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戀童癖,我們知道的少之又少

2021-02-13 新京報書評周刊

「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隻襪子,身高四尺十寸。穿上寬鬆褲時,她是洛拉。在學校裡她是多莉。正式籤名時她是多洛雷斯。可是在我懷裡,她永遠是洛麗塔。」

這段話來自俄羅斯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在1955年出版的《洛麗塔》一書。這本書講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和12歲少女洛麗塔之間的禁忌愛戀關係。該書的出版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社會震動,關於道德倫理的討論,關於戀童癖的爭議一時甚囂塵上。今天洛麗塔已經成為一種「少女風格」的代名詞,背後的「戀童」爭議漸漸被一種風格消費替代,但是它的隱含現象卻從未消失。

1962年庫布裡克導演的《洛麗塔》劇照

7月16日豆瓣王友沉默如海在咆哮組發帖《怎麼能想到我喜歡的微博大V段子手竟然是戀童癖》揭露微博認證為90後作家、《超級演說家》全國季軍、搞笑視頻自媒體的許豪傑涉嫌經營戀童網站,並且提供眾多許豪傑個人微博、ins、B站帳號的的截圖顯示他所關注的和發布的內容涉及戀童傾向。許豪傑方面也發出聲明,並向法院起訴。隨後網友沉默如海針對許豪傑的聲明再次提出分析證據,包括IP位址回溯的截圖,明顯指出許豪傑聲明的漏洞。

網友沉默如海爆料帖中圖片選摘

目前事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由於在法律上並未有實際受害人,並且傳播的內容也在打相關法律的擦邊球,因此這場名譽訴訟的結果基本已定。但是它揭露的關於戀童癖的問題卻不容忽視。

戀童癖

一種性取向or一種精神病

戀童癖一直被忽視的原因之一,就是關於戀童癖的定性爭議。

曾經有戀童癖者大衛·戈德堡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我,一個戀童者》,疑問「為什麼自己是一個戀童癖者」。這個問題在現有的科學發現上解釋為戀童癖者大腦中的「白質」異於常人:灰質負責接收信息,白質負責發出指令,白質異常表明戀童者看到兒童而產生的性慾而不是正常人所見到的性慾。正因如此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第十版中將「戀童」定義為「一種對兒童,通常為發育前或青春早期的男孩或女孩的性偏好」。

2013年5月,由美國精神病協會發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第五版中將戀童癖和窺淫、性施虐等一同歸入性偏好異常症中,在診斷特徵中第一次將戀童定義為一種「性取向(sexualorientation)」,前提是戀童的取向本身沒有對本人造成精神壓力,以至於不能正常行使社會職能,以及戀童者本人從沒有在任何程度上猥褻過兒童,否則戀童就不再是一種取向,而是一種精神失常。

很多人發現這幾乎是DSM在歧視同性戀年代裡給同性戀下的定義的翻版。在1953年出版的第一版DSM中,同性性取向被定義為一種「反社會人格」,直到1973年精神病學表決之前都被定義為一種精神病。如果在科學上的研究不斷表明戀童也是一種超越主觀控制的生理學反應,那麼是否就能接受它作為一種「性取向」存在?是否就可以以此避開道德和倫理上的爭議?

2017年臺灣地區從立法上將同性戀合法化

這樣的解釋目前並不能被大多數人認可,包括「性取向」的說法也一直飽受詬病,在輿論反對之下,DSM在當年11月就將「性取向」改成「性興趣」。這不僅是因為目前科學研究尚未提供直接證據,更是因為戀童癖涉及的對象是未成年人這樣一個敏感的群體。

戀童的歷史

中外自古皆有

不管是科學還是世俗的觀點,大多數時候兒童是和性無關的群體,更不用說作為性對象存在。但是如果考究一下古今中外的歷史,就會發現戀童甚至孌童的現象早就存在。

古希臘人就極為崇尚這種有年齡差距的愛,並且作為一種社會風尚被廣為接受。在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對話錄《斐德羅》中就曾寫到:「就我所知,對於一個年輕人的最大祝福莫過於希望他能長大的時候有一名品德高尚的年長者相伴,而對於年長者的最大祝福則是希望他能遇到一個愛他的年輕人。我認同這樣的原則,愛並非基於血緣、地位或財富而發生。我說什麼?榮譽感?這不是任何一個國家或個人能完成的偉大工作……」這種基於年長者何年輕者的關係,是和古希臘的公民政治以及軍事訓練緊密結合,相當於結成一種教導關係。

中國古代戀童也由來已久。《詩經·衛風· 芄蘭》中「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帶悸兮」一句就帶有隱含之意。大散文家張岱在《自為墓志銘》中也有一段:「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孌童,在《辭海》中解釋為「被當作女性玩弄的美貌男子」。在古代,尤其是上層權貴階級中,這個幾乎已經形成整個社會的潮流風氣。當然戀童並非就只指男童,只不過古代由於壽命較短和傳宗的禮義要求,一直就存在「諸侯十二而冠」、「冠而生子,禮也」,女子也普遍早早就嫁人,從古代各時期頒行的法令來看女子普遍婚齡十三、十四歲。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陋習不管是道德還是法律上都被嚴格禁止。歷史學家塔西佗在《編年史》抨擊這種「只重肉慾的、放蕩的、不知羞恥」的「希臘習俗」敗壞了羅馬公民的道德。基督教教義也明文譴責這種行為。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專門批判這一現象,並且專門分析了這一現象的原因。他指出,一方面「孌童則本無是心,皆幼而受紿,或勢劫利餌耳」,即,兒童從小受騙,威逼利誘導致;另一方面「至若孌童,本非女質,抱衾薦枕,不過以色為市」,則指出這種「孌童」交易的本質。

邪惡,但是

承認它們離改造就只有一步之遙

紀昀指出的「以色為市」在今天依然很有意義。20世紀70、80年代,在道德和法律打擊下的戀童風氣轉為地下之後,這件事情就漸漸被大眾忽視。有社會學家統計,在1995年之前,「戀童癖」之類的詞語幾乎從未出現在《紐約時報》等媒體的報導中。而在此之後,隨著網絡的發展,通過網際網路傳播兒童色情製品達到極端,由此還形成一條嚴密的產業鏈,包括販賣兒童在內。在美劇《犯罪心理》第二季中,就有相似的情節,影片中我們驚恐的發現失蹤兒童所在學校的校長竟然也涉及其中成為買家。這種藏在平靜,遊走於日常生活之中的犯罪,更讓人驚心。

擔心並未結束。從2011年的《熔爐》到2015年的《聚焦》這兩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將這樣的倫理道德問題直接揭開,逼得即使我們再害怕也要面對這個問題。可是難以釐清的不僅是概念還有戀童的行為本身。因為首先我們必須承認戀童者與對兒童造成侵害二者並沒有明顯的因果關聯。孩子本身就是受社會和成人呵護和關愛的群體,我們無法做到隨意以惡意去揣度他人關愛之舉,如果真正陷入這樣的境地,那麼我們的道德和倫理無疑也一敗塗地。

電影《聚焦》劇照

同時,在今天的網絡社會中,不管是在遊戲、漫畫的二次元中,還是在現實的世界裡,關於正太、蘿莉的喜愛幾乎變成一種普遍的風氣,其中也包括越來越年輕化的明星消費。當然,這種偶像消費也不應該推測為是一種「戀童」傾向,畢竟在廣告中所謂的3B原則,就包括baby。從商業角度而言,天真可愛的孩子也確實能夠吸引更多人。但是越來越多的兒童綜藝,越來越多的明星從小出道,越來越多的人習慣在社交平臺分享孩子的成長點滴的現實背後,家長也要警惕,社會畢竟還有這樣的邪惡存在:那些售賣的兒童資源,有多少是來自於這樣無心的分享?

伊恩·麥克尤恩在他的短片小說《蝴蝶》中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孤僻自卑的少年用蝴蝶引誘九歲女童,並最後將她拋下運河。麥客尤恩說明了這樣一件事情,人性本惡,犯罪和邪念有時候就在一念之間,有時候本能和欲望並非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可以很好的被關在籠子裡,一點點的懈怠的後果可能是籠子鬆動了而我們還不自知。正如傑克·斯萊所說的:「麥克尤恩的小說給我們的啟示是:如果不揭露日常生活的殘酷性,我們就會對它們熟視無睹;通過強迫見證當下社會的邪惡,他們也逼著我們去承認它們;他宣稱,承認它們離改造它們只有一步之遙。」

在涉及孩子的問題上,大多數人無法做到無動於衷。行動有時候不僅僅需要我們用懷疑的目光打量孩子生活的環境,更多時候,戰勝本能,戰勝恐懼和羞恥,每個人向內自我審視也格外重要。如果問:可能阻止戀童最終滑向傷害兒童的方法是什麼?不難,有人像麥克尤恩一樣清醒,有人像大衛·戈德堡一樣勇敢就可以。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蛀牙;本文部分資料參考自徐小康的《戀童癖的前世今生》一文。編輯:走走。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直接點擊 關鍵詞 查看以往的精彩~

可以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相關焦點

  • 正太控,戀童癖的擋箭牌?
    唐朝也有男寵之風,但對於年齡幼小的男童並沒有特別嗜好,因此孌童現象有所收斂。不過明清時期,孌童之癖悄然復甦,畜養男妓再度成為時髦。《紅樓夢》中就有大量「孌童」現象的描述,薛蟠常常摟著孌童飲酒作樂,甚至為了爭搶兩個孌童,還和賈府的親戚邢德全大打出手。因為孌童的對象多為年齡幼小的男孩,有些人把古代「戀童癖」當做同性戀,事實上,兩者並不能等同而視。
  • 這部關於戀童癖的電影,看完後我選擇保持沉默
    戀童癖指的是以未成年(一般5歲以上)為對象獲得性滿足的一種病理性性偏好。我們今天說的這部《頭痛欲裂》中的馬庫斯就是這樣的一人,他是一名建築師,在工作上幫助同事,下班後有女同事約喝咖啡,喜歡健身,從不應酬,外表帥氣,但是這樣的一個人卻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他是一個戀童癖。可是,他對兒童的依戀衝動且焦慮,隱忍又克制。
  • 戀童癖,給爺爬.
    短視頻平臺對於這些「舞蹈基本功」的審核,像極了視頻裡的小孩子,和一二年級的我們,什麼也不知道,覺得可能只是單純的基本功展示。 而藏在評論和屏幕裡的戀童癖,仿佛是發現了合法視奸小孩子們的新途徑。 底下的評論藏都不藏了,惡臭味兒直接飄出了屏幕。
  • 6歲選美小皇后命案——我們至今仍未知道那個戀童癖的名字
    6歲選美小皇后命案——我們至今任未知道那個戀童癖的名字前段時間,韓國前F(x)成員崔雪莉在某網站上曝光了一組自己的大尺度照片,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因為這組照片出自於一位主打洛麗塔風格的韓國攝影師Rotta之手,但該攝影師曾多次被指疑似戀童癖。據了解,這已經不是雪梨和他的首次合作了,之前她曾經主動聯繫對方,拍攝了一張自己和具荷拉同穿一件強生嬰兒油衣服的照片,也引發了很大爭議。雪梨自從退團後,仿佛完全放飛自我,畫風越來越奇怪,這次事件更被指責鼓吹戀童癖。不怪吃瓜群眾們如此的群情激憤,畢竟,蘿莉正太們原本就應該是被守護的啊。
  • 有關戀童癖的一些真相,他們其實就在你身邊
    雖然這三個字看起來已經很噁心了,但是我們覺得還是有必要通過整理的一些資料、真相,讓大家多多少少了解一些,保護好身邊親愛的小孩。▼首先,我們要理清一些概念,特別是「社會文化」方面的概念。伊朗一對15歲以下夫婦的結婚照 拋開這一點,我們看看「戀童癖」的定義。首先,「戀童癖」不是一種性取向,而是性變態,也是精神疾病。
  • 戀童癖的「墮落史」
    這個世界只知道嘲笑它,並因它為人戴上枷鎖。」相比西方世界「不敢說出名字的愛」,中國古代對孌童的讚美則要公開得多,最著名的自然是南北朝時期梁簡文帝蕭綱的《孌童》,詩云:「孌童嬌麗質,踐童復超瑕。羽帳晨香滿,珠簾夕漏賒……攬褲輕紅塵,回頭雙鬢斜;懶眼時含笑……」今天,孌童已變成了一個動詞,而「孌童」中的「孌」字原本是容貌美好之意。
  • 是的,戀童癖就在身邊
    關於盈利的事情,可以參看他的網店來進行判斷。(歐洲電影《米夏爾》截圖)我們都有童年,深知童年應該是美好無瑕、無憂無慮的,這個世界儘管有很多汙穢,但我們總是自覺地在孩子面前保留一點純真,如果有一天終要被染黑,那麼也請慢一點,再慢一點。
  • 韓紅怒吼鮑毓明性侵事件|面對戀童癖,我們如何保護自己的孩子?
    因為鮑某具有中國律師資格和誒過聯邦最高法院出庭律師資格,他知道滿了14周歲的女孩就不是幼女,那樣就算被抓住,處罰也不會太嚴重。同時,鮑某還會對女孩進行「洗腦」,每次完事後,女孩就會被拘禁在家,給她播放成年視頻,還恐嚇她如果她說出去,受到輿論指責的只會是她。除此以外,他還會逼養女看戀童癖視頻,如果她不聽話,便會罵她。
  • 「戀童癖就是人渣」?沒那麼簡單
    一個所謂的創業大神因為開設涉嫌「戀童」的網站而被捲入輿論漩渦,這首先就反映了我們的社會在保護兒童,警惕性侵兒童方面的觀念相比過去有了明顯的發展嬗變,從無知到忽視到懵懂到警惕,無論怎樣,都應該視為一種文明發展的積極進步。 其次,從曝光出來的相關涉嫌兒童色情的圖片來看,許豪傑個人開設的網站「正太天國」確實具有很明顯的戀童傾向。
  • 《頭痛欲裂》戀童癖和異性戀有本質區別嗎?
    戀童癖和異性戀真的有本質性的區別嗎?顯而易見,沒有!都是欲望罷了你愛異性,我愛未成年。愛是什麼?一種欲望。我們再簡化一下,把欲望當成一種想法。想法有對錯嗎?有啊!你想殺人,強姦,偷盜等等違法的事都是錯誤的想法。你想這麼大,有沒有生氣到希望對方全家被車軋死?大家都有過類似的想法吧。人這一生錯誤的想法太多了,但我們為什麼不是所有人都被關進監獄呢?
  • 盤點10部關於「戀童癖」而令人髮指的電影
    保護好未成年人,實際上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的未來!但是,現在還是時不時就會看到未成年人被性侵的新聞事件。譬如前段時間的韓國N號房、國內版N號房的曝光,迅速跌出熱搜的鮑某某事件,以及四川市委幹部性侵未成年女學生案件。讓我們看到,對於孩子來說,這個世界竟然潛藏了如此多的危險。一些看似美好事物的背後,可能是給孩子設下的陷阱。
  • 張木易與張千巽微博雙雙被禁言,對「戀童癖」堅決說不!
    原來張木易與張千巽竟然是一對「老夫少妻」。早在2008年,張木易二十歲的時候,作為音樂老師結識了八歲的張千巽,兩人相識相知相戀,並組成組合Mi2在2012年出道。他們情好日密,約定將在女方十八歲生日時結婚。
  • 《頭痛欲裂》:我們究竟該用什麼目光看待戀童癖
    影片站在了一個獨特的角度,卻非常公正地展現了一個戀童癖者的內心,平淡又處處充滿寓意的鏡頭令觀者不由自主地走進男主的內心,感受來自地獄的折磨和掙扎。本片並不打算為戀童癖洗白,而是十分大膽地向社會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處理這些患病又強忍著不犯罪的人呢?
  • 14歲蘿莉玩殘32歲戀童癖:當變態遇見高智商,到底誰會贏
    首先讓我們先了解一下戀童癖。戀童癖是以未成年為對象獲得的一種病理性性偏好。戀童癖性慾指向的範圍一般是青春期以前或未發育的兒童。學術上,戀童癖概念產生於十九世紀末,但在西方輿論中的出現,則基本上是從上世紀70年代末才開始的。90年代以後,隨著打擊網絡戀童癖色情犯罪的熱潮,它逐漸成為輿論中重要的一個話題。
  • 《頭痛欲裂》:救戀童癖還是救孩子,我們又該怎麼做?
    「戀童癖」一個讓人聽到就反感噁心的詞,我們也經常看到一些猥褻兒童的事件發生,對這樣的人我們是深惡痛絕。 但有人在看了電影後,這樣評價馬庫斯,這個戀童癖是人,不是畜生。原因為何?那是因為在這部以戀童癖視角的電影《頭痛欲裂》中,戀童癖馬庫斯一直在欲望和約束間做掙扎。
  • 戀童癖到底該不該死?這部新片說明白了
    更可怕的是,它們的註冊用戶仍在不斷增長,有的網站每三四分鐘增加一位新會員,有的網站會員總數已達到860萬之多。看到這裡,估計很多人都對網站的運營者欲除之而後快,更對戀童癖這個群體感到無法理解。恰好,最近剛出了一部關於戀童癖的德國電影。影片不僅角度大膽,而且對戀童犯罪的探討也非常深入——《頭痛欲裂》。
  • 正太控or戀童癖|許豪傑的辯詞如何透支了誠信?
    他給自己的標籤定位為「90後作家」「搞笑視頻自媒體」,他將每一次表演都視作一次創業,自稱「創業之神」。然而這次,人們稱他為「戀童癖」。在戀童癖傳聞爆發後,我們看到許豪傑一共做出八次公開回應,包含:簡短文字、自拍視頻、長文、媒體採訪,報警和發律師函等;而在私下操作中,他也採取刪帖、取關、關閉圖片評論,關閉網站、B站不公開、INS私密設置,同時也疑似聘請水軍洗白。然而這位優秀的脫口秀演員再也無法向之前那樣從容自信,欠缺了說服力。
  • 大蜀黍和小正太的那些事——戀童癖
    這是宋代蘇東坡嘲笑好友詞人張先的調侃之作,那麼我想現今流行的「小蘿莉」和「大叔控」這兩個詞應當是從那時起就埋下了種子,看過小說《洛麗塔》的人都知道,小蘿莉與大叔之間往往存在著一種另類情結——戀童癖。   為什麼是大叔呢,大嬸不行?據研究表明,戀童癖很少出現在女性中,所在它通常被視為中年男性的心理障礙。
  • 這些關於性侵兒童的電影,揭開戀童癖的殘忍真相!
    一、《熔爐》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在離學校近在咫尺的地方,她遭遇一個相貌猥瑣、酒氣衝天的大叔,由此開啟了她的悲劇之旅。柔嫩的小花遭到暴風雨無情摧殘,受傷的豈止枝枝葉葉,更是那迎著陽光無憂成長的心。無良媒體鋪天蓋地大肆渲染,作為受害者的素媛一家仿佛成了周身汙穢的恥辱之人,被四周詫異好奇的目光所包圍。 媽媽悲痛欲絕,幾近崩潰。爸爸全力保護女兒,但受傷的小天使卻拒絕爸爸的靠近。生活好像沒什麼變化,卻再也回不去從前。
  • 許豪傑你洗不白的 | 戀童癖科普
    「我不是戀童癖,我只是正太控」「我創立兒童攝影網站,不是色情網站」「我承認我有些惡趣味,但我絕對不是戀童癖」。網友們都知道,許豪傑的這些言論有問題,但是問題具體出在哪,請看下面的科普。 「戀童癖」和「正太控」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