,或者乾脆俗套點,謂之為「瑕不掩瑜」。
這才是大是大非的問題。
而不是糾結於是誰的故事、服化道和情節、導演探望了誰......
千裡迢迢從湖北鄉下來到大上海,逃出生天的一刻忽然決定拯救戰友的;
慫了一路,剛堅毅起來要發個飆就被打穿了嘴的;
身為手無縛雞之力的文職,卻無人理睬被逼參戰的;
抱著炸藥包毅然決然衝出去,嘴裡還喊著孩兒不孝的;
單純到在槍林彈雨裡還記掛著大白馬,卻被一槍擊中的;
想要逃命卻不明不白被同伴按在水裡淹死的;
好奇女人是什麼滋味、總是硬漢樣子卻又纏著記者把信寄給娘親的;
好勇鬥狠幹黑社會的混不吝,卻一個個前僕後繼倒在日軍槍火下的......
哪個不是中國人?哪個算美化?哪個不真實?哪個不讓觀眾看完胸中激蕩、扼腕道中?
說起來,看完《八佰》讓我想起28年前的一部片子。
《北洋水師》。
不錯的裝備、各色的軍人、貪腐的官員、懵懂的老百姓、一板一眼的日軍。
美化清政府了?美化北洋水師了?升黃龍旗犯禁忌了?戰鬥過程中炮彈口徑不對現場用小刀挫不合史實了?
為什麼當年沒有人吹毛求疵?為什麼當年大家看完了,想的都是落後就要挨打、中國人有血性?
因為當年沒有這麼多心眼和視野都只有雞眼大的公知、大V、自媒體和鍵盤俠唄。
相比於《戰狼》、《紅海》這類美式大片,《八佰》和《北洋水師》一樣,有著東方典型的深沉氣質,本質上都是戰爭的悲劇,代表中國的一方最終都失敗了(就這,誰會主動拿來貼金說是美化自己?)。但這不妨礙我們以此回味和記住戰爭的緣起和殘酷,傾佩並自信於中國人的血性、愛國心和犧牲精神。
這肯定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
但對於這樣一部電影,我們也不要求它是完美的。我們甚至不應該用電影的標準去要求和討論它——我一直有個觀點,戰爭片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電影,因此恰恰不應該作為電影來審視。
就好像四行倉庫的戰鬥,不但不完美,離完美還隔著一百個血戰臺兒莊。
然而,這依然是一部值得每個中國人都去看一看、想一想的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