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午的一起8名學生落水事故牽動了無數網友的心,至6月22日7時10分,8名落水學生全部被打撈出水,均已無生命體徵。每年的學生溺亡事故都在發生,有許多網友提出了呼籲學校開設遊泳課的想法。那麼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做什麼來減少事故的發生呢?
先來看一組數據:
澎湃評論:相關統計顯示,溺水已成我國兒童非正常死亡的頭號死因,全國每年約有5.7萬人溺亡,其中14歲以下的佔比高達56.58%。
我國每年都有大量兒童死於溺水,關注孩子們的生命安全,防溺水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這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我們來回顧一下重慶兒童落水事件:
事發地:重慶市潼南區米心鎮童家村涪江河壩水域,距村民聚居處直線距離約200米,中間隔著一片菜地和一片樹林。這樣的距離下,即使有人呼救也很難被聽到。
事發水域情況:據附近村民講,暗坑較多,即使成年人也不敢輕易下水。
事發時間:下午一兩點鐘,附近村民多在午睡的時間段。
悲劇發生:一名學生失足落水,其他7名學生下水施救,一併落水造成8人遇難悲劇。
遊泳課的開設是否真的刻不容緩?
在重慶8名學生發生溺亡事故後,有網友提出了呼籲學校開設遊泳課。在此我們先不談學校能否具備這樣的條件,先來說一說開設遊泳課是否能夠真的減少事故的發生。
遊泳是一項技能,孩子們學會遊泳,會增加自救的機率。但真的能減少溺亡事故的發生嗎?以前聽老人們說過一句話「淹死的都不是旱鴨子」,意思是說,不懂水性的人通常會自覺地遠離危險水域,而越是會遊泳的人,越是容易忽視危險,膽大敢往水裡衝。學會遊泳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而遠離危險才是杜絕溺亡事故的最好辦法。
保護孩子們的生命安全,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幾年第一次到海邊遊玩,我也險些葬身大海。我不會遊泳,第一次到海邊,各種新鮮,當時沒帶遊泳圈,傻傻地就往裡衝,一個大浪打過來的時候,我整個人都被埋在了水裡。睜不開眼,不敢呼吸,一個人在那掙扎,幸好被旁邊人發現,及時將我拉出,才救了我。如果當時沒有人發現,我可能會隨著浪頭被捲入深海。我一個成年人在面對危險時尚且驚慌失措,何況是一群年少的孩子。
做好安全措施,為孩子們的成長保駕護航刻不容緩,我們一定要教會孩子以下幾點:
1. 不提倡未成年人下水施救:
教育部曾明確提出,溺水發生時,不建議未成年人下水施救。未成年人即使會遊泳,但力量有限,貿然下水救人,很可能會造成更多的溺亡。知乎上有位網友分享了自己曾下水救人的過程。一個七八歲的孩子落水,這位網友下水施救,險些被拖入水中發生危險。人在落水時往往驚慌失措,只想抓住「救命稻草」往上爬,所以當這位網友遊到落水兒童身邊時,孩子除了死死地攀住他,根本很難配合他的施救。
2. 未成年人在一起時,同伴發生危險,一定要第一時間向附近成年人求救。不要貿然下水,可以利用身邊的竹竿,樹枝,遊泳圈等可用物品將落水者拉出水面。
3. 向每一個孩子普及自救急救知識。
溺水時的自救,對溺水者來說,最重要是要保持冷靜。
對於不會遊泳的人:溺水者採取仰面體位,儘量將口鼻向上露出水面,設法呼吸,儘量利用身邊可以抓住的可漂浮物體幫助自己浮出水面,等待他救;
對於會遊泳的溺水者:若發生腓腸肌痙攣,要將痙攣的下肢拇趾用力往上方拉,使腳的拇指翹起,持續用力直至自己的劇痛消失;若手腕肌肉痙攣,就自己將手指上下屈伸,並採取仰臥位,用兩足來滑遊。
家長及社會也要做到:
1.給孩子做好安全教育工作,讓孩子主動遠離水源,在沒有成年人看護的情況下不到水邊玩耍。
2.河邊必設「警示牌」,必要時安排巡防。
3.做好看護工作,在一些農村地區,安全意識相對淡薄,尤其對一些留守兒童,家人的看護不到位,容易造成危險發生。
生命只有一次,珍愛生命,遠離水源。孩子都是我們手心裡的寶,做好看護,謹防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