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卷首的致歉:昨天頭版文章由於小編失誤,發錯舊版。成鑽君為了文章質量,花了很長時間,數易其稿。我們感動於他的堅持,卻因為存稿版本太多導致犯下嚴重的錯誤。在此向所有讀者和成鑽君致歉。
一個失意的劇作家丟了工作,沒了家庭,他決定去往拉斯維加斯——在那裡酗酒至死。在賭城卻遇到了一位飽受折磨的妓女,兩人貌似都在對方看到自己的影子,同為悽切憐憫。酒鬼和妓女在一起能發生怎樣的故事和改變?
第一次看這部影片時,我曾無限次又渴望著主人公Ben去往另一個城市是重新來過,但並沒有。遇到妓女Sera同是天涯淪落人時我以為Ben這應該要完成自我救贖重新做人之類了吧...然而劇情還是沒有這樣發展。直至最後我才明白,這不是勵志片也不是愛情片,有的卻是一路到底的悽慘傷感,但在Ben身上這種極致的沉淪墮落,加上影片常常有過度曝光的處理加上偏在賭城異常的繁華絢麗,畫面色彩濃鬱強烈得以至得有點失衡...顯得該片有了一種不可言喻迷離恍惚的悲劇美感。
記得以前看過一本太宰治寫的《人間失格》,和該片同樣的——一開始不起眼,同樣毫無尊嚴的沉迷在酒精和妓女之中,但越跟著下去發現越不能脫離,不看到主角沉淪墮落到最後是怎樣的結局誓不罷休。我在想為什麼會這樣?動作電影中有種常見吸引人的叫暴力美學,我們常看會被激發到腎腺素大呼過癮。我想應該可以藉助比喻一下——暴力美學和悲劇美感,前者吸引我的眼球,後者則是牽住我的內心。《離開拉斯維加斯》那種入骨的悲傷,是極致化了的悽慘之美。喝到醉又到醒了繼續喝的惡性酗酒,到後面的腳步都穩不住,走路時搖晃著還緊緊拿著酒瓶不放、酗酒過多癱瘓在床上依然伸著顫抖的手拿酒瓶...輪迴式的沉淪墮落不能自拔,Sera以為自己的出現希望能改變到Ben,但Ben卻說:你永遠,永遠不要阻止我喝酒。
我或許可以理解:原來這是我們作為情感動物最為真實、本能的一種情感。例如我們有時會出現自甘墮落、自暴自棄的負面情感,明知這是對自身不利,但卻還是要往裡面去。。影片不深入解釋也不糾結Ben為何墮落至此,好比Ben在電影裡說:「我搞不清楚是我妻子因為我酗酒而離開,還是因為妻子離我而去我才酗酒。」該片並非向世人說教,也不是揭露社會問題為己任,我想它更想的是歌頌人類本能的一種真實情感、一份悲劇性的情感。
在尼古拉斯•凱奇以前的眾多佳片中我對《離開拉斯維加斯》情有獨鍾,它不單是凱奇奪得奧斯卡影帝之作,似乎更是為其量身定做——凱奇憂鬱的雙眼,永遠拖著低調疲倦的身影,這似乎既抗拒又吸引著別人的走近。對於這種低調灰暗的角色演繹得更是淋漓盡致,把人物塑造的絕望情緒表達的極其渲染,在買酒、銀行取錢時這樣的不羈和瀟灑,滿是風趣的他卻到頭來都逃離不出沉淪的怪圈,卻是這樣的一蹶不振、如此慘澹,在把整部影片呈現出了迷醉悽美的世界。
該片改編自John O'Brien的同名自傳小說,這也是他唯一的一部小說,John O'Brien更是小說出版的前幾天就自殺身亡...當電影和現實糾纏在一起尤顯得真實也更憂傷,我更是分不清。劇情看似無聊簡單,但衝擊到心底的那份壓抑與悲傷卻是是綿綿無絕期,這類電影我不敢輕易再看,因為那份無盡的悲涼實在太傷人——把我慢慢帶入心碎迷離的悲慘世界以至難以輕易抽離得出來,至悽至美的悲劇。
這也註定了或許這部相對小眾的電影,滿滿的負能量和讓人頹廢壓抑到窒息的氣氛。似乎該片偏屬於反類型區別於「主流」的影片,這種不經意間的「驚鴻一督」遇到的東西使我更為迷戀這部影片,平淡的開頭,絕望的過程,中間迸發些小火花和小溫暖,但終究還是絕望的結局。無限的悲哀與蒼涼,但也有兩人在靠著老虎機擁吻,也有一躍而下在泳池蔚藍水底中相吻這樣浪漫唯美的畫面讓影片也存在暖心時刻。一個是心靈脆弱,已經無所謂生離死別,一個是飽受折磨,努力去活得更好,兩人相遇到相知到相愛卻不能相依到久,兩人的愛情是真真切切存在過的,但又是虛無的,因為它竟不能挽救Ben活下去。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相互認識的人很多,但彼此深入交心的知己卻很少,同樣的,看過的電影很多,但達到深愛程度的卻寥寥無幾,因為我們沒能夠時時碰到道破心境的人或事物,高山流水遇知音難。電影這門特殊的藝術表現,好比它幫助我們挖開了一個小洞,我們從中了解自身以外的世界窺探別人的秘密,而《離開拉斯維加斯》則似乎是我最鍾愛的現實悲情主義所表達的,最愛的那種類型的「秘密」,若觀眾能剛好看到的恰恰就是自身的「秘密」,帶來內心的悸動良久才能平復的觀影體驗,無疑這是觀眾與電影最可貴的相遇。忽然想起《離開拉斯維加斯》的上映到今年剛好是20周年,不知下次能遇到如此獨樹一幟、非主流派別的這類影片、同時又有如此喜愛的男主演是在什麼時候。
這部電影還有一個譯名——《兩顆絕望的心》,或許可能這更為貼切。
成鑽君:我的身軀搜索你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