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瑪·拉格洛夫(1858-1940),瑞典近代著名女作家,生於瑞典西部伐姆蘭省瑪巴卡村的一個貴族地主家庭。她的童年是在父親的莊園裡度過的,從小就接觸到安徒生的童話,北歐古代神話、英雄傳說和伐姆蘭地區豐富多彩的民間故事,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二十歲以後,她到斯德哥爾摩讀書,畢業後在倫茨克羅納任教師。
三十二歲那年,拉格洛夫發表第一部小說《古斯泰·貝林的傳說》(1891),一舉成名。小說已被革職的牧師古斯泰貝林為中心,記述了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寄居在鄉間地主莊園上的一群食客的故事。食客本身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十九世紀中葉,資本主義興起後,這一階層已不復存在了,但食客們的冒險故事仍在廣泛流傳著,而且和民間傳說巧妙地交織在一起。
拉格洛夫熟悉這些傳說,她站在貴旅地主階級的立場上,以飽蘸感情的筆觸,描繪了往日貴族和食客們的豪華生活、酒宴、狩獵、舞會……通過古斯泰·貝林寄居的莊園的衰敗,為沒落的貴族地主階級唱了一曲輓歌;並且表達了對於父親失去莊園的惋惜和對於往昔田園生活的懷念。她曾經說,她寫這部書是「為了追念一個已經逝去的一也許永遠不會回來的偉大的時代……既然無法阻擋毀滅的車輪,她只希望往事在記憶中保存,希望通過文學的媒介,使荒涼了的家園重新變成充滿生氣和英雄事跡的繁華世界。」拉格洛夫在書中也描寫了普通農民,對他們在天災威脅下的貧困生活寄予同情,但是把改變他們處境的希望寄托在個別有才智的食客身上,這暴露了作者的唯心史觀。
書中穿插的許多民間傳說,樸素地表達了人民對善與惡的態度,歌頌了扶助弱者的善行和忠貞的愛情。小說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文筆流暢。伐姆蘭的山川河谷,草木陽光都被作者賦予了人的感情,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派斯堪地那維亞的綺麗風光。
一八九五年後,拉格洛夫到義大利和巴勒斯坦旅行,寫了一些以古代北歐傳說和義大利現代社會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在《假基督的奇蹟》(1899)裡,她企圖把社會主義和基督教揉合在一起。一九○一——一九○二年完成的《耶路撒冷》,反映了瑞典達拉尼爾省的宗教運動。
一九〇六年發表的《尼爾斯歷險記》使拉格洛夫在北歐獲得與《安徒生童話》的作者齊名的聲譽。這童話寫一淘氣的小男孩變成一個拇指大的小精靈,騎在鵝背上遊遍瑞典的故事。作者把尼爾斯的歷險與對她家鄉的地理、歷史和文化的描述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堪稱為一本知識豐富的教科書,深得兒童們喜愛,至今仍是世界兒童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二十世紀初,拉格洛夫的聲望迅速提高。一九〇九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一九一四年被選為瑞典科學院的第一名女院士。她的三部曲《呂溫斯葛爾德的戒指》(1925-1928)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家族史,又一次生動地再現了伐姆蘭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傳說,但結構比較鬆散。
拉格洛夫晚年回到祖居的瑪巴卡田莊。她一生始終相信人的天性是善良的。道德和善行戰勝邪惡,純真的愛情戰勝自私和冷酷,贖罪與和解,這些就是貫穿她的作品的基調。拉格洛夫的散文格調優美,富有詩意,講究修辭。她還寫了一些詩歌,表達對時代的動蕩和騷亂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