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是由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和北京七印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騰訊影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光線影業有限公司和阿里巴巴影業(北京)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導演管虎執導,黃志忠、張俊一、歐豪、張承、王千源、姜武、張譯、杜淳、陸思宇、張宥浩、魏晨、李晨、白恩、餘皚磊、俞灝明、鄭愷等主演的戰爭題材影片 。
《八百壯士》是丁善璽執導的劇情影片,於1975年上映,柯俊雄、林青霞等主演。其講述了國民黨八八師五二四團團長謝晉元率領四八○ 青年軍官死守四行倉庫的故事。
百科資料
【八佰VS八百壯士】八百壯士,即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集團軍88師524團 ,是指在上海即將淪陷之時,奉命退守四行倉庫,在那裡與日軍激戰四天四夜,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士氣的英雄群體。
在電影史上,迄今為止以「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為題材的影片,一共有三部:《八百壯士》(1938年版),《八百壯士》(丁善璽執導,1975年版臺灣拍攝),和《八佰》(管虎作品,8月21日上映)。
由於筆者幾經查找,沒有找到《八百壯士》(1938年版)的片源,沒有看過最早的老版影片,就不對老電影作評論了。
下面只談談筆者看完影片《八佰》,又看了一遍《八百壯士》(1975年版)之後的幾點感受。
《八百壯士》(1975年版)將淞滬會戰濃縮於影片之中,敘事更加宏觀具體。而《八佰》只是重點描繪了四行倉庫保衛戰慘烈的戰鬥場面,並賦予每個角色人格化的標籤,讓人物角色更加生動鮮活。
對比兩部影片,也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在個別橋段的處理上,《八佰》顯得有點太過刻意。
在影片《八百壯士》中有一段戲,是幾個老百姓手持「青天白日旗」跑過橋,想突破日軍火力封鎖,把旗子傳遞到對岸。但在影片《八佰》中,這一橋段轉變成青幫子弟接力過橋,突破日軍火力封鎖向對岸傳遞電話線。而事實上四行倉庫之前是88師的師部所在地,肯定是早已通了電話的,哪裡還需要這麼一個個丟了性命來送電話線啊?不過呢,既然老版本電影中有「送東西過橋」這一段戲,《八佰》也應該拍上一段,送旗改送電話線,好致敬原片。
另外,在影片《八百壯士》(1975年版)中,女童軍將「青天白日旗」用油布包好,泅渡過河把旗子送交國軍隊伍。而這一橋段,卻變成了女童軍將旗子裹在身上,泅水過河然後脫衣取下旗子,還遭到姜武飾演角色的偷窺——這樣一來,是有意讓姜武飾演的角色更加人性化嗎?但筆者看來,太過刻意了,也是片中一大敗筆。
在影片《八百壯士》中,國軍死士身綁手雷從樓上跳下,炸毀日軍裝甲車。而這一橋段在影片《八佰》中也有變化——日軍在盾牌陣的掩護下,利用工兵在倉庫牆根鑿窟窿,然後碼放炸藥包,試圖炸開四行倉庫的牆壁,而國軍死士身綁手雷接連躍下,大破盾牌陣,破壞了日軍的陰謀詭計——但在觀看影片此橋段的時候,筆者不免心生疑惑:手雷爆炸後,擊破盾牌陣,只對日本軍人造成殺傷,手雷爆炸不會引爆炸藥包嗎?但不知,死士身綁手雷炸毀日軍裝甲車,和死士身綁手雷大破盾牌陣,哪個更接近歷史史實?
以上三處,是筆者覺得影片《八佰》的刻意之處。另外,在國軍將士在樓頂護旗的那個橋段,要比《八百壯士》拍的要悲壯和精彩。
再有,影片《八佰》用大手筆著重描繪了蘇州河畔英租界的繁華景象,以河為界,一邊戰火連天殊死搏殺,一邊紙醉金迷歌舞昇平——「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場面,也確實挺震撼人心的。
總體來說,《八佰》還是一部很不錯的影片。雖然,在影片的某些地方,有些人為刻意,但戰鬥場面還是非常精彩的,而每個片中人物的刻畫都是有血有肉的。
影片《八佰》在編劇創作和拍攝過程中,還是或多或少的借鑑了《八百壯士》,兩部影片略有相似,都有相似的橋段。而《八佰》的戰鬥場面,要比《八百壯士》更加慘烈,更加震撼人心。
昨天看了《八佰》,今天又特地把《八百壯士》從網上翻出來看了一遍。兩部電影拍得都不錯吧,《八佰》的藝術性和可看性,要比《八百壯士》強許多。
拋開歷史史實和意識形態不說,單從電影藝術的角度看,影片《八佰》還是一部非常不錯的戰爭題材電影。整部影片有極高的藝術性、思想性,是一部值得二刷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