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根據貓眼專業版票房數據,電影《八佰》截至9月10日17時06分16秒,票房已經破了25億,用時20天8時6分。這樣的成績對於僅開放50%座位的中國電影市場來說,已是非常難得。這樣一部引起全民廣泛關注的電影,再加上根據歷史真實事件改編,其中必然會有藝術加工的成分,今天就根據劇中楊惠敏送國旗一事結合歷史資料同大家一起分享那段刻骨銘心的時刻。
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奉命據守負責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的中國守軍國民黨第88師下屬某團中校團副謝晉元,率領第1營「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奮勇抗敵,打退日軍10多次瘋狂進攻,擊斃日軍200餘名,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這就是歷史著名的四行倉庫保衛戰。當時孤軍奮戰的中國軍隊都沒有攜帶國旗和軍旗,謝晉元在據守中突然提出希望有一面國旗懸掛在四行倉庫頂上,以振國威軍威。這才有了後來廣為流傳的楊惠敏送旗事件。
滿是彈孔的四行倉庫
這裡流傳有諸多版本的送旗過程描述:一種是上海市商會送來的一面大國旗。據著名中醫陳存仁在《抗戰時代生活史》一書中回憶:「突然一名女童子軍楊惠敏,很勇敢地用油布包了一面大國旗,在槍林彈雨之下,跳入蘇州河,泅水到達對岸。把她帶的一面國旗送入國軍手中。」這種說法最具英雄主義與浪漫主義色彩,但結合實際分析卻似乎缺少可行性。
童子軍楊慧敏
據一位英國工程技術人員回憶:當時連接蘇州河南北兩岸有一根直徑達75釐米的管道,是他親自帶著楊惠敏通過管道爬行到對岸的。這段回憶由英國記者海默寫成稿子,配上楊惠敏的照片,刊登在當時的《時代周刊》上。
而在曹聚仁與舒宗僑合著的、影響很大的《中國抗日畫史》中寫道,「女童軍楊惠敏送國旗不是由蘇州河過去,而是經由隔壁大樓鑿開的牆洞過去的。」後來楊慧敏在武漢發表的《自述》中也曾說:「當我負著神聖的使命走到垃圾橋附近時,被一英軍阻止了。經我多番辯論後,我終於在這英兵的許可之下爬過了鐵絲網,隨又匍匐在地,爬過了許多沙包堆,約二小時之久,我終於爬到了四行倉庫,將國旗獻給了謝團副和楊營長。」這也使得這種描述成為當時最可靠的說法。另也有傳聞說當時上海童子軍總會派去送旗的,不只楊惠敏一人。最後懸掛上去的,也不是她送的那一面旗,可她是第一個去送旗的人。至於歷史的真實情況現在已無從查證,但楊惠敏冒死獻旗的壯舉,轟動了整個上海灘,她的事跡和照片登上了上海各大小報紙的頭條位置,一時間轟動海內外。這件事對鼓舞中國軍民的抗戰士氣有著巨大的作用,其積極意義怎樣評價都不為過。
此外對於楊惠敏這一經典角色,歷史上林青霞也在1975年的《八百壯士》中出演過,那一年林青霞21歲,對比今年《八佰》中30歲的唐藝昕扮演的楊惠敏,不知道您更喜歡哪一位呢?
21歲的林青霞
30歲的唐藝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