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第一人》:成功的登月行動,失敗的登月電影

2021-02-08 澎湃有戲

撰文:哈搭巴

講好一個失敗的故事,比講好一個成功的故事要困難得多。一個成功的失敗故事,要比一個單純的成功故事要更討人歡喜。

歷史上,「阿波羅11號」是成功的,人類首次實現登月,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說出了名言——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登月第一人》海報,電影宣傳語「one giant leap into the unknown」(邁向未知的一大步)改編自阿姆斯特朗登月名言的後半句


「阿波羅13號」則是失敗的,它沒有完成既定的登月任務。但這次失敗的太空行動,卻又創下了人類航天史迄今為止最偉大的奇蹟,3位太空人成功搭乘飛船返航。

因此,從戲劇創作的角度來看,改編「阿波羅13號」的故事要比「阿波羅11號」相對容易許多,因為它本身就蘊含了足夠的戲劇張力——驚悚、懸疑,反轉再反轉,1995年電影《阿波羅13號》上映後獲得極高評價,也收穫3.55億美元全球票房,並在次年獲得奧斯卡9項提名,最終摘得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兩個「小金人」。

《阿波羅13號》劇照


而從美蘇太空競賽講起,一直講到「阿波羅11號」登月行動的電影《登月第一人》反而有些不討巧,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阿姆斯特朗去了月球又回來了,它沒有懸念感。自8月在威尼斯電影節全球首映後,圍繞電影究竟愛不愛國,為何不把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插下美國國旗的那一幕完整呈現出來的問題上,上至美國總統川普,下至美國的各路民間意見領袖,早已爭得不可開交。這部北美影評人盛讚的電影,在票房上遭遇滑鐵盧(截至11月20日,全球票房才9670萬美元)。

《登月第一人》劇照


雖說剛剛過世的好萊塢著名編劇威廉·高德曼曾在《銀幕產業大冒險》一書裡開篇的第一句話就寫道,「誰都說不出個所以然」(Nobody knows anything),但架不住每個人都有當事後諸葛亮的衝動,對於2018年新片《登陸第一人》票房慘敗的原因,各種分析層出不窮。有人覺得該片太左,不夠愛國,但也有人批評它太右,純粹是在宣揚美國的實力;有人覺得《登月第一人》太政治化,導演達米恩·查澤雷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但也有人覺得它還缺少對當下的觀照,沒能反映出今日美國的政治風氣。總之,《愛樂之城》導演的這部新作似乎有些「左右」都不討好。

《登月第一人》導演查澤雷(中)


年近七十的好萊塢資深娛記麥可·謝普利撰文表示,《登月第一人》的商業失敗,很可能就是敗在了瑞恩·高斯林等影片主創的一些公開發言上。在謝普利看來,如今的美國社會分裂加劇,黨派之爭已滲透方方面面,再加上社交媒體的放大效應,電影人一言一行都要格外小心才行。

《登月第一人》劇照,瑞恩·高斯林(右)飾演阿姆斯特朗


對於《登月第一人》的叫好不叫座問題,個人以為謝普利說對了一半,的確,這可能跟「高司令」脫不了干係,但問題不在於他戲外的言論,問題仍然出在戲內。他將這部電影生生演成了——尼爾·阿姆斯特朗面對聚散離合的泰(mian)然(wu)自(biao)若(qing)。

簡言之,《登月第一人》把格局做小了。我能夠理解導演查澤雷的用意,希望把「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還原到一個普通人的情境裡,可呈現出來的結果卻是從頭到尾兩個多小時的平淡無奇。

尤其是阿姆斯特朗將逝去多年的幼女凱倫的小手環,拋向月球坑的那一幕,打個略顯不恰當的比方,這很像是現在許多美國人流行將親人骨灰撒在迪士尼樂園裡一樣,它完全消解了人類登月的歷史意義。

《登月第一人》劇照


由於工作原因,在看這部電影前,筆者實際上已經對這部電影延燒至今的口水仗有所了解,從一個非美國人角度來看,本片其實很「愛(美)國」,美國觀眾糾結在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插美國國旗那一幕沒有拍出來,但實際上,片中阿姆斯特朗之子在自家後院莊重地升起國旗,那種儀式感更有象徵意義,本片又很人文主義,當阿姆斯特朗從登月艙拾級而下,鏡頭裡專門給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踏出的人類腳印來了一個大特寫。

至於所謂沒有對現實有所關照,那真是雞蛋裡挑骨頭,影片結尾,重返地球的阿姆斯特朗在電視上看著美國前總統甘迺迪著名演講《我們決定登月》(1962)片段:「我們決定在這十年間登上月球並實現更多夢想,並非它們輕而易舉,而正是因為它們困難重重。」這不正對應著現實中,2017年底美國總統川普籤署「太空政策一號指令」時拿著一個太空人模型玩具說:「想像一下,若我們勇於追夢,那些巨大、美麗的星球正在等待我們。這就是我們國家正在做的事情,我們夢想遠大。」

可問題就在於這部電影企圖心太大,卻又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容器。它想要討好所有人,結果反而惱怒了許多人。「一個英雄的誕生」變成了「一個好爸爸、好丈夫、真漢子,去了一次月球又平安回來」的故事。

上圖為「高司令」與《登月第一人:尼爾·阿姆斯特朗的一生》作者詹姆斯·漢森(右)在片場合影,下圖為該書書影


電影《登月第一人》太專注於阿姆斯特朗的小圈子,原因或許在於它採用的文學母本《登月第一人:尼爾·阿姆斯特朗的一生》(First Man: The Life of Neil A. Armstrong),雖然這本2005年出版的傳記書在圈內口碑不錯,但它本身就不是一本暢銷書,因為它雖然挖掘了許多有關於阿姆斯特朗的秘辛,可問題在於,該書從頭到尾沒有解釋清楚,阿姆斯特朗幼女凱倫之死到底跟他登不登月有什麼關係。而這種無意義的細節又被原封不動地搬到電影裡。

所以《登月第一人》從始至終都有一種尷尬,它很像是1970年代的科教片或者說是阿姆斯特朗登月那個年代的紀錄片。它無法在電影院裡讓觀眾與之共情,更糟糕的是,對登月有興趣的觀眾會邊看邊覺得,探索頻道做的登月紀錄片比這個有意思多了。

聲明:我們是澎湃新聞文化娛樂部的微信公眾號,欄目官方微博為「澎湃有戲」,唯一的APP叫「澎湃新聞」。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有戲」欄目,未經授權,謝絕轉載。轉發朋友圈請隨意。

相關焦點

  • 電影《登月第一人》,你應知道的5件事,美國是否登月至今存疑?
    《登月第一人》描繪阿姆斯特朗的角度,有另一層時代背景的考量與想法,牽扯到一些政治的批判,畢竟1961年至1969年是冷戰太空競賽發展的高峰時刻,想對《登月第一人》電影有更多了解,我提供以下5個重點,供你在觀影前或是觀影后,閱讀參考。1.《登月第一人》是反愛國主義?
  • 流水帳式的主旋律電影——《登月第一人》
    《登月第一人》。 《登月第一人》預告片 影片內容也十分簡單直白,就像片名一樣,講述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類阿姆斯特朗。
  • 登月第一人
    登月第一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唯一授權的傳記。阿姆斯特朗在看完本書書稿後,對作者讚嘆說:「你是真的按照你跟我說的那樣寫出了這本書。」★同名改編電影由《愛樂之城》《爆裂鼓手》導演達米恩·查澤雷執導,史匹柏監製,「高司令」、克萊爾·芙伊主演,威尼斯電影節、多倫多電影節口碑爆棚!
  • 《登月第一人》
    而在此之後的一個半月左右,第91屆奧斯卡就要拉開大幕。 金球獎一直被視為奧斯卡的風向標,但今天要說的,其實是一部在金球獎表現一般的電影。 但儘管如此,也不排除它爆冷奪奧的可能。 它就是達米恩·查澤雷的《登月第一人》。
  • 《登月第一人》電影有感
    也許看完這個電影,你或多或少會有自己的感悟。對孤獨,人生的意義也有自己新的體悟。正如電影中所說:「登上月球後,他們的人生會達到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他們看到了別人無法看到的景象。」 看到下面的圖像,你有什麼感受?圖中黑色的太空中發亮的小球是我們的地球,看上去是不是很孤單,卻有著不忍移視的魔力,讓你不知說些什麼?言語此刻失去了意義,也無法描繪出此情此景。
  • 《登月第一人》是怎麼拍出來的?
    作者/Bill Desowitz(IndieWire)譯者/戴丁丁 譯者按:對影迷來說,《登月第一人《登月第一人》面世之後,人們津津樂道,大談它特殊的切入角度,和獨特的影像質感,尤其是它不可忽視的主觀視點。我想大家都很好奇,這一系列奇妙的觀感,是如何通過技術手段達成的呢?
  • 頑·電影丨 向偉大的宇宙探索者們致敬! ——《登月合集:登月第一人/阿波羅13號》
    First Man《登月第一人》 (2018
  • 《第一人》又有大咖加盟 演繹人類首次登月的故事
    《第一人》又有大咖加盟 演繹人類首次登月的故事 時間:2017.06.2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顧影 分享到:
  • 《登月第一人》:不止還原歷史,還有家庭、生死與感動
    光看《登月第一人》這個直截了當的片名,許多人應該能想得到電影的主角是人類歷史上首位登上月球的太空人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然而,超出人們預想的是,《登月第一人》並沒有老調重彈地花大量篇幅去描摹所謂的英雄壯舉,而是著墨於阿姆斯特朗在從試飛員到正式登月長達近十年的人生。
  • 成功登月的嫦娥五號,為什麼成了美國登月陰謀論的證據
    後來,「羅斯維爾事件」成為諸多UFO題材作品的素材,而在最著名的相關改編作品《獨立日》電影出現後,更是直接引出了另一個持續至今的陰謀論——51區。今天,我們已經對51區的概念不再陌生,它在眾多電影都有出現,這個在現實中被認為是美國進行空軍飛行器秘密研究的基地,在科幻作品中成為了美國研究外星文明,甚至和外星文明籤訂秘密協議的基地。
  • 尼爾·阿姆斯特朗:永恆的紀念——你知與不知的登月第一人
    1969年,阿波羅11號在月球成功著陸。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邁出了自己的「一小步」與人類的「一大步」。登月第一人就此成為傳奇。讓我們一起祝戈斯基先生好運。這個能夠在月球上行走的孩子是什麼來頭?登月第一人註定會名垂千史,而另一位與登月第一人一起登上月球的同樣優秀的太空人則很少為普羅大眾所熟知,甚至很可能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逐漸銷聲匿跡——想一想,巴茲·奧爾德林與尼爾·阿姆斯特朗這兩個名字,哪個聽起來更如雷貫耳,哪個聽起來只是一個普通的英文名字?
  • 豆瓣日曆 2020年7月20 日《登月第一人》
    今日主題影片:《登月第一人》。 《登月第一人》(英語:First Man,中國香港譯《登月第一人》,新加坡、中國臺灣譯《登月先鋒》)是一部於2018年上映的美國傳記歷史片,由達米恩·查澤雷執導,妮可·佩爾曼和喬許·辛格編劇。
  • 為何質疑阿波羅登月?
    長久以來,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行動,總是被歌頌為人類科學技術進步的偉大裡程碑,但與此同時,圍繞在阿波羅計劃周圍的,還有從未停歇的質疑。許多人都認為,NASA的阿波羅登月工程並沒有成功,人類至今還沒有登上月球,而所謂的登月工程,其實就是用攝像機和照相機,記錄下了一系列精心偽造的登月證據,說白了這就是一場美國政府自導自演的科幻電影。
  • 美國登月造假?這也太玄幻了吧!看新一輪的登月競賽就好了
    1950年代,美蘇就開展了激烈的太空競賽,蘇聯連續獲得多項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把第一位航天員送入太空……    太空第一人加加林和他乘坐的「東方 1 號」    對於國力更為強大的美國,這是難以接受的事實,更是一個嚴重的政治問題——要是這樣的局面得不到改善,估計好多小國都要向蘇聯靠攏了。
  • 《登月第一人》:「大」背景下的「小」人物
    在前年的第 89 屆奧斯卡上,因《愛樂之城》收穫頗豐的導演達米恩·查澤雷,其最新作品《登月第一人》似乎不太能贏得本屆頒獎季的青睞,甚至無緣於本屆奧斯卡的幾大主要獎項,只提名了視效、混音等邊緣小獎。但是,在眾多實力名導作品缺席、令人交口稱讚的影片寥寥以致於被稱作電影「小年」的 2018 年,《登月第一人》以紮實沉穩的敘事以及難得的對人物的情感關懷,還有那對人類探索太空的振奮人心的展現,向觀眾證明了它是一部值得被記住的電影。
  • 《登月第一人》讓人類登月真假再掀質疑,月球至今仍保持高度神秘
    《登月第一人》導演是達米恩.查澤雷,一位浪漫和現實並存矛盾的共同體導演,他的電影《暴裂鼓手》,《愛樂之城》,都充滿了這樣的影調。,該電影是1968年上映,阿波羅11號登月是在1969年。影片分兩條線去塑造阿姆,一條是家庭,一條是登月,兩條線互相編織交錯,讓人感受到阿姆真實中普通的閃光。《登月第一人》並沒有一味展示登月計劃的各種特效大場面,而是把重心回歸到阿姆的狀態上,從阿姆的內心的寂寞,映襯到登月第一人的孤獨,這樣的蒙太奇對接非常的高級。
  • 《登月第一人》被槍斃,2018我們錯過了哪些好萊塢分帳大片?
    碰巧的是,環球影業的傳記題材電影《登月第一人》也即將在10月12日北美上映。然而在送審過程中,卻傳出了因特殊原因被電影局斃掉的消息。 《登月第一人》的電影故事發生在1960年代,講述阿波羅11號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實現人類登月的經歷。作為此次威尼斯電影節的開幕影片,《登月第一人》可謂十分亮眼。
  • 阿波羅13號登月任務,為什麼被稱為「最成功的失敗」?
    阿波羅13號登月任務,為什麼人們稱它是最成功的失敗?阿波羅13號任務是一次登月任務,三名太空人吉姆·洛弗爾、弗萊德·海斯、傑克·施韋格特參與了這次阿波羅13號登月任務。這次任務花費數億美元(當時物價),從任務目的來看,這次任務是失敗了,但是從意義來看,這次任務是非凡的成功。1970年4月11日,休斯頓時間下午13時13分,巨大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搭載阿波羅13號飛船順利升空,並將其送入預定軌道。阿波羅13號飛船踏上了飛往月球的徵程。一路上平安無事,他們還與地面進行了一次電視轉播,結束時三名太空人還向地面的觀眾們互道了晚安。
  • 《愛樂之城》《爆裂鼓手》《登月第一人》都咋剪的?
    到了《登月第一人》,這個單子就越來越長。戴米恩希望《登月第一人》的風格完全不同於《愛樂之城》《爆裂鼓手》,而是像紀錄片、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乃至好萊塢六七十年代的風格。這部片的攝影風格非常晃。
  • 「恐怖15分鐘」致印以登月任務最終以失敗告終
    印度的第一次登月嘗試最終以失敗告終。4月,以色列的「創世紀」號登月器也遭此厄運。下降和著陸是登月任務的兩大難點,尤其是後者。印度航天計劃負責人將其稱之為「恐怖的15分鐘」。在這短短的15分鐘,登月器必須成功執行一系列複雜指令,幾乎沒有犯錯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