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裔群體遭歧視遭槍殺,美國就別滿世界充當人權教師爺了吧??

2022-01-08 有部電影

今年1月31日,一名91歲亞裔老人在美國奧克蘭唐人街被人惡意推倒,這名嫌疑人隨後又以同樣的方式,襲擊了一名60歲男子和一名55歲女性。

這段監控畫面被媒體公布後,立刻引發美國亞裔群體的抗議。

華裔演員吳彥祖和韓裔演員金大賢,在社交網絡聯合懸賞2.5萬美元緝兇,呼籲停止針對亞裔群體的暴力行為。

3月16日,美國亞特蘭大地區發生槍擊案,造成8人死亡,其中包括6名亞裔女性。

這起事件徹底點燃了美國亞裔群體的怒火,人們在多地舉行「反仇視亞裔」的遊行集會活動。

前不久,金球獎視後、韓裔演員吳珊卓也走上街頭,發表「停止仇恨亞裔」的演講,現實生活中的她比作品裡的角色更加有「女王」範兒:

然而,就在這場街頭演講的同一天,美國加州再次發生針對亞裔的犯罪事件。

一位28歲的單親媽媽被槍殺,其家屬憤怒發聲,質疑犯罪的動機為種族主義。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美國國內針對亞裔群體的暴力事件迅速激增,各種形式的仇恨犯罪愈演愈烈,無良政客利用疫情煽動種族歧視,更是加劇了局勢的惡化。

根據美國主要城市警察局統計數據,2020年反亞裔仇恨犯罪激增近150%。

日常宣揚「自由」、「多元」、「包容」的美利堅,對亞裔的排擠其實從未改變。

這讓我想起一部紀錄片,講的就是39年前的一起針對華裔的犯罪事件——《誰殺了陳果仁》。

陳果仁原籍中國廣東省,自幼被遺棄在孤兒院,之後跟隨養父母入籍美國,成為華人移民二代。

根據朋友的描述,陳果仁性格開朗自信,很快就適應了美國的生活。

他甚至比同齡的白人更加擅長交際。

大學畢業後,陳果仁進入一家汽車製造公司擔任設計工程師,業餘時間在中餐館兼職。

1982年,27歲的他即將成家,婚期定在了6月28日。

按照美國人的傳統,他和朋友來到一家酒吧舉辦自己的婚前單身派對。

然而,期間陳果仁與一個叫埃本斯的白人發生口角,從推推搡搡演變成打架鬥毆,埃本斯的繼子也加入了打鬥。

這場爭執後來延續到了室外的停車場,埃本斯的繼子從車上取下一個棒球棍,開始追著陳果仁毆打。

在父子倆的圍追堵截下,陳果仁逃無可逃,頭部被球棍擊打數次。警方趕到現場時,他已經腦漿冒出,整個人沒了意識。

經過四天的搶救,陳果仁沒能挺過鬼門關,大喜之日就這麼變成了忌日。

埃本斯和繼子很快被警方逮捕,以二級謀殺罪被起訴。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兩人與檢察官達成了認罪協議,最終罪名降為「誤殺罪」,只被判處三年緩刑、罰款3000美金。

主審法官認為,他們此前無犯罪記錄,是工作穩定的「良好公民」,襲擊的本意是想教訓陳果仁,只是出手太重而已。

陳果仁也非當場斃命,所以兇手的行為符合「誤殺罪」……

最不可思議的是,這場審理並未讓陳果仁的母親到場,也沒有請當時出警的警察出庭作證,只聽取了被告方的一面之詞就直接宣判了。 

過於寬鬆的判決結果,立刻引發了美國亞裔群體的不滿,認為這種判決相當於官方發了一張「3000美元的殺人執照」,暗示每個美國白人,只要你有穩定的工作,即便殺害了華人,花點錢就能免於牢獄之災……

而案件最受關注的焦點,是當時有目擊證人稱,雙方發生口角的導火索是埃本斯對陳果仁說——「就是因為你們這些小混蛋,我們才會失業。」

陳果仁正是無法容忍這種辱罵,才上前與其爭執。

說到這裡,就要簡單聊一下陳果仁被害的案發地——底特律。

這是美國曾經風光無限的「汽車城」,大批美國人前來定居、尋求工作機會,汽車工業是他們為之驕傲、賴以生存的事業。

然而到了70年代,石油危機重創底特律的汽車工業,失業率迅速攀升至17%。

再加上當時黑人居民大量湧入、日本廉價進口汽車佔據市場等因素,越發激化了當地白人對有色人種的排擠情緒。

紀錄片中截取的新聞片段,現在來看「劇情」頗為似曾相識——政客們把矛盾甩鍋給日本人,利用一切機會煽動種族對立。

而輕信這些說辭的白人民眾則群情激憤,在街頭上演打砸日貨的「愛國」戲碼。

在這種畸形的文化氛圍中,所有的亞裔都變成了攻擊對象,種族歧視引發的衝突不斷。

據目擊證人的證詞,當時埃本斯把陳果仁誤認成了日本人,才對其進行言語羞辱。

因此在亞裔群體看來,這起案件本質就是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

一時間,底特律的亞裔人士成立了美國伸張正義聯合會(ACJ),為陳果仁被害案奔走抗議,並代表陳果仁的家屬,以埃本斯侵犯民權為由,向聯邦政府提起訴訟。

他們的計劃,是推翻原來州政府的寬鬆判決,為枉死的陳果仁伸張正義。

時為記者的華裔作家謝漢蘭,也積極為訴訟奔走,希望更多的人看到當下亞裔被白人歧視、漠視的艱難處境。

然而,第二次訴訟並沒有迎來預想中的勝利。

雙方經過幾次上訴、重審,最終埃本斯還是被判無罪了。

從這個結果來看,這起華裔移民二代被害案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殺人兇手從未為自己的罪行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

陳果仁的母親雖打贏了民事賠償的官司,但150萬美元的賠償款,她並沒有從埃本斯那裡拿到多少,因為兇手之後搬離底特律,賣掉了全部家產。

不過回顧整個案件,陳果仁被害案也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它首次喚醒了亞裔族群的民權意識,從根本上推動了美國亞裔的民權運動。

本來各自為戰的華裔、日裔、韓裔、越南裔等亞裔族群,之後形成了團結的群體,與一切反亞裔的偏見行為作鬥爭,時刻爭取自己應有的權利。

然而,儘管案件一晃過去了39年,美國針對少數族裔的歧視與偏見並未減少,反而成為政客最唾手可得的煽動手段。

所謂的自由與包容,正在被非理性的仇視所取代。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國內媒體報導亞裔抗議仇恨犯罪的新聞下,也出現了這樣一種冷漠而充滿戾氣的聲音:

甚至有人看到抗議遊行現場的照片,滿含嘲諷地回復一句:

雖然無法揣測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才會有如此偏激的言論。

但我想說的是,正因為這是美國人在歧視美國人,我們才更應該關注、更應該發聲。

一直以來,以美國為首的幾個國家自封「人權判官」,充當「人權教師爺」。最近幾天,又針對我國少數民族的所謂「人權問題」攻擊我們,全然不顧自己國內的少數族裔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我倒想問問,去年,警察暴力執法,造成黑人弗洛伊德的死亡,引發波及整個美國的示威遊行;今年,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又造成多人死亡、多地集會抗議。

這麼多破事兒,你們的「人」都活不下去了,「權」又怎麼存在呢?


你們在這時候還用人權問題糾纏中國,是因為打自己的臉很爽嗎?

最後,我想用我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昨天記者會上的回應作為結尾。

「歷史和事實表明,這幾個國家想當人權教師爺,但他們根本不配,他們既非聖人,更無實力。」

希望他們明白:今天的中國不是伊拉克,不是利比亞,也不是敘利亞,更不是120年前的中國。

外國列強架起幾門大炮就能打開中國大門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幾個所謂的學者和媒體同官方勾結就能肆無忌憚抹黑攻擊中國,而不受任何懲罰的日子,也一去不復返了。

奉勸他們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利益與民族尊嚴的堅定意志,來而不往非禮也,他們終將為他們的愚蠢和傲慢付出代價。

也許是國內最認真的電影自媒體

長按掃描二維碼關注 

點個在看唄

相關焦點

  • 美國「人權燈塔」的黑暗面:被傷害和歧視的亞裔
    邁入2021年後,亞裔的生存處境依舊充滿各種歧視和威脅。無論是網絡社會,還是現實社會,呼籲反對歧視亞裔的聲音越來越大。毫無疑問,遊行讓#Stop Asian Hate#熱度不斷飆升,甚至呈蔓延之勢在全球範圍內激蕩開來。 新年伊始,針對亞裔歧視的暴力事件接連在美國發生。
  • CNN:研究顯示,近三成亞裔美國人因疫情遭歧視
    CNN:研究顯示,近三成亞裔美國人因疫情遭歧視 2020年07月04日 09:39:00來源:環球網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7月1日報導稱,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最新調查報告顯示,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公眾針對亞裔美國人的種族歧視現象變得越來越普遍。  據報導,調查發現,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大約40%的亞裔和非裔美國人稱,由於自己種族的緣故,周圍人的行為讓他們感到「不舒服」。
  • 國新辦發布《2019年美國侵犯人權報告》批駁美國人權狀況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今日,國新辦發布超兩萬字的《2019年美國侵犯人權報告》,從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有名無實、經濟和社會權利缺乏基本保障、少數族裔飽受欺凌排斥、婦女面臨嚴重歧視與暴力、弱勢群體處境艱難、移民遭受非人道對待、肆意踐踏他國人權七個方面,揭露了美國一邊自欺欺人標榜自己是所謂的「人權楷模」,一邊肆無忌憚在人權問題上玩弄雙重標準
  • 美國黑人男子慢跑遭警察電擊,種族歧視從未離開跑道
    來源央視網(00:38)據央視網報導,近日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聖安東尼奧,一名黑人男子在慢跑時,不僅無辜遭警方盤問,還被用粗暴的方式拘捕。但事後卻證明警方抓錯了人……的確,在美國的賽場或是跑道上,種族主義的悲劇一直存在。
  • PBS視頻《亞裔中國人》,回顧亞裔在美國150的歷史,海外華人必看
    》,回顧亞裔在美國150的歷史,每個在美華人都應該看。美國公共電視臺(PBS)在2020年5月播出大型歷史紀錄片《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s》,據PBS臺介紹,該片以獨特的視角系統講述亞裔美國人對社會各方面的貢獻以及他們所面臨的挑戰。這部五集的紀錄片將聚焦當年的排華法案、日裔集中營等涉及亞裔群體的多個重要歷史事件,並通過具體的家庭和個人的經歷來呈現給觀眾。
  • 26歲女土著遭白人警察槍殺,美國黑人還在示威,警方繼續種族歧視
    美國還在因為非裔美國人弗洛伊德遭到白人警察虐殺而進行抗議,領國加拿大警察又在進行種族執法!將一名26的北美原住民當場槍殺!該女子的家族已經遭到50年的針對,她是該家族的第三名受害者。據悉,有關這名加拿大原住民遭警察槍殺的過程仍舊沒有公布。
  • 美國華裔演員黃西:他們視我為異類,亞裔歧視在美根深蒂固
    案件發生後,引發美國亞裔社群的憤慨,各地掀起了「反亞裔歧視仇恨」的聲援抗議,社交媒體上也瞬間湧現出「停止仇視亞裔」、「反歧視亞裔」這樣的關鍵字。實際上,這一輪抗議並非僅僅是對亞特蘭大槍擊案的抗議,更是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美國亞裔人群在愈演愈烈的歧視下的集體情緒爆發。
  • 《亞裔美國人》系列紀錄片開播 展現亞裔150年「美國夢」奮鬥史
    亞裔生活在美國已有150多年的歷史,但長久以來,他們的聲音總是被人們忽略。幾十年來,亞裔對美國的貢獻在教科書中輕描淡寫,他們的生活經歷也不被主流媒體所重視。5月是美國的「亞裔和太平洋諸島後裔傳統月」,《亞裔美國人》系列紀錄片由PBS(美國公共電視網)和覆蓋華盛頓、維吉尼亞州和馬裡蘭州的WETA廣播臺共同製作,聚焦了亞裔在塑造美國歷史、形成美國形象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 聯合國人權高專和多國代表譴責針對非洲人後裔的種族歧視和警察...
    俄羅斯指出美國存在系統性種族主義和警察暴力問題,國際社會和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公室(人權高專辦)應重點關注美國種族主義問題;伊朗譴責美國警察殘忍殺害喬治·弗洛伊德,指出美國種族主義根植於白人至上和擴張主義,美國單邊主義和霸凌行徑嚴重侵犯受制裁國家人民基本人權;埃及關切德國、英國、荷蘭等國歧視穆斯林、燒毀清真寺、散播仇恨言論、襲擊難民營等侵犯人權行徑;委內瑞拉指出目前非洲人後裔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面臨各種形式歧視
  • 《2019年美國侵犯人權報告》(全文)
    美國號稱人權立國,以世界人權衛士自居,以自身對人權的狹隘理解為框架,以稱霸全球的核心利益為標尺,每年根據捕風捉影、道聽途說的材料拼湊出年度國別人權報告,對不符合其戰略利益的國家和地區的人權狀況肆意歪曲貶低,卻對自身持續性、系統化、大規模侵犯人權的斑斑劣跡置若罔聞、熟視無睹。
  • 國際銳評丨種族歧視緣何成為美國社會無盡的 「噩夢」?
    當地時間29日下午,數千人走上威斯康星州基諾沙市街頭舉行和平示威,為日前遭警察槍擊受傷的非洲裔男子雅各布·布萊克呼喚公平和正義。而在28日華盛頓舉行的紀念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著名平權演講發表57周年的集會上,面對數萬名憤怒的反種族歧視遊行示威者,馬丁·路德·金的長子坦言,美國非但沒有變成他父親所期待的那樣,相反正處在一場「噩夢」之中。
  • 美媒:美國亞裔組織紐約曼哈頓華埠貼海報 反對種族歧視
    本文轉自【中國僑網】;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由美國亞裔公民關懷組織(簡稱CAACNYC)發起的「不要殘酷」(Don't Be Cruel)活動,5月31日在紐約曼哈頓華埠啟動,超過30名志願者拿著由14歲華裔學生葉雪恩(Kyra Yip)繪製的反歧視漫畫海報,在各個店家門口張貼
  • 亞裔狀告哈佛歧視,歷時五年的官司還是輸了
    亞裔群體的敗訴近來鬧得沸沸揚揚的哈佛歧視亞裔案最終宣判,美國時間10月1日哈佛歧視亞裔案(也稱哈佛平權運動案)最終宣判,聯邦法官艾莉森(Allison D. Burroughs)宣判哈佛大學沒有蓄意歧視美籍亞裔。她認為:學校可以為美籍亞裔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教育,但取消平權法案並非是一個好的方式。
  • 第二波疫情或使亞裔歧視劇增,北美華人不再對種族主義沉默!
    諷刺的對象是一個持續用新冠病毒來攻擊中國人群體、公然煽動排外和仇恨情緒的高官,支持這樣針鋒相對的還擊。確實,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在川普的煽動下,美國全國範圍內針對華裔的種族歧視急劇增加,許多華裔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騷擾與侵犯,甚至在加拿大,這樣的事件也不能避免。
  • 美國自詡為人權衛士,肆意攻擊中國的人權狀況,卻「忘了」自己犯下...
    近來,作為連接中美兩國人民紐帶的美國駐中國大使館,忘記了原應履行的促進中美關係和兩國人民友好的職責,充當起了散布虛假信息、對中國政府進行污衊抹黑的急先鋒。然而,任何對美國發展史和外交政策稍有了解的人心裡十分清楚,美國圍繞涉疆問題對中國的無端攻擊和抹黑實際上是賊喊捉賊。
  • 「人權教師爺」的假面具背後
    光明日報記者 楊逸夫今年以來,非洲裔美國人弗洛伊德遭警察暴力執法後死亡和布萊克遭警察槍擊等事件接連發生。網際網路將少數族裔長期以來在美國因系統性種族歧視和警察暴力而遭受傷害,甚至喪命的冰冷現實展露在世人眼前,不僅引發上百萬美國人走上街頭示威遊行,喊出「我無法呼吸」「黑人的命也是命」等口號,也引起了國際組織、各國政府和世界民眾的廣泛關注。
  • 歧視亞裔搞雙標,愛拿種族說事的黑人該反思了
    創意聯盟深耕美國的娛樂工業,主要致力於公共議題,比如女性歧視和性暴力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創意聯盟還特別執著於推廣《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往簡單了說,第一修正案的核心就是言論自由。那麼問題來了,有人不爽尤妮恩的髮型,到底算不算言論自由?* * *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是再回望一下當年沸沸揚揚的斯特林事件吧。
  • CNN華裔女記者採訪遭歧視,被罵「滾出我們國家」
    【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在新冠疫情持續發酵的當下,包括華裔在內的亞裔群體正面臨雙重壓力,他們一方面要抵禦病毒的侵襲,另一方面還要擔心種族歧視和攻擊。當地時間23日,來自臺灣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華裔女記者陳亦梵(Natasha Chen)在南卡羅萊納州(South Carolina)默特爾海灘(Myrtle Beach)採訪時,遭部分民眾叫嚷「摘下口罩,滾出我們的國家!」陳亦梵所發推特截圖陳亦梵表示,當時正在參與製作CNN的一期節目,旨在反映疫情期間默特爾海灘周末的情景。
  • 美國沒有種族歧視?美國人笑了,亞裔哭了
    亞裔家庭的年均收入為68000美元,比白人家庭還要高出$13,000,幾乎是非裔美國人家庭的兩倍。然而這並沒有改變亞裔受歧視的現狀,2017年至今短短幾個月時間裡,在美國已經發生了多起亞裔受歧視的事件。「歧視和排外是一種『現象』,這些現象往往是細節中感受到的。」
  • 華人遭保安故意槍殺,真相大白後義憤填膺的人們卻選擇沉默?
    「人們不應該忽視仍然存在的偏見,但如果你看看過去50年的進步,在美國,對華裔美國人有了更大的寬容。」然而這個表格,也生動地展現了本世紀之前的殘酷場景。在另一份調查中,也可以看到整個亞裔群體在社會上面臨的處境。就是在2017年,一份名為《美國的歧視:亞裔美國人的經歷和觀點》,囊括了500名亞裔成年人,絕對是一個有代表性概率樣本的結果,誤差可能只有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