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常常覺得,與五代導演講故事出人物相比,六代導演對於角色的塑造感更強。無論是賈樟柯的《小武》,張元的《東宮西宮》還是張楊的《洗澡》,比起通過敘事來引出發人深省的主題思想,他們更傾向於去塑造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通過人物行為去傳遞觀點;即使是簡單、平凡的故事,但通過各具特色的人物發生戲劇性的衝突,通過人物的情感對立、矛盾,人物關係及背景故事的闡述,去勾勒出一幅完整的藍圖。
管虎導演的《八佰》在人像的塑造上,更是卓越超群。他鏡頭下人物,仿佛是戰火紛飛時代軍民的圖鑑,以小見大,每個角色代表的都不是單一的個體,而是代表著某類的群體。
能文不能武,貪生又怕死
比起陳樹生充當人肉炸彈從樓上一躍而下時的豪情壯志,老算盤被端午拿槍頂著頭,涕泗交流地說著「家裡給我娶了個媳婦,肉嘟嘟的」更觸動我。在各種方面上,我能理解甚至認同他。戰爭並不會因為多一個他或少一個他而出現變局,而他的家庭卻會被他的存亡影響,所謂家國之義,沒有小家,何來國家之說呢。或許有人不齒這種逃兵行為,可出於人的求生本能,活下來才是最原始的欲望。更何況,他們原本就是棄兵。
人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
比起原本的一往無前的朱勝忠、上官志標等士兵,散兵的改變是最能體現人物性格,塑造情感立意的。小湖北、端午及老鐵幾人的轉變,足夠闡述殘酷的戰爭給人性帶來的扭曲;從開始迫切想要逃出去,到親眼看見一條條鮮活的生命斃倒在自己面前,活下去的信念愈強,憤怒愈大。
河對面的租界,文縐縐的教授舉起槍;原本會將童子軍拒之門外的賭場,刀子用命將電話線扔到倉庫,蓉姐拿出匿藏著的兩箱嗎啡;混跡在日本人、英國人中間的方興文,最後一刻冒著槍林彈雨扭頭回去拿羊拐的「遺物」,原本只是貪圖錢財和生死的自私自利者,也會被滾燙的熱血所融化。
人的改變,是從親眼見證生死,親身參與無懼生死開始的。
小孩,你是不是還不知道我的名字
如果你很認真的觀看了這部影片,你會發現140多分鐘過去之後,你叫不出幾個角色的名字來。
《八佰》很好地詮釋了一個概念,姓名只是一個符號,一個代稱而已。很多影片都在劇情設置中很刻意地去強調人物名字,甚至還賦予深刻的含義,但其實都是對人物形象塑造不自信的表現。人物足夠鮮活,他是佇立於銀幕之上的,無論他怎麼稱呼。
拋棄姓名,演員所塑造的角色更大程度上是某地區的縮影,以有限的群像刻畫去概括不同區域的人,所引起的,是強烈的民族認同感。以某個人去反映某群人,這個人不需要有姓名,他可以是臺詞中無意的一句來自川蜀軍團,也可以是在籤下「生死狀」時,在地圖上自己家鄉所在位置留下筆跡,甚至可以是苦中作樂的皮影戲唱響時,趙子龍走過幕布上自己故土時朦朧的雙眼。他們沒有名字,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人」。
和前不久上映的同為戰爭片的《1917》來看,《八佰》的側重點完全不同,表現方式也很「中國」,這也是為什麼比起故事及影片整體來看,我對它的評價是:人物刻畫的很好;因為在某些故事和高潮點的設置上,確實很不盡如我意。
撇去被刪減我們無法看到的13分鐘對故事整體性的影響,就單純呈現在我們面前的146分鐘來說,後面的結尾多少有些倉促。日本軍官以個人榮譽向謝晉元發起挑戰,黃曉明飾演的特派員來傳達撤退任務,並坦言88師524團只是被組織遺留下來的「戲子」,一切都是做給西方人看到,即便最後撤退渡橋時運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方法挽尊道「你們才是真正的中國人」,可將全片的高潮設置在此,卻顯得十分單薄。
首先就人物塑造上,管虎前期用了大量的筆墨去刻畫小湖北、端午、羊拐、老鐵等人的形象,卻唯獨對謝晉元這個人物草草了事,一筆帶過;以致於當他怒拍桌子吶喊時,我真的覺得他與對岸的戲子相差無幾;以致於當他中槍跪倒在橋中央還發號著施令「衝」的時候,我覺得他鐵漢的真的好突兀。
其次在所傳遞的思想上,《八佰》與《1917》所呈現的一致的是:撤退,留命。可《1917》的側重點在於如何衝破重重困難將這個軍令傳達到前線;而《八佰》所表現的,則是極具我國特色的「官僚形式主義」。在謝晉元接到上級命令要求撤退時,第一反應是拒絕,即便他也清楚的知道,他們守不住,上海也終將淪陷,可他還是想戰鬥到最後一刻,十分具有中國特色的英雄主義精神。特派員在傳達軍令時也直言不諱上級留下他們只是作秀,更要求他們保住精兵讓雜牌軍斷後,十分直白的展示了好一個民主平等思想下的階層概念。
最後,高潮點的每一個鏡頭,都無法讓我更好的感同身受。管虎其實非常會拍「大」場面。《老炮兒》、《廚子戲子痞子》的「大」場面,都足夠有力量去撼動我,可《八佰》沒有。一個個升格之後的血肉橫飛,我知道他想傳達無畏的英雄用身體和生命告訴租界的人要抗戰的決心,我也能感受到他渲染的那股就義的悲憤,但過長的篇幅看到最後感官上已經冷靜,這與前面我所提的兩部截然不同的地方就在這,管虎擅長「大」場面後的突然冷靜,觀者在視聽和情感上會遭遇兩個極,收穫極大的震撼。而當《八佰》幾近末尾的地方,一雙雙伸出的手的特寫出現時,我在心理生理上已經雙重冷靜了下來,前後強烈對比的衝擊蕩然無存,甚至過多的重複鏡頭會讓人產生一絲絲的乏味。
除此之外,小湖北作為主要人物之一,前期進行了大手筆的形象刻畫,甚至連極具象徵意義的白馬場面都是由他所幻想的,但在他作為斷後分隊遭遇敵人之後的故事,就戛然而止了。或許沒有結局是最好的安排,發散的思維可以讓英雄永存,但包括羊拐、老鐵、山東兵在內的前期人設非常立得住的角色最終都這麼無疾而終,還是有些潦草和遺憾。
但《八佰》也並不是除了群像描寫就別無長處了,管虎對於意象的運用,雖然簡單,卻足夠優秀。經過戰爭的洗禮,即便純白的毛髮上沾染了血跡但依然遮蓋不住它的純暇。那匹白馬,是小七月,是小湖北,是戰爭中所有向死而生的希望;無論是出於隱喻亦或是象徵意義,整體陰暗低沉的基調中那一抹白色,配上漫天紛飛的大雪,足夠刺眼。
淞滬會戰,這場被記入歷史課本的戰役,冰冷刻板的文字下,是一條條曾經鮮活的生命,是無數不知名的人用血肉鑄造起的安全堡壘。《八佰》值得所有人走進影院,去認識每一個你叫不上名字的平凡戰士,去感受戰亂年代,何為熱血,何為愛國,何為存亡。
和平年代的當下,勿忘國恥,敬重所有英雄,珍惜每個來之不易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