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 爹
通常意義上的「爹爹」或「爹」與父親等同。「媽媽說:今晚我們可以做一個收穫節,也請你們爹爹來嘗嘗我們底新花生,如何?」(許地山《落花生》)但在岷縣方言裡,「爹爹」有兩層意思,一是縣城居民稱呼伯父、伯伯為「爹爹」,二是岷縣南路、小西路區的人,將伯父稱呼為大大(均讀一聲),而將與自身沒有親戚關係且年齡比父親略大的男人稱呼為「爹爹」。據《四角號碼新詞典》解釋:「爹:對老人的尊稱,例:老爹。」周作人的子女就稱呼魯迅為大爹,系浙江方言,意為伯父、伯伯。
大、阿大或大大
以山西、陝西、甘肅、青海為代表的北方人稱呼父親、爹為大、阿大。筆者以為,這是受藏語影響的結果,藏語「阿大」就是領主的意思,意為在一個家庭裡,父親權力最大,地位最高,打上了父系家長制的烙印。藏族人也呼母親為阿媽。而滿族人、鄂溫克人稱呼父親為「阿瑪」,與北方漢人稱呼母親聲音一致。
在岷縣,只有穆斯林同胞稱呼父親為大大(均讀二聲)。
岷縣北路人叫包括父親在內的父輩分別為大大(前一個大讀一聲,後一個大讀二聲)、二大、三大、四大……媳婦稱呼公公為大。《白鹿原》裡,鹿黑娃的媳婦田小娥既稱呼公公鹿三為大,也稱呼沒有廉恥的鹿子霖(黑娃的族叔)為大。個別地方的女婿也稱呼丈人為大。
姑娘、娘娘
岷縣大部分地方,有紅白喜事的人家,要央人請已出嫁的姑娘來上酒席或抬童男童女。此處姑娘也叫娘娘,等同於姑母。陳如平在《岷州續志採訪錄?方言》裡說:「(岷州人)謂姑母曰娘娘。」《紅樓夢》第三十九回寫道:「又有兩個(小廝)跑上來,趕著平兒叫『姑娘』。」此處有一條脂批:「想這一個『姑娘』非下稱上之『姑娘』也,按北俗以姑母曰『姑姑』,南俗曰娘娘,此『姑娘,定是『姑姑』『娘娘』之稱。」第十回、五十二回都有「姑娘」這一人物稱謂。「姑娘者,姑母之謂也。」(劉鶚《老殘遊記》)據地方史記載,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將南京等地的漢民、回民遷徙到甘肅岷州、洮州一帶屯田。「路上走的尕娘娘,下饃(音蛤蟆)背篼我背上,你把你的娃引上。」(洮岷花兒)
爸 爸
在岷縣話裡,「爸爸」有兩重含義:一是叔叔、叔父的意思;二是父親的意思。
岷縣人多稱呼父親為「大」或「阿大」,「爸爸」一詞多數被城裡人使用,顯得很洋氣,僅限於子女們對有工作的父親的稱呼。筆者以為,這與北京、河北、山東等地支援大西北的移民有關,系外來詞彙。
「爸」字從「父」從「巴」,屬於形聲字造字法,「爸」字不見於《說文解字》,作為父親的「爸爸」也不見於《爾雅》,甚至唐宋至明清小說、戲曲中都找不到這個不同於「爹」「爹爹」的口語化詞彙。筆者以為,「爸爸」是近代以來才出現的人物稱謂。成書於清道光年間的《兒女英雄傳》,運用了流暢的北京口語,其中第十四回寫道:「連隨緣二都認不出他爸爸來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回:「忽然一個小孩子走進來,對著他道:『爸爸快回去罷,媽要起來了。』」《老殘遊記》第六回:「有一家子,只有父子兩個,爸爸四十來歲,他女兒十七八歲,長的十分人材,還沒有婆家。」
鞔 鞋
鞔鞋(讀manhai):本義是把布補在鞋幫上或以皮革補鞋頭。但據岷縣習俗,老人去世後,出紙那天,孝子、孝婦除披麻戴孝(孝衣、孝布)外,事主家還要央幾個老年婦人用白布為孝子、孝婦們鞔布鞋鞋尖(近年來,有人圖省事,竟用傷溼止痛膏貼在皮鞋尖上表示鞔鞋)。有道是「不迎不送喪家禮」,戴重孝的人,要趿著鞋後跟走路,表示守孝期間足不出戶。
下 饃
岷縣風俗,每遇結婚、出月(孩子滿月)、拜年、喪事、上梁等禮節性活動,事主家都要給親戚捎帶幾個下饃(蛤蟆之諧音,因其大小、形狀與癩蛤蟆相當,故名)。不同的是,結婚、拜年和孩子滿月帶的下饃是染有紅梅花點(取喜上眉梢之意)的尕花卷,喪事與上梁帶的下饃是剝了皮的尕饅頭。
藨 兒
在岷縣方言裡,有將野草莓寫作「萍兒」的,也有「瓢」(如用野草莓釀製的瓢子酒)的,其實都是錯誤的寫法。郭璞注釋《爾雅?釋草》曰:「藨,即莓也,今江東人呼為藨莓。子似覆盆而大,赤,酢甜可啖。藨,蒲苗切。」藨兒(岷縣方言讀作piaoer)就是野草莓,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莖,葉子有長柄,初夏開花,顏色多為白、粉紅。果實於仲夏成熟,大者如麻雀卵,外表有無數「頂針眼」,味酸甜。 杏樹、杏花、杏兒
杏樹,落葉喬木,葉子寬,卵形,花單性,白色或粉紅色,果實圓形,成熟時黃紅色,味酸甜。杏樹、杏花、杏子一律讀核的兒化音,如杏樹讀heershu,先開花,後綻葉;杏花讀作heerhuaer;果子叫杏子,也是一種堅果,讀作heer;種子叫杏仁,方言叫杏核,讀作heerhuer。杏仁有甜(甜核杏)、苦之分,苦杏仁可入藥。「婆婆教你去擀湯(手擀麵條),你把擀杖拿上去打槍。忙瞭然(攀,爬)到杏樹上,還把一樹杏吃光。」(河湟花兒)
抬 閣
抬閣本指一種民間文藝表演形式,供演員表演的舞臺被縮小成方桌大小,以便人能夠像八抬大轎一樣抬起來遊街行走,俗稱鐵芯子。抬閣的鐵架子上綁著扮演戲曲人物的少年男女,大抵多是吏胥及商家子女,各以衣服裝飾相炫耀。抬閣在岷縣方言裡被引申為抬舉、奉承、恭維的意思。
牛革子
岷縣人把駕車時擱在牛頸項上的曲木(軛)叫作牛革(方言讀gei)子或牛革頭,木匠在曲木中間鑽兩個孔,插進兩根圓木棒,卡住牛脖子,下端用皮條或麻繩束縛著,很像「廿」字(犁地和碾場用的牛革子則像兩個連在一體的「廿」字)。岷縣東山區的低軲轆車,使用兩頭牛駕駛,與二牛抬槓的牛革頭相同。農夫怕牛革子磨爛牛脖子,就先用碎碗片刮,再拿砂紙磨光。
《甘肅日報》2019年10月29日「百花版」發表了王升君的散文《時光裡的樹木》,將牛軛寫作「牛牽擔」,並做了解釋:「牛拉車時搭在牛脖子上的木頭,也叫牛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