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龍之介與萬歲館(上)
在今天上海虹口北外灘地區的東長治路(以前稱為熙華德路Seward Road )與閔行路街頭,仍然佇立著一幢英國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三層紅磚建築(頂部帶有「老虎窗」,裡面實際有四層樓)。這幢房子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初建於1904年,早期來滬的日本人在此開建了一家旅館曰「萬歲館」,一直到1933年遷移至閔行路對面新建的角田公寓內,這幢樓房今天幸好也留存著,外牆為褐色耐火磚的五層樓現代樣式公寓(最上一層似乎是後來加蓋的),鋼窗。1921年3月30日,剛剛抵達上海的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就下榻在早期的「萬歲館」裡。
▲位於今東長治路與閔行路口的萬歲館舊址(閔行路一側外立面)
芥川本人在來上海之前,就已享譽日本文壇,出版了5本短篇小說集,引起魯迅等人的關注,魯迅特意翻譯了他的小說《鼻子》和《羅生門》(這篇小說1951年被大導演黑澤明改編拍攝為同名電影,獲得第1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以及第24屆奧斯卡金像獎榮譽獎),刊登在了1921年的北京《晨報》上。1927年,開明書店出版了魯迅等翻譯的《芥川龍之介集》。
那麼,1921年的春天,芥川為何會到上海來呢?他到中國來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原來,芥川自少年時代起,就一直對中國懷抱著一種憧憬 ,他想自己來體驗、體會、體味一下曾經在他的頭腦中疊現過無數次的中國圖景。芥川1892年出生於東京,原本姓新原,其生父在幕府末年是長州藩屬下的一名炮兵 ,明治以後來到東京,經營一家銷售牛奶的小公司「耕牧舍」。可是芥川出生8個月之後,他的生母患了精神病,無法哺育他,就把他過繼給了沒有孩子的大舅父家,因而改姓芥川。舅父舅母視他如己出,而他的一位沒有出嫁的大姨也同他們居住在一起。這三位長者都受過不錯的教育,也比較有教養,家中有不少藏書和藝術品,芥川自幼浸淫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逐漸對中國產生了興趣。他在11歲時,在自家的書箱內翻到了一本改編成日文本的《西遊記》,他後來回憶說:「孩提時代最喜歡讀的書是《西遊記》。這些至今仍然是我喜愛讀的書。這一類富有比喻意義的傑作,我想在西洋恐怕連一本也沒有。名氣很響的班揚的《天路歷程》,畢竟敵不過《西遊記》。還有,《水滸傳》也是一本我喜歡讀的書,至今仍然愛讀。有一個時期,《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將的姓名我也全部背下來了。」
▲芥川龍之介( 1892—1927)
年長以後,芥川專門花過工夫研習漢文(文言文),具備了良好的漢文習讀能力。說起研習漢文,1898年,他在進人江東小學念書不久,課餘就跟隨一位名曰大野勘一的老師學習漢文和英文,此後,就能依據日本的訓讀法來直接閱讀漢詩漢文了。他自己曾說,中學時讀了不少漢詩。他比較喜歡的詩人中,有晚唐詩人許渾和唐末宋初的詩人李九齡,尤其愛讀許渾的《丁卯集》。在芥川舊有的藏物中,漢籍共有188 種1177冊,其中有《元詩選》《太平廣記》《唐代叢書》《佩文韻府》《聊齋志異》等,可見他在漢詩漢文方面的修養。
此外,芥川對於中國的書法和繪畫也頗為喜愛。中國畫家中,他尤其喜愛元四家之一的倪瓚和明末清初的惲南田,在他1919年的日錄中記述說:「今日購雲南天畫集、雲林六墨。」他還專門撰寫過《中國的面》,對諸種自己寓目的畫作逐一進行了評論,顯出他在這一領域的造詣。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往事》北外灘專欄
文/徐靜波
講述人:陸強
視 覺: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