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登月第一人》這個直截了當的片名,許多人應該能想得到電影的主角是人類歷史上首位登上月球的太空人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
然而,超出人們預想的是,《登月第一人》並沒有老調重彈地花大量篇幅去描摹所謂的英雄壯舉,而是著墨於阿姆斯特朗在從試飛員到正式登月長達近十年的人生。
作為奧斯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主之一,達米恩查澤雷再一次展現了自己高超的敘事能力和表現天賦,他用大膽的嘗試,為太空題材電影作下了新的個人註解。
雖然《登月第一人》最終沒能如願以償的成為各大電影節的寵兒,但是冷靜而客觀的視角,動人而細膩的轉折依舊使得這部電影成為2018年眾多值得銘記的佳片之一。
一個面對絕症同樣手足無措的父親
這只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相比許多傳記文章中那個說出驚世名言,振聾發聵的英雄,電影在一開始就展現了阿姆斯特朗鮮為人知的一面。
作為試飛員駕駛著美國最先進的X—15戰機,估計每一位觀眾看到這裡都會覺著電影即將描摹阿姆斯特朗一帆風順,開掛一般的人生。
然而,飛機在極速下的失控,險些撞到山峰的降落,加快的呼吸都向觀眾們表明了事實並非如此。
駕駛X—15戰機時的阿姆斯特朗顯然狀態不佳,險些突發意外,甚至於被迫停飛。
下一幕是阿姆斯特朗抱著小女兒,唱著童謠的溫馨畫面,或許到這裡觀眾們都還一頭霧水,電影究竟想表達什麼呢?
當黑夜降臨,在一片黑暗中的阿姆斯特朗獨自坐在微弱燈光照耀的桌前,不斷打著電話,詢問和求助小女兒的腫瘤病情是否能夠得到有效的醫治,一個無助的父親形象逐漸展露在觀眾們眼前。
最終當逝去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作為父親的他卻不能完全表露自己的悲痛,還要繼續在眾人面前扮演那個在工作中彬彬有禮的形象。
即便獨處一室準備痛哭流涕,依舊還得先把筆記本好好整理,放到一旁。
逝去是一個瞬間,但悲傷卻深深烙入了阿姆斯特朗的心坎,成為了永恆,所以他渴望未知而神秘的星際,能夠讓他無處歸依的靈魂有所歸屬。
重整旗鼓的新開始
「當你只是和其他人一樣站在地球上抬頭仰望,除了覺著宇宙很大,你絕然不會多想。但是當你身處一個與眾不同的角度,你的看法會發生天差地別的轉變。我不知道探索宇宙會發現什麼,但我覺得那絕對不是只為了探索而探索。我覺得那更是讓我們看到很久以前就該看到,但時至今日才能看到的東西。」
憑藉這番冷靜而又出色的發言,處於一片黑暗之中的阿姆斯特朗開始了人生的新徵程,正如身處太空競賽劣勢的美國,在蘇聯的步步緊逼下,開啟了太空探索的新階段。
從試飛員變為航天員,新的環境,新的生活,讓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妻子原本昏暗的人生歷程煥然一新。
深夜,原本因為女兒離世而沉默寡言的夫妻相談甚歡,重溫起了往昔的快樂。
當輕柔婉轉的音樂響起,兩人在黑暗中翩翩起舞,畫面湛藍的背景猶如神秘而又充滿誘惑的太空,左邊那一盞暖黃的燈則似乎象徵著重新閃亮起的生活與希望之光。
死亡和逝去
今天的人們提起登月,第一個所想到的無疑是阿姆斯特朗,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最終的登月成功,是由無數太空人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
電影中的第二場葬禮是為與阿姆斯特朗並肩訓練相處數年的太空人艾略特舉辦的,意外的飛機失事,讓原本計劃登上太空的他永遠長眠。
在悲痛和震驚中,竭力想要逃避眾人的阿姆斯特朗在回望之中看到了逝去女兒若隱若現的身影,無法承受死亡結局的他似乎看到了自己未來的結局。
如果說女兒的離去讓他感受到死亡的重負,那麼戰友的離逝則讓他明白了自己與死亡的咫尺之距。
隨後則是阿波羅一號在進行壓力艙測試時,突發的起火事故,三名機組成員無一倖免,被活活燒死。
特寫鏡頭下的阿姆斯特朗原本因為不善於白宮的社交活動在接到同事電話時充滿了如釋重負的神情,然而當聽到三名戰友不幸遭遇失火事故時,他神色凝重,充滿了莫名的恐懼和憤怒,這股力量甚至使得他在下意識間捏碎了高腳杯。
在不斷的死亡面前,阿姆斯特朗的內心充滿了無法言說的痛苦。
而輿論媒體的抨擊和普通民眾的反對之聲則將這種無人理解的困境和迷茫推向了新的高潮……
電影作為一部並非主旋律的反思電影,十分難得地將1968年意外事故之後的民眾反對之聲進行了呈現。
在接連經歷了冷戰、越戰和民權運動之後的美國普通民眾看來,花費納稅人的巨資去進行一場月球冒險簡直就是不可理喻的。
永遠的守望者
在地球上時,每當開心或者悲痛之時,阿姆斯特朗常常會獨自一人舉起望遠鏡執著地守望著遙不可及的月球。
歷經近十年的艱險,阿姆斯特朗最終如願以償登上了自己日思夜想的荒蕪之地。
站在巨大的環形坑前,當他把女兒的手鍊拋下,他最終實現了與內心的和解。
對女兒深沉的愛意在無形之中化作了巨大的力量支撐著他一路前行,最終來到了旅途的終點。
而當阿姆斯特朗獨自一人身處月球,驀然回首,作為家園故土的地球已然被他拋在了數萬英裡之後。
這時的他才明白旅途的終點並不是空無一人的月球,而是再度勇敢面對自己的家庭。
看完電影,觀眾們最終明白了阿姆斯特朗之所以長期以來充滿了對月球的執念,只是因為他無法再度用真實的自我去面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阿姆斯特朗的妻子是影片家庭線的主角,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之中,家庭線始終貫穿其中。
面對女兒凱倫的去世,妻子和丈夫同樣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是守護家庭的責任和丈夫的愛意卻使得她在眾人面前始終保持著堅毅的形象。
她對丈夫毫無保留的愛和對平靜美好家庭生活的嚮往,使她即便面臨失去女兒悲痛也毅然支持阿姆斯特朗應試太空人。
當阿姆斯特朗在事業上越走越遠,不顧家庭的時候,也是妻子始終為他撐起一個家。
從頭至尾,我們可以看出,妻子並不在乎阿姆斯特朗能夠取得何等閃耀的成就,僅僅只是想要他真正擔起作為一名丈夫和父親的責任。
然而,事件的發展卻與她的期望背道而馳,阿姆斯特朗作為新生活起點的航天員生涯並沒能給妻子帶來想要的安定和幸福,反而是前所未有的生活與工作壓力。
但即便如此,生性溫柔體貼的妻子依舊沒有完全放棄自己心中對於家庭和婚姻的期望,而這也成為了她始終堅持承擔家庭重任的重要緣由。
前所未有的角度反觀太空競賽
除了從家庭和妻子角度對阿姆斯特朗和NASA的國家太空夢提出大量質疑之外,《登月第一人》還從人性、政治、公眾輿論各個方面表達出與以往太空類型電影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面是不斷展望太空時,遙不可及的夢幻,一面是試驗和發射過程中不斷逝去的生命,隨著阿姆斯特朗的憂鬱和迷茫,觀眾也開始不斷反思,人類究竟為何開展太空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幾個情節頗具諷刺意味。
首先是當阿姆斯特朗在白宮的宴會上對太空探索計劃侃侃而談,站在一旁的議會議員絲毫不感興趣,只是說:「我更在乎的是納稅人的錢財。」
然後是1968年NASA開展阿波羅八號登月艙實驗時,事實上並未受到民眾的普遍支持。
阿波羅計劃同樣在接連的失敗中受到了廣泛的質疑和抨擊,特別此時正值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開展之際,輿論媒體和普通民眾不禁要問為什麼政府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到無謂的太空競賽之中,而不是改善民生。
最後不得不說的,就是影片還展露了登月任務過程中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
NASA對於整個登月任務的執行是抱有懷疑和恐懼的。
NASA甚至在阿姆斯特朗等人出徵之前就已經找人寫好了如果登月失敗,對阿姆斯特朗等人的悼詞:
「他們早已知道返航無望,兩位勇者將被他們的親友所哀悼,更會被敢於將自己的兒子送往未知境地的地球母親所哀悼。在今後的夜晚,每個人仰望明月的時候,都會想到那裡的一個角落,已經成為永遠的人類世界……」
伴隨著悼詞的響起,電影畫面出現了阿姆斯特朗離家時,妻子的特寫,她的臉上帶著無可奈何的不舍與難過。
深沉的背景音樂猶如葬禮上的進行曲,循環往復……
可以說,《登月第一人》這部電影至始至終都不是一部符合美國傳統主流價值觀念的主旋律作品,低沉綿延的主題音樂和昏暗冰冷的鏡頭色調貫穿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