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期

2020-12-24 中國網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階段,也是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期。把握這一關鍵期,推動我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對於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具有重大意義。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了堅實基礎
  過去5年,面對紛繁複雜的國內外形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一是經濟實力大幅躍升。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9.1萬億元,折合14.4萬億美元,預計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將突破100萬億元。2016—2019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接近30%,持續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同時,2019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總收入均首次突破1萬美元,穩居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使全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的總人口數增加了14億,這在人類發展史上都有積極意義。
  二是經濟結構持續優化。2016—2019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61.9%,穩定經濟運行的壓艙石作用明顯。重點領域投資持續較快增長,數字經濟、平臺經濟蓬勃興起,新型城鎮化穩步推進,到2019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6%。
  三是創新引領作用凸顯。基礎和前沿領域取得一大批標誌性成果,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茁壯成長,發展新動能正在深刻改變著生產生活方式、塑造中國發展新優勢。2019年,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
  四是脫貧攻堅取得重大勝利。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已全部摘帽,「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實現,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提前10年實現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奇蹟。
  五是人民生活顯著改善。2016—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5%,快於同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速,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2019年全國居民恩格爾係數降至28.2%,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十三五」時期的偉大成就,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奠定了堅實基礎,更加堅定了我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信心。
  發達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為我國提供了啟示借鑑
  「中等收入陷阱」問題與國家政局、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等因素密切相關,其實質在於一國在跨入中等收入階段之後面臨經濟轉型與社會轉型的「雙重困境」。歷史上看,那些沒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無一不是遭遇經濟轉型與社會轉型的失敗,基本上可以概括為經濟失速、結構失衡、資金失血、應對失當。反觀以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雖然進入高收入階段的路徑與策略不盡相同,但無一例外都成功實現了經濟轉型和社會轉型。據亞洲開發銀行研究,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從中高收入階段邁向高收入階段分別經歷了21年、20年、13年、9年。按照世界銀行2020年公布的最新標準,人均國民總收入在12535美元以上的國家被定義為高收入國家,目前我國離這一標準還有2000多美元的差距。因此,「十四五」時期是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期。從發達國家率先成長為高收入國家的經驗看,主要有以下幾點。
  注重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技術創新。經濟增長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要素積累的增加,一個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從低收入階段邁入高收入階段,首先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轉變為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比如,美國在工業化後期,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單純的資本積累。美國經濟學家索洛研究提出,20世紀上半葉美國人均產出增長的87.5%源於技術進步。
  注重發展教育,創造更多「人才紅利」。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首先表現為人的專業化,勞動力專業化素質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比如,美國教育投資隨著工業化發展成倍增長;德國建立了世界上最好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日本積極推動基礎教育和中等教育普及化,有效增加了人力資本積累。
  注重完善市場機制,為企業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完善法律制度體系、維護市場秩序,保證中小企業在同等市場條件下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及合作,是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比如,英國政府不斷轉變職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彌補市場失靈和提供公共產品上,充分激活市場機制的活力;德國被稱為「法治經濟國家」,有著完善的經濟法律法規體系,這為穩定市場秩序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注重調整產業結構,為城市化提供持久動力。整體上看,沒有工業化就沒有城市化,但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對城市化的帶動作用會逐漸減弱,而服務業的興起,將會持續吸納就業、促進城市化發展,進而推動形成以中產階層為主體的社會群體。以美國為例,其工業化率從上世紀50年代以後開始下降,但城市化率仍持續上升,其中現代服務業逐漸成為城市化的主要動力。
  注重促進社會公平,緩和心態危機、維護社會穩定。從中等收入邁向高收入階段過程中,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價值理念、心態文化、利益格局、治理方式等都將發生重大轉變,如果應對失當,就會產生道德滑坡、信任喪失、社會整體失序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導致社會矛盾激化甚至社會斷裂。美國進入20世紀後,一度出現社會矛盾不斷積累、階層對立持續惡化的局面,對此,美國政府加大收入再分配力度,縮小貧富差距,重塑主流價值觀念,實現了社會的穩定發展。上世紀中葉,英國、德國、日本都通過全面的制度調整和社會建設,建立福利制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社會穩定提供了「減震器」和「安全網」。
  把握「十四五」關鍵期,推動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交織,特別是創新能力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城鄉之間、不同群體之間收入差距依然較大,公共服務等領域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明顯不足等。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發展具有諸多有利條件,有獨特政治和制度優勢、雄厚的經濟基礎、巨大的市場潛力,發展具有強勁韌性,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為我國「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的創新發展描繪了藍圖,作出了戰略部署,也為推動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指明了方向和路徑。把握「十四五」關鍵期,推動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是關鍵。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絕大多數都沒有處理好兩者的關係。我們要汲取這些國家的教訓,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把政府和市場兩方面優勢發揮好、結合好。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另一方面,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釐清政府行為邊界,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好用足政府組織協調優勢,推動市場建設、彌補市場失靈。
  強化科技創新,加大技術供給、提高產業競爭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關鍵是保持經濟長期穩定增長。要通過技術進步提升經濟潛在增速和持續增長能力,加強5G、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的運用,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平臺和機會。
  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充分激發人才活力。人力資本積累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整體教育資源不足、教育機會不均等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挖掘「人才紅利」尚有很大潛力。下一步,要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充分運用新技術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公平,加快人力資本積累。
  完善社會治理,強化預期管理、促進和諧穩定。社會治理現代化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條件。要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推動縮小城鄉、區域、不同群體間收入差距,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同時,加強社會預期引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培養公眾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營造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加強法治建設,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用良法奠基善治,以善治實現發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要促進良法與善治相結合,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大力弘揚現代化進程中的法治精神,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充分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強化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法治保障。
  擴大對外開放,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能在封閉的條件下推進。過去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我國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就要不斷擴大經貿合作朋友圈,依託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促進我國同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繁榮發展。
  (作者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開發銀行原行長)

相關焦點

  •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十字路口」的密鑰:現代服務業
    >;>; 「十字路口」的國際經驗: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十字路口」過程中,歷史上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拉美的衰退路徑和東亞的成功路徑。一、中國經濟:來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十字路口」中國經濟的「十字路口」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早在十年前甚至更早,學術界、業界和政策部門已經開始思考並探討中國經濟是否走到了「十字路口」,是否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巴西與韓國比較研究
    一、巴西和韓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兩極案例 近代以來,巴西和韓國都經歷了由進口替代向出口導向模式的轉變,兩國發展軌跡在短暫交集後出現分化。巴西是發展中國家中最早啟動現代化的國家之一,在經歷20世紀60、70年代期間經濟快速增長的「巴西奇蹟」後,率先進入中等收入階段。韓國的現代化起步晚,直至60年代末期時經濟總量還遠低於巴西。
  • 世界|韓國是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陳少強 向燕晶對於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而言,「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性難題。我國也正處於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攀升的階段,各方面發展的壓力和任務較重,需要借鑑國外成功的發展經驗。韓國是當今世界為數不多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之一,也是我國的亞洲近鄰。
  •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止是提高工資卡顯性收入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導如何縮小收入差距?《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簡稱規劃《建議》)提出,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 [中國黨政幹部論壇]靳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跨越「發展陷阱」
    (一)經濟轉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019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為10410美元,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標準,正在向高收入國家邁進。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順應和利用了經濟全球化規律和機遇,以要素低成本、出口導向型戰略實現了經濟高速發展,用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工業化進程。
  • 國際上發展中國家邁過中等收入陷阱躋身發達國家的,為啥只有韓國
    而在這個過程中,從發展中國家邁過中等收入陷阱並最終躋身發達國家的,居然只有韓國這一個國家,這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要知道,當一個國家憑藉廉價勞動力來製作商品時,在一段時間內確實會有很大的經濟提高,比如我國就是以低廉的勞動價來獲得更多市場訂單,進而一步步把工業體系健全的。
  • 跨越不平等陷阱|發展中國家的阿喀琉斯之踵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上有11個發展中國家實現了從低收入向高收入的跨越,成為發達經濟體,分別是葡萄牙、西班牙、希臘、波蘭、斯洛伐克、愛沙尼亞、以色列、賽普勒斯、韓國、日本和新加坡。這些經濟體的共同特徵是在其高速增長階段收入差距都比較小。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收入差距過大的發展中國家最終基本都陷入了經濟停滯。
  • 墨西哥並不遙遠:經濟停滯後,中等收入陷阱究竟多可怕?
    2006年,世界銀行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基本涵義是指:是低端製造業可以帶來中等收入,但難以再升級為高端製造帶來的高收入;這一階段,既無法在工資成本方面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方面與富裕國家競爭;經濟陷入停滯。
  • 亞洲四小虎的泰國,GDP翻六倍,為何陷入中等收入泥沼?
    深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泰國 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泰國通過六年的時間才恢復增長。比起隔壁的中國,泰國在21世紀的經濟增長速度十分緩慢,人均GDP常年在世界銀行所劃定中等收入線邊緣徘徊,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現在。
  • ...陳道富:用「看見」和「熬過」跨過中等收入和修昔底德兩大陷阱
    「看見」+「熬過」跨越兩大陷阱陳道富認為,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是中國經濟需要解決的兩大問題。「我們現在還是一個中等收入的國家,但是由於我們是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體,所以一不小心就碰到了老大和老二的問題,又提出了一個修昔底德陷阱問題。」
  • 「拉美陷阱」與中國的城市化進程
    「拉美陷阱」這個詞在國內大家聽到的比較少,但另一個與「拉美陷阱」意思基本相同的詞則頻頻出現,那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是世界銀行在2006年《東亞經濟發展報告》中最早提出的,其內涵主要是指:某些國家在人均國民收入達到3000美元以後便陷入經濟增長停滯期,在相當長時間內無法成功躋身高收入國家行列。
  • 跨越不平等陷阱|不平等重塑世界
    收入分配是經濟學家關心的永恆主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主要難題。收入分配專題研究的內容涉及:不平等如何影響世界各國的短期和長期經濟發展;公平和效率能否兼得;要素市場(勞動力、金融、土地)改革如何改善收入分配;城市化過程中的中國收入分配;技術進步、全球化與未來收入分配格局;邁向公平經濟發展的戰略和路徑等。
  • 我國人均GDP將超過1萬美元,中國距離高收入國家行列還有多遠?
    在2007年時,世界銀行也提起過「中等收入陷阱」的理念。也是指經濟體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世界中等水平,如果不能實現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就有可能面臨新的增長動力不足、城市化進程受阻、貧富分化不平均等問題,最終則會導致經濟放慢,長時間不能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其實很多的國家都陷入過中等收入陷阱,就比如巴西,在1968至1973年期間,巴西每年的平均GDP增長率達到10%以上,從而也被稱之為「巴西奇蹟」。
  • 多改革舉措加碼 中等收入群體將擴圍
    「擴中」政策有望密集落地  近段時間,圍繞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政策信號仍在密集釋放。  「十四五」規劃建議勾勒了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施工圖,包括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等。
  • 魏尚進對話李實、甘犁:求解中國收入和財產分配
    文|魏尚進  《復旦金融評論》主編、哥倫比亞大學終身講席教授  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實教授和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終身講席教授、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甘犁教授,與《復旦金融評論》主編、哥倫比亞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魏尚進,共話
  • 把握0-8歲英語啟蒙關鍵期 嘰裡呱啦讓孩子喜歡學英語
    把握0-8歲英語啟蒙關鍵期 嘰裡呱啦讓孩子喜歡學英語 對於英語啟蒙,很多家長知道0-8歲是最適合英語啟蒙的黃金時期,卻苦於不知道如何能夠抓住關鍵期,讓孩子在寓教於樂中就能做好英語啟蒙
  • 幼兒智力開發的關鍵期
    那麼,幼兒智力開發的關鍵期有哪幾個階段呢?@視覺中國  幼兒智力開發的關鍵時期有五個:0―1歲的聲音辨別關鍵期、0―2歲的動作發展關鍵期、1―3歲的口語發展關鍵期、1―3歲的音樂能力發展關鍵期以及2―4歲的計數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 持續釋放增收紅利多改革舉措加碼 中等收入群體將擴圍
    「擴中」政策有望密集落地   近段時間,圍繞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政策信號仍在密集釋放。   「十四五」規劃建議勾勒了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施工圖,包括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