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奶牛觸發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

2020-07-31 北青網
一頭奶牛觸發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一頭奶牛觸發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

◎章旭

《第一頭牛》作為一部美國西部電影,多少像一個不落窠臼的「異端分子」。傳統西部片的諸多符號,廣袤的荒野、熱血的牛仔、馳騁的駿馬、暴烈的格鬥,在電影中都被隱去,甚至濃墨重彩的傳奇敘事、黑白分明的對立衝突和宏大的場景構圖,在電影中也被疏淡平緩的日常敘事和相對微觀的圖景所取代。故事性的淡化,使《第一頭牛》的初次觀影體驗難免略顯乏味,缺失傳統西部片所帶給觀者的心潮澎湃。再次觀看時,卻又咂摸出了素樸之中的雋永。宏大的史詩敘事,或許確實不是女性導演的強項,但也可能是導演的女性身份,使她能夠更加敏銳而溫柔地捕捉平淡生活中的詩意,測度人性和情感的最深處。

《第一頭牛》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20年代的俄勒岡,那裡有著美國典型的西部風貌。廚師Cookie,來自中國的商人盧金,還有無數的淘金者,他們都來到這片荒蠻之地,尋覓著獲取財富積累的機遇。一個偶然的夜晚,Cookie救下了被人追殺的盧金。為了報恩,盧金邀請Cookie與自己同住,一起為夢想尋求最原始的「第一桶金」。

不久,當地的英國領事重金購買了一頭優質奶牛——當地的第一頭牛。就此,他們發掘了商機——夜晚他們一起偷擠牛奶,再用它和面做成餅乾,第二天拿到集市上販賣。如其所願,餅乾每天供不應求。

那金黃色、奶香四溢、催生著人們「鄉愁」的餅乾,寄寓著兩個最普通的異鄉人關於「美國夢」原始而膨脹的欲望。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獨立宣言》中的這句話賦予了「美國夢」最原初的合法性。這樣一個渺邈的承諾,使人們相信自己不再陷於與生俱來的被規定性,相信自己可以衝破身份所給予的疆界,相信自己只要足夠勤奮,就可以獲得幸福,可以攫住美好生活的可能,在這片土地上實現自己的價值。

但童話或許還有一個隱匿在大敘事背面的暗黑版本。西部片承載著英雄主義的美國西部拓荒史,在現實中卻有著另一幅暴戾荒涼的面孔。而「美國夢」絢爛的外殼之下,依舊是資本家對於勞動者的盤剝與褫奪。對於無數篳路藍縷的dreamer來說,「美國夢」終究只是一個幻象,階層分化所帶來的身份圍困終究沒有消殞。

電影中,英國首領最終發現了Cookie和盧金偷竊牛奶的秘密,在他們逃亡的倉皇步履中,那曾經看似觸手可及的「美國夢」也碎落了一地。我曾一度困惑,英國首領為何一定要追殺他們,讓他們做出賠償之後,與他們合作一起開糕餅店不香麼?為何如此富有的人不肯把自己的美國夢分出一隅給予那些困窘之人?很快我便明白了,正是因為他富有,他才會如此吝嗇。作為一個寡頭式的存在,他只想絕對佔有和無限擴張自己的財富,而Cookie和盧金所侵犯的,恰恰是被他視作最神聖的價值——財富。這種對於財富的無盡渴求,正是馬克斯·韋伯所謂的「資本主義的精神」。他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寫道:「營利變成人生的目的,而不再是為了滿足人的物質生活需求的手段。對於人天生的情感而言,這簡直就是我們將談到的『自然』事態的倒錯,毫無意義,然而如今卻無條件地公然成為資本主義的指導綱領。」

《第一頭牛》在幾個看似波瀾不驚的鏡頭間,就完成了對於「資本主義精神」的反諷。首領作為資本家的代表,其財富本身就孕生於對底層勞動者的剝削之中,但Cookie這樣赤貧的勞動者即使只從他的財富裡卑微地取回一點,竟構成了一種罪愆。這樣的荒謬與弔詭是資本主義倫理的底色。在資本主義的倫理中,獲取更多的財富是具有絕對合法性的最高價值,這樣一種將「手段」與「目的」倒置的指向,不僅催生了人與人之間的異化,亦催生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異化。影片中關於海狸的對話,正暗示了人對於自然的索取無度。同時,影片還漫溢著一種對于田園牧歌的戀慕,萬千無名而生機盎然的植物,踩在腳下悉窣作響的泥土,伏在落葉上的小蜥蜴,清澈湖面上的漁船,印第安村落的晨曦日暮和嫋嫋炊煙,這片人類尚未徵伐之地上的一切似乎都那麼可愛,充盈著陶淵明式的恬然。

這種田園牧歌還流淌在Cookie和盧金之間的溫柔情愫中。Cookie是一個柔軟而靦腆的男子,他會幫助森林裡陷入困境的小生物,會輕聲安撫哭泣的嬰孩,盧金則是一個熱血而仗義的男子,他會為了被傷害的朋友兩肋插刀,會大口喝酒暢談理想。在周遭熙熙攘攘的唯利是圖的人中,他們顯得如此不合時宜,於是他們的相遇因為有了某種「德不孤,必有鄰」的意味,而本身就被注入了美好。他們有人性的瑕疵(偷竊牛奶),但歸根結底,他們對萬事萬物懷有真切的眷顧,對世間真正美好的價值葆有質樸的懷戀。他們在彼此身上發現了自己亦難以割捨的純真與美好,這樣的「琴瑟和鳴」使他們分外珍視彼此之間的情誼。而他們對於彼此的惺惺相惜,甚至超越了他們對於「美國夢」的渴望——於是他們會在各自逃亡之後,相繼回到曾經共同居住過,有著溫馨回憶而如今破敗不堪的小屋。而最後一幕——Cookie精疲力竭,癱倒在地閉上眼睛,盧金並沒有拿上錢幣獨自離去,而是靜靜地躺在他身旁,喃喃道:「我們很快就走,有我呢。」——這個結束如此動人。

夜幕下隱秘的樹林裡,他們相偎著沉沉睡去的臉龐,這樣完全談不上任何戲劇性的長鏡頭會如此戳人,是因為它喚起了觀影者心底最本真的情性——那是一種無關利益,無關欲望,甚至無關愛戀的情感(儘管在今天,這對「cp」很可能讓人直呼「太甜」),但我依然相信,這是人類之間最純然的、古老的、樸素的情感,一種因為懂得而孕生的依戀。

盧金最後可愛得有點「傻」的選擇,表徵了影片在哲學層面上的某種訴求,那就是對於價值理性的崇仰。馬克斯·韋伯認為,「價值理性」是指絕對地不計後果地遵從某些價值信念而行事的行為,而「工具理性」是指以能夠計算和預測後果為條件來實現目的的行為。理性究竟是絕對地尊崇某種價值,還是作為實現某種目的的手段,這是一個選擇。顯然,追求財富最大化和營利屬於工具理性的範疇,而盧金的選擇,則屬於價值理性的範疇。

他靜靜躺下的那一幕,為何如此打動我,不是因為cp好嗑,而是因為在這個工具理性恣意蔓延的世界裡,它仿佛是一次溫柔又銳利的反抗。

回到《第一頭牛》的開頭,Cookie和盧金恰是以這樣的姿態離開世界。希望他們直到最後一刻,依舊做著關於有愛、有善、麵包師不會餓死、海狸尚豐饒的昨日世界的溫柔舊夢……

相關焦點

  • 霍克海默的警告:工具理性和技術理性正在消減人的生存價值基礎
    工具理性只關注效率、功用、計算、手段,而消解了人生存的價值基礎。工具理性、技術理性、奴役理性,造成了對自然和人的雙重奴役。科學技術的大量普及應用,使得人類生存的處境越來越尷尬,需要 重新確立人類生活的價值基礎。——霍克海默霍克海默是法蘭克福學派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開創了對西方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和發達的工業文明進行全方位批判的社會批判理論。
  • 論價值理性及其異化
    (二)價值理性異化比工具理性異化更為根本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工具理性的異化作了很多深刻的批判。在他們看來,相對於價值理性,工具理性過度膨脹使原本為達到目的而運用的手段把手段所指向的目的消解了,於是工具理性的異化就產生了。
  • 《寄生蟲》:工具理性的「策馬揚鞭」
    法蘭克福學派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提出過「合理性」的概念,並將「合理性」分成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兩種。價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為的無條件的價值,強調的是動機的純正和選擇正確的手段去實現自己意欲達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結果如何。
  • 用理性辨認生活中的內在價值
    本文由8月11日翟振明老師在哲思學意的微課直播整理而成。或者只有感情上支持而理性上不支持,或者理性上可以支持但是感情上不能,或者兩者都可以支持,或者兩者都不可以支持。如果有人說從理性上講是應該的,那麼他講的其實是純粹的工具理性:把目標定好了以後,我們看如何做才能達到這個目標,這個目標如果是大家同意的,沒有問題的,這個工具理性是不會有爭議的,最容易達到目標的一定是最好的。
  • 《驅魔人》:信仰、惡魔與工具理性
    上映於1973年的《驅魔人》改編自流傳於美國的民間真實故事,以無比真實的鏡頭呈現了一場人與魔的較量,而在這慘烈的較量背後,則引起了人們對於宗教信仰和現代理性的思考工具理性20世紀,科學昌盛,神學沒落,工具理性使得人類利用科技的力量探索自身以及宇宙的奧秘,上太空飛行器,下至潛艇,都展現了人類對於工具的發明以及使用的天賦。
  • 再不講理的人也喜歡理性的人,那麼如何訓練理性呢
    我們用理性工具對理性工具的訓練方法加以分析,那麼首先我們要回答一個問題,理性是什麼?當然這個問題的具體回答,在《工具》篇具體談到了,這也並不是本文要談的重點,所以不再複述。本文的目的是談訓練方法,訓練規律從來是由淺入深,所以我們先在大的理性分類中聚焦,聚焦到最簡單的部分,也就是可以被作為工具的那一部分,邏輯。
  • 如何對理性保持理性
    而真正冒過險的人,比通過教科書學習模糊的偽理性主義的人更加理解什麼是理性理性表面上不像理性,正如科學不像我們看到的科學一樣。宗教為何要存在?宗教之所以要存在,是為了建立尾部風險管理體系,並將這個風險知識傳給下一代,宗教儀軌和教義幫助部落抵禦風險。儘管大自然存在尾部風險,但是人類還是生存下來了。我們今日的存活,絕非隨機的結果。
  • 理性、非理性與合理性
    這就是說,主觀理性和客觀理性在哲學史上一開始就得到了重視,並且是從二者的統一中思考的。 依據主觀理性和客觀理性的思考,理性的問題域應當是:Ⅰ.證明的理性;Ⅱ.(行為)動機的理性;Ⅲ.因果必然的理性。理性Ⅰ適用於人的認識範圍,人的認識追求真實、確定、無可懷疑的知識,因此,邏輯論證和經驗論證是基本的方式,儘管不能缺少價值評價的手段。
  • 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齊格蒙·鮑曼的「社會學之思」
    從分類學角度看,理性主義有三種形態,分別是形式理性主義、工具理性主義和價值理性主義。鮑曼的《現代性與大屠殺》起步於反思工具理性主義和價值理性主義,但《社會學之思》是對形式理性主義的回應。本文將以《現代性與大屠殺》和《社會學之思》為例,簡談一下鮑曼的思考路徑、社會學方法論以及如何構建好的社會學知識。為了方便討論,我從現代理性主義開始。
  • 《哆啦A夢·大雄的新恐龍》:令和時代下工具理性的再反思
    如果說對軍國主義時期的直面描寫只是常規性的反戰呼籲,在接下來的劇場版中,藤子老師開始審視起戰後和平社會裡仍可能將日本拖回極權深淵的不安因素,即法蘭克福學派著重批判的工具理性和技術理性。
  • 銀保監會:引導消費者樹立理性投資、價值投資觀念
    摘要 【銀保監會:引導消費者樹立理性投資、價值投資觀念】引導消費者樹立理性投資、價值投資觀念。
  • 我的世界:欲成為高玩,理性可不得少!如何要做到「理性」?
    但有一點是確信無疑的:欲想成為高玩,先得學會理性。那麼,理性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又表現在什麼地方呢?怎麼才能做得到呢?其實,在遊戲當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處細節,理性都能體現出來。那麼,作為一名高玩,到底會怎麼個「理性」法呢?
  • 實踐教學的理性
    認識和理解世界的能力可以稱為理論理性,改造世界的能力可以稱為實踐理性。一般認為,理論理性由理論教學擔當,實踐理性則由實踐教學負責,二者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教學體系。但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不是割裂的,而是有著極其複雜的內在關聯,這是由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相互區別又相互規約所決定的。
  • 用理性戰勝恐懼
    客觀全面地去看待,才是理性的。我們這裡重點談一下「恐懼」。恐懼是長達兩三百萬年的採集狩獵時代進化中形成的基因帶給我們的本能情緒反應。恐懼能夠讓我們迅速遠離危險,從而保住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祖先聽到樹林中有動靜,最佳反應是立即逃跑,而不是理性思考。
  • 劉寶傑:法蘭克福學派的技術理性批判演進
    縱觀一百多年來馬克思主義的科技人文反思,呈現出從異化勞動理論、物化理論、技術理性批判到技術實踐勞動的演進之路。不同之處在於,盧卡奇批判的主題從經濟領域拓展至政治意識形態方面,他「把物化同現代社會的理性化過程結合起來,從技術理性對人的主體性發展的負面效應的視角揭示現代社會的物化現象」。如此一來,不管是異化還是物化,追究問題的根源都復歸到現代社會的啟蒙理性精神,復歸到技術理性精神。基於此,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流派——法蘭克福學派開啟了技術理性批判。
  • SCP-843奶牛種子,種子成精了?種下去長出一頭奶牛
    SCP-843奶牛種子的外表SCP-843奶牛種子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SCP-843-1種子部分,種子類似預計利馬豆。(簡單來說一下,利馬豆就是我們說的棉豆)SCP-843-1隻有5枚,其外表覆蓋了和奶牛同款的黑白花紋,因此得名奶牛種子,不過這些種子種下的第五天會讓你知道問題所在了。
  • 理性與感性的辯證
    理性和感性經常被作為一對相互比較的詞,在我看來,無論理性還是感性都是情感的一種表達,理性是理智型的表達,感性是衝動型的表達。感性往往被理解成「感情用事」,感情上來了就不管不顧,什麼門當戶對,什麼醜俊、貧富的,說私奔就私奔——往往來得快也去得快。
  • 理性和感性
    NO.332 一直以來,感性小人兒佔據我內心居多,理性小人兒偶爾會出來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但今年,我其實已經足夠理性,事情基本看得透。不過,要讓理性在生活裡作為主角登場,他還有些脆弱,走得不穩健,理性撲街的事情,還是會發生。
  • 《日照日報》頭版關注嵐山:一頭奶牛創造的「等式」
    且看碑廓鎮——一頭奶牛創造的「等式」》為題,對嵐山區碑廓鎮進行報導,以下為報導原文:這是由一頭奶牛創造的「等式」:1=1.5=2.5「2016年,藉助『一頭奶牛』,我們引進了一家牛奶企業——衛崗乳業集團,從最初的單純養牛向企業供應原奶,到如今著力打造『種養加』於一體的全產業鏈條,做大了『牛產業』
  • 佛教信仰的特點是理性與激情
    「詩」是一種本能的、審美的方式,訴諸於情感;「思」是一種經驗的、判斷的方式,訴諸於理性。而海德格爾說:「人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則尋求著「詩」與「思」的融合,激情與理性的交匯,這也是一切宗教、哲學所尋求的終極。一百年前,一場有關「佛教非宗教非哲學」、「佛教是宗教又是哲學」的爭論,引起了人們對佛教特質的思考,開始尋求佛教區別於其他宗教及哲學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