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的票房火爆程度超乎了想像,對於影院復工後的大盤提振作用無疑是明顯的。
上映4天斬獲超9億票房,不到5天的時間即將突破10億大關,在當前的大環境之下,無疑是驚豔的。
當然對於《八佰》的故事大眾是陌生的,在影片的開頭也寫道,該片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
所以《八佰》對於普通人,普及這一真實歷史事件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但是就是因為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讓該片陷入了爭議之中,但是一定要記住這是改編,不然將電影和真實歷史混為一談,那必然是沒辦法去看了。
普通人可以去看更多歷史史料去了解下真實的歷史情況,萬不可將電影當做歷史。
但是對於四行倉庫保衛戰來說,其實早在該事件發生的第二年就拍了一部電影,然後到1975年再度拍了一部《八佰壯士》。
那麼與《八佰壯士》相比,《八佰》又有什麼特點呢?
01.
當然在整部影片的視效呈現上,《八百壯士》與《八佰》不可同日而語。
無論是場面的氣勢,還是光影的搭配,《八佰》都是頂級的視效呈現。
但是《八佰壯士》給人的是更加真實,這樣的真實讓大眾仿佛回到了那個年代,不管是場景布置,還是妝容設計都緊貼歷史。
而《八佰》是藝術化的再升級,是電影技術提高的展現,不僅僅是看內容,更是為了滿足大眾的視覺享受。
但是正因為這樣,與《八百壯士》相比,《八佰》顯然故事性弱了不少。
在《八佰壯士》中,有著明顯的開始、過程、高潮、結束,而在《八佰》中這些都被弱化,如果《八百壯士》是記敘文的話,那麼《八佰》就是散文。
02.
另外與《八佰壯士》不同,就是主角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
《八佰壯士》中有著明確的男女主角,一個是謝晉元,一個是楊惠敏。
到了《八佰》中其實沒有絕對的主角的,影片自始至終是沒有女主角的,男主角也是沒有絕對的,而是一群散兵組成的主角,從歐豪飾演的端午,到王千源、姜武、張譯等,還有主力軍魏晨、李晨等。
當然沒有了絕對的主角,對於整個故事的發展推進,以及人物的情感變化也就淡化了許多,沒有《八佰》更加激烈,敘事性更強。
在《八佰》中,謝晉元在前半段出場次數並不多,基本上都是訓話的形式出現,然後到了後期才開始作為主要角色亮相。
但是這樣的亮相就讓這個人物沒有了足夠的代入感,因為單從這個人物來說,我們並不知道他自身的經歷,而在《八百壯士》中更加詳細展現了謝晉元的履歷、身世。
謝晉元是以臨時代團長的身份加入到四行倉庫保衛戰的。
在此前他是化身普通百姓開起了飯館作掩護的,有著自己的妻兒,當然也有著自己抗戰的使命,起初更是參加了一場不小的戰鬥,大獲全勝,然後在主力撤出上海之後,臨危受命,加入四行倉庫保衛戰的。
這樣的背景介紹,讓觀眾對謝晉元這個人物有了更多認識,在此後幾次與家人的分別,更是成為淚點,展現出了謝晉元的家國情懷,抗戰使命,視死如歸的精神。
在《八佰》中,這些全部沒有了,在後期對於謝晉元的展現主要是和黃曉明飾演的特派員的對話,還有和日本首領的對話,以及撤退訓話,垃圾橋上的抵抗等。
尤其垃圾橋上,謝晉元的抵抗更是顯得突兀尷尬,身受重傷的謝晉元依然高喊口號,與《八百壯士》橋上謝晉元打掩護並且背起戰士完全不同,缺乏了真實感。
03.
除了謝晉元,就是對童子軍楊惠敏的弱化。
在《八佰壯士》楊惠敏作為女主角,對其身世、參加童子軍原因也是進行了大量的鋪墊,讓我們看到了楊惠敏的愛國熱情、抗戰意志。
尤其是屢次被父親教訓回家,更是感人至深。
然後後期更是肩負起了送旗、送物資的重任,成為影片中一個關鍵人物。
《八佰》中,楊惠敏在前期就是一個過客,雖然鏡頭不斷,但都是一閃而過,後期也僅是送旗一個任務。
謝晉元、楊惠敏兩個角色,在《八佰》中被淡化,轉而聚焦在了普通散兵身上,但是對於普通散兵僅是個性的展現,沒有更多故事的支撐,造成了整部影片故事性較弱。
其實對比兩部影片整體敘事事件是一樣的,但是講述方式的差異化,造成了一部更加具有故事性,一部缺乏故事性。
另外感情的宣洩上,《八百壯士》當然也有過不少臺詞的直接表達,但是與《八佰》相比,顯然少了許多,更多是通過故事、鏡頭展現的,到了一定程度自然有了共情。
不管怎樣,兩部影片各有各的優勢劣勢,都有著自己不同的表達,但是無一例外都展現了八百壯士們大無畏的犧牲奉獻抗戰精神,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