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組委會近日公布了76個國家和地區所提交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申報名單,《一九四二》將代表中國內地徵戰奧斯卡,與此同時,《史達林格勒》被選為俄羅斯代表角逐第86屆奧斯卡。《史達林格勒》將於10月31日在內地上映,中國觀眾可以先於奧斯卡評委做一番評判。
《一九四二》與《史達林格勒》兩部電影有某種巧合,兩者不約而同地將鏡頭聚焦在各自民族的一段隱痛歷史中,《一九四二》帶著觀眾回到中華民族70年前的苦難,1942到1943年,抗日戰爭正處在白熱化階段,生靈塗炭,影片表現的河南旱災和蝗災,天災與人禍相交織,直接導致了大饑荒,災民死傷無數。《史達林格勒》反映的也是1942年-1943年發生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而這段歷史對於俄羅斯民族來說,也是一段很難縫補的民族創傷,據史料記載,史達林格勒戰役總共傷亡200萬人左右,蘇聯方面達到了150萬人。
兩者的視角也不約而同地放在了以往很少涉及的層面。《一九四二》相比其他反映那個年代的電影來說,兼顧了兩方面的視野,既有整個民族的思考,也有對個體生命的聚焦。《史達林格勒》相比以往的電影也做出了改變,在以往的蘇聯電影裡,德國軍官一般都被描寫成「戴著厚重眼鏡的傻瓜」,只是最近這幾年情況才有了一些改變。現在,俄觀眾們已不忌諱承認一個事實:德國法西斯的士兵和蘇聯軍民一樣,都是那場罪惡戰爭的犧牲品。《史達林格勒》瞄準戰火中的愛情,表達了「希望因愛而存在」的信念,這種角度也是俄羅斯二戰電影很少呈現的。
《史達林格勒》的導演費奧多爾·邦達爾丘克在俄羅斯號稱第一導演,他說:「我從小就記得德國士兵的諷刺畫般的形象,但影片《史達林格勒》不再出現這種鏡頭,影片中扮演德國軍官的克列齊曼提出建議,希望由德國演員出演德軍官兵,這樣可以達到某種平衡。但是,我想指出的是,我們這樣做絕不是在強調寬恕一切。」
與中國電影濃烈的奧斯卡情結相比,俄羅斯與奧斯卡似乎更有緣分,前蘇聯作品《戰爭與和平》和《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都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94年再次攬得奧斯卡的《太陽灼人》(又名《毒太陽》),以1936年史達林清黨前夕的蘇聯為時代背景,藉由小女孩娜迪雅的眼,看見自己和美的家庭因為母親的舊情人闖入而遭到迫害,是一部政治寓意濃厚而感人的作品。
作為美俄首部合拍、俄羅斯耗資最大的電影,電影《史達林格勒》啟用了巨幕3D格式進行全程拍攝。影片10月10日在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地上映,收得1550萬美元的首周末票房,成為俄本土新霸主。導演費多爾·邦達爾丘克因拍攝《第九突擊隊》、《人煙之島》等片而聞名於世界影壇。同時,他還是1989年版《史達林格勒大血戰》的主演之一。其父謝爾蓋·邦達爾丘克亦曾是俄羅斯國寶級導演,擅長改編文學史詩作品,如《戰爭與和平》、《滑鐵盧》、《靜靜的頓河》等,並憑藉長達6小時的《戰爭與和平》獲1967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金像獎。(記者 肖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