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半年純利增18% 受「合拍劇」帶動 港劇能否重拾影響力?
本文轉自網絡 不代表本號觀點
電視廣播(無線電視,TVB)公布業績,經過過去幾個月的業務調整和內地業務帶動,TVB半年純利逾2億港元,較去年上升18%。近年廣播行業不濟,開發內地市場無可避免,製作「合拍劇」更非萬惡,但TVB不應放棄主導的角色,應積極培訓人才,如編劇和導演,製作高水準劇集,堅持製作具香港特式的劇集。
TVB日前頻頻「瘦身」,裁減人手、重整業務,主要原因是近年生意大減,有幾個季度更以虧蝕作結,但集團在本周三(22日)帶來好消息。TVB的半年純利由去年同期的1.7億升18%至2.01億元,內地新數碼媒體發行及與網上視像平臺聯合製作電視劇(下簡稱「合拍劇」)的收入合共佔集團營業額的18%,分別按年升63%及104%,與內地有關的部分業務增長半成至近2.7億元,純利亦受此帶動。
「合拍劇」非萬惡
簡單而言,大眾所指的「合拍劇」就是中、港影視公司聯合製作的劇集,例如《踩過界》、《使徒行者2》。以《宮心計2深宮計》為例,是由TVB和企鵝影業聯合製作的古裝宮廷電視劇,一般簡稱為「合拍劇」。
《深宮計》屬TVB年度重頭劇,耗資過億元拍攝,落咁重本,拎獎呼聲更大。
合拍劇在內地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包括製作團隊和演員有幾多是內地人、容許幾多非內地的人參與、故事創作等都有一連串的規定。雖然《踩過界》及《使徒行者2》都是中港視公司聯合製作的劇集,但其實只是「引進劇」,惟在香港仍以「合拍劇」稱之。
在商言商,內地市場龐大,拓展內地業務也是最正常不過的事,聯合製作「合拍劇」更非萬惡。在九十年代至千禧年間風靡全港的《還珠格格》和《鐵齒銅牙紀曉嵐》均主要為內地公司製作的古裝劇集,因古裝劇的製作成本較高,若只瞄準觀眾較小的本地市場,恐怕只會得不償失,「合拍劇」未嘗不是一條出路。《還珠格格》第一、二部是與臺灣公司製作,第三部則與香港公司製作,其後將劇集外銷到港、臺兩地播放,三地的收視率高企。與外地的公司合作,有助外銷劇集,方便在不同平臺或電視臺播放,增加廣告收入,足見「合拍劇」的好處。
旦哥是電視臺藝訓班校長,無線不少新進小生花旦,都要叫他一聲「旦sir」吧。
王君馨、陳庭欣、唐詩詠等花旦自拍留念,各人在鏡頭前盡顯嬌俏一面。(梁碧玲攝)
四小花旦難得一聚,在網上成為熱話。(網上圖片)
無線千禧年代四位花旦中的其中三位回巢拍劇,令不少觀眾感到十分期待。(網上圖片)
港劇市場仍在 重生不是沒可能
雖然近年有觀眾十分介意「紅色資本」透過「合拍劇」,「侵蝕」本地影視市場,但只要「合拍劇」質素高,又贏得觀眾歡心,是否內地資投資又有多重要?不過,即使獲得內地資金支持,「合拍劇」取得好成績的機會大大提高,TVB也得交出較高質素的劇集,不能再以「冇資源」為藉口。
今年TVB的「合拍劇」有《踩過界》、《宮心計2深宮計》、《飛虎之潛行極戰》,在中港取得高收視,三套劇目的主要演員為香港演員,加上劇本以香港為主線,當中亦涉及香港的社會議題,如《踩過界》談及跨性別人士和安樂死等具爭議的議題,「港味」濃厚。事件上,受惠於早年港劇輝煌的成績,港劇大受內地觀眾歡迎,在內地的市場仍然很大,只要TVB堅持製作富香港特式的劇集,即是中港合資,也無傷大雅。
當年奧運六星(圖中無咗林峰),最遲上位就系黎諾懿。(視覺中國)
1995年TVB組成「新五虎」,成員包括(左起)何遠恆、古巨基、古天樂、劉愷威和吳家樂,事隔20年,五人在個人事業或演藝路上各有發展。(網上圖片)
吳家樂一直在TVB浮浮沉沉,至今「新五虎」只剩下他一人仍然留在TVB。(東星圖片)
當年的《少年五虎》(左起)鍾漢良、朱健鈞、蘇永康、魏俊傑及鄭敬基,如今發展各異。(網上圖片)
「新五虎」見證住90年代末電視劇集,蘊釀出另一股新勢力。(網上圖片)
何遠恆(右)曾是Tvb力捧的新五虎(古天樂、吳家樂、劉愷威及古巨基)成員,後轉為從商。(網上圖片)
為保留「港味」,TVB不應放棄主導製作劇集的角色,又或主動逢迎,反應藉培訓人才,建立高水平的製作班底,增加話語權與內地公司「討價還價」,例如加強培訓編劇和導演。這樣一來,既能有助外銷港劇,又留得住香港風格。港劇並非不能「重生」,關鍵在於TVB如何把握「合拍劇」的機遇。有傳媒早前報導,有內地製片人認為,如果TVB的劇本水準和演員表現保持下去,製作規格不斷提升,依然會成為成熟的商業片的典範。可見,港劇至今仍有其影響力,觀眾亦不必灰心,可予以期望。
---
商務合作QQ:2063871309
劇迷QQ5群:133989729
最新最快最全:關注訂閱號tvbdrama,回覆你想要的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即可輕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