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難忘的書是什麼?#
12月初小鸝老師在視頻號直播中,分享她的那本意中書是:《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 舒比格哲思童話》,並講述了與這套書的深深緣分。很多讀者都表示意猶未盡,也有讀者留言說沒有參加直播很遺憾,我們把直播的文字內容整理出來啦,今天分享給大家。
前方乾貨滿滿
建議收藏慢慢品讀!
(還可點擊下方音頻邊聽邊看哦)
「這本9歲~99歲都適讀,拿起就難以放下的書是什麼呢?就是《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 舒比格哲思童話》,我的床頭書。
歐洲的文化裡邊有一個很強烈的基因,就是跟哲思有關。舒比格到底是一個哲學家還是文學家呢?
「回歸與想像」
此段音頻節點 00:30—01:44
很多人說舒比格的作品是適合9-99歲的人去閱讀,我覺得這本書當成年人讀的時候,他讀的是我們的人生的經驗,或者人生的經歷給到我們的一些啟迪,同時讓我們去回歸,尋找自己內心深處的嚮往的東西。
如果孩子們讀,讀什麼呢?孩子們讀的是故事帶來的啟發,這個啟發實際上是一種想像。
舒比格作品中的小文章都不長,多的可能一兩千字,少的可能就幾十個字,不到100字。
我們這次推出了有三本《爸爸、媽媽、我和她》《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大海在哪裡》,也是這些小文章的一個集子。這些文章實際上都有點像終極考驗的問題,考驗我們人生中思考的一些問題。
在上世紀末,大概上世紀1998年、1999年的時候,我聽到過這個作家,就開始找他的作品。那時候網際網路也不太發達,但是在2004、2005年的時候,我找到了一本由華夏出版社出版的《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這個版本我當時讀了以後,首先覺得好像有點無釐頭,他實際上在考驗、拷問我們的是——世界從哪裡來的,我們人的源頭是從哪來的?
可能說到源頭,我們所想到的是科學層面的從猿人進化到人,舒比格的書不是那個邏輯,而是說認知世界的邏輯。
比如就像我們說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種邏輯裡邊他有很多這種拷問,在這個拷問當中,我們會在他的這種小的思考當中,去回味,而這個回味的過程它實際上不是一個無聊的過程,我們可以一直為一個小問題討論半天。
我們在剛開始讀這個故事的時候,跟我同齡的一些朋友說這個故事好像沒什麼可以讀的,不好玩。但是他們把這些書給到他們的孩子或者他們的學生的時候,孩子們喜歡的不得了。
這裡邊有很多是我們大人從來沒有去想過的問題,孩子們在成長過程當中可能會經常想,卻沒有答案,也沒有人去跟他討論這些問題。
舒比格的作品一出版就獲得了安徒生獎,也得過很多德國的青少年文學獎,得了很多次,還不是一次。那麼我們所說的版本呢,插畫作者也是一個國際安徒生獎的獲獎者,叫蘇珊娜·貝爾納。
她的作品、插圖為文字增加了很多想像空間和哲的感情,她所有的圖片都很稚趣,但這種稚趣裡好像又充滿了文字當中「在講又沒有講」的東西。
這就是為什麼說拿起這本書就不願意放下,它實際上也成了我的床頭書,會時不時翻出來看一看,讀一讀。比如我某段時間情緒不太好,我可能就會把這本書拿出來看一看,看的目的是不是一定要去找到解決的辦法呢?
不是。而是這裡邊還有一些東西,能讓我們的情緒回到很純真的一個階段。在單純和純真過程當中,我們會放下很多的煩惱,所以我覺得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東西是無限的可能。
我在編這三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想它到底是編給誰的,我寄給我的很多朋友看,有的是大學老師,有的是中學老師,有的是孩子的爸爸或者媽媽。
他們說這本書打通了他們與孩子之間交流的一種通道,有的問題,在自己身上找不到答案的時候,他會拿出來跟他的孩子一起去討論。
在討論的過程當中,可能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是雙方打開了心扉,去探討一些可能平時不好去探討的問題。所以我覺得這幾本書,不僅是文學作品,它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家庭交流或者家庭互動的新方式、新方法。
我給大家讀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我一直覺得可以拿來變成圖畫書,它的名字叫《獅子的吼聲》。
講的是有一隻獅子,一隻很衰老的獅子,它快不行了。
獅子用盡他最後的力氣發出了一個吼聲。但是吼聲跑得很遠很遠,當吼聲回到獅子面前的時候,獅子已經死了。這個吼聲就再也找不到它應該落腳的地方了,變成了一個孤獨的、遊蕩在這個世界裡的聲音。
它一直在想:「我找誰,我住在誰的身體裡邊去呢?」
它找一些獅子,但獅子都喜歡自己的聲音。很多動物也不想要其他的聲音,鳥兒覺得「我的聲音很好」,老虎也覺得「我的聲音很好」。聲音總是自己的好。
但是有一天有一隻老鼠跑過來,吱吱吱地跑過來告訴他,我要你的聲音。雖然獅子的吼聲不願意住在這麼一個狹小的空間裡邊,但是它想了想能住進去總比我到處遊蕩要好,於是它住進了一隻老鼠的身體裡。
但老鼠「吱吱吱」的聲音又去了哪了?被獅子的吼聲擠走了,它也飄蕩到其他的地方去了。它也一直在等待那隻發出獅子吼聲的老鼠。它覺得只要聽到了一隻老鼠發出了獅子的吼聲,也是一種滿足感。
只要老鼠的吼聲一經過,地面震動,樹上長著蛀蟲的果子就會掉下來。「我的獅子!」吱吱聲小聲叫著。然後它總是在近乎幸福的讚嘆聲中睡著。
這個故事想起來很離奇,我們沒有想到遲到的獅子的吼聲會住不進獅子的身體裡。
實際上我們人類當中有很多這種事情,當我們專門為別人去做了一些事情,回頭來看,我們想讓這些事情被某個人看見,不見得這個人就能看得見,或者這個人能領會到你為他做的這個事情。但這種人生是不是就不完美了?
實際上不見得。
有時候我們的人生,我們只要拿住了,或者我們的朋友能看見了,或者我們自己能體會到了,可能就是完美的,只要帶給自己的是最美好的瞬間就好了。
就跟老鼠一樣,它雖然丟掉了吱吱吱的聲音,但是只要能聽到老鼠那獅子一般的吼聲,它還是挺滿足的。
我再給大家讀一個叫《為什麼駱駝的眼神總是那麼疲憊》。這是舒比格的《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當中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也不長。大家聽我慢慢讀來。
從前,駱駝是很好奇的動物,它總是睜著大眼睛。那時,它住的地方到處是草地和蘋果樹。有一天它離開了住的地方,到外地去流浪,最後它到了沙漠的邊緣。駱駝非常驚訝,這裡除了沙子沒有別的,於是它走向第一座沙丘,並經過那座沙丘。
那後面除了另一座沙丘,什麼也沒有。駱駝繼續往前走。那後面一定有別的東西!它想。於是它又走向第二座沙丘。那後面又是除了另一座沙丘,什麼也沒有。
就這樣駱駝經過了十座、一百座、一千座沙丘,它越走越深入沙漠。那後面一定有別的東西!它一直這樣想。一定有別的東西,一定有別的東西,一定有.
駱駝繼續往前走。它越來越渴,越來越累,眼皮也越來越重,眼睛越來越小。當它看見最後一座沙丘時,已經喪失了最後的勇氣。那後面一定什麼東西也沒有!它想。
但是,在最後一座沙丘後面有樹木,樹蔭下有泉水。駱駝走向泉水。開始狂飲。什麼也沒有!它想。駱駝喝著水,它的眼睛差不多快閉起來了。它想,那後面一定什麼也沒有,什麼也沒有。
從這一天起,駱駝就有了疲憊的眼神。
這個故事從問題出發,「駱駝眼中那疲憊的眼神是怎麼來的?」這是舒比格的一個想像。舒比格把這個想像變成了一個這麼有意思的,讓我們去思考的童話,極具哲理。
大家讀一次就覺得會心一笑,再讀,你就想你會心一笑的點來自於哪呢,你會去思考。
我覺得舒比格的作品,他帶給我們的永遠不僅是文學,還有很多的思考。這些思考來自於我們的一些不解,或者我們從來不會去想的這些問題。
現在的大千世界裡,片段的、碎片化的文化越來越多。在這麼一個時代,如果我們能僅僅去為一個小問題去深思,去思考,去尋找答案,我們內心就會找回自己的初始的點。
我們在快速跑動的時候,可能會忘記我們最初出發的初衷。我們叫初衷也好,或者一些出發的點也好,我們有時候跑一跑就失去了方向,跑一跑,我們就不知道我們到底要幹什麼?幹這些事是為了什麼?
但是我覺得如果讀一讀舒比格的作品,他會提示你很多有意思的思考,當然這裡邊還有一大享受是文學,是文字,文字的這種張力和魔力,是舒比格帶給我們最有意思的地方。
上世紀我們知道這本書的時候,它實際上是一個很小眾的書。喜歡的人喜歡得不得了,不喜歡的人可能看都沒有看過。
2006年,那時候我還在四川少兒社當編輯,我又重做了這本書,上市以來非常受歡迎,從那以後也進入了小學語文教材,被很多人列入推薦書單。
著名兒童文學評論家劉緒源老師為這本書寫了一篇讀後感,叫《喜歡得沒法說》,他說:「這是一本書,真讓人從心底裡喜歡,那樣一種想要分析一番卻無從下手,但又能隱約而真切的感受得到的人生體驗,那樣一種不溫不火的、執著的敘述,讓你一邊讀一邊就會笑出來,而實在又講不出多少笑的理由,這就是這本書它可能帶給我們的一些啟發。」
《爸爸、媽媽、我和她》講的是一個小孩的故事,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
敘述者有點像這個哥哥,講了爸爸媽媽、「我」和妹妹。這個妹妹是一個極度無釐頭的妹妹,她在家裡邊很多時候會讓爸爸媽媽或者哥哥頭疼,她有時候會倒著走在屋頂上,她發現了什麼?大家覺得她就像另外一個世界出現的一樣。
最早的時候我就老在想,哥哥可能想的是如果我家裡邊沒有這麼一個妹妹,可能這個家會很溫暖,也會很自然,也會很常態。但自從來了這個妹妹以後,家裡邊的生活完全被打亂了。他在講述這個被打亂的過程中,對家的問詢就是家到底是什麼?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家,我們家裡邊什麼才是真正自然的。它本身應該存在的東西,可能就是那種「搗亂的」、「非常態的」,是不是我們都該去把它接納住,而不是排斥掉。因為每個家都是不一樣的,每個家裡邊的孩子、爸爸媽媽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在想怎麼去接納家庭,我們說家庭是來自於世界靈魂深處的人的聚集。這些世界靈魂深處的人聚集在一起以後,他們會發生什麼化學變化,這個是不可想像的,誰也不可能設定我們家就是什麼樣子,它會按設定去發展。
這本書也會帶給我們很多思考,也會讓我們重新去了解我們家裡邊的成員,去理解和包容或者接納家裡邊每一個不一樣的成員。
《大海在哪裡》這本書裡邊有很多故事是我特別喜歡的,其中詩歌的感受更深,它裡邊不僅僅是小童話,還有很多的詩歌。這種詩歌我們可以把它當成孩子的俚語,人與人之間默默想到的一些問題,一些自言自語,都會在這個裡邊去呈現。
然後大家也可以看看書中的插圖,特別具有張力。
這麼大一個角,這麼小的一個人。
這本書叫《大海在哪裡》,到底大海在哪裡?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其中的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個人,他聽說有個大海,就是不知道大海在哪裡,他一路上問了很多人都沒有告訴他答案。有一天他遇到一個正在行走的豬,他問豬大海在哪裡?豬說我也是要去看大海,我也在找大海在哪裡,我們倆可以同行。
同行的過程當中,他們倆遇到了很多的矛盾,豬想拋棄他,自己去找大海,這個人也想拋棄豬,自己去找大海。但最後他們倆都找到了大海,可能是殊途同歸,都有想找到大海的這麼一個願望。
不管我怎麼走,我的目標就在那裡。
隨著我們的慢慢長大,我們小時候的理想,很多初始的理想可能會忘記,也可能會丟掉。我們在這個不停長大的過程中,做了很多的妥協,但妥協是不是好事呢?
我還是覺得妥協有時候也是一件好事,並不是一件壞事。如果我們把妥協和追求找到一個平衡點,我們可能還能找到我們最初的出發的點。
這本書裡有很多這樣的小故事、小童話、哲思小文、小詩歌,大家不用從頭開始讀,可以翻到哪一頁,就從哪一頁開始讀,每一頁、每一個小故事都可以給你不一樣的這種感受。
我們讀了太多的動物故事,太多的經典童話故事,比如說格林,安徒生。讀的太多以後,有時候就被故事情節帶走,我們並沒有停下來想這個故事到底帶給我們什麼。
反而像《舒比格哲思童話》這種小而精的作品,當我們讀完一個故事,你合上這本書的時候,你會去想,這個故事到底帶給了我什麼?
我知道很多人都推薦了舒比格的作品,很多書單裡面都選了他的作品。那麼如果我們在讀這種書的時候,不要去強求讀得快或者讀得慢,你只要一篇一篇讀就好了。
二年級以上基本上是兒童文學閱讀的一個高峰年齡段,在這個階段裡,我們為孩子們選擇哪方面的兒童文學讀物,實際上是很考驗家長的。
我們把兒童文學分成兩類閱讀,一種是淺閱讀,淺閱讀可能過完腦子,你再回頭可能記住某個名字,但記不住這個形象,也不會去回味這個形象或者這個人物帶給你的思考是什麼。
但是有的作品它是放下,你會拿起來,這個年齡段放下,下一個年齡段還會拿起來的。
這種書實際上是深閱讀的一種基礎讀物。舒比格的作品,我覺得它應該是從淺閱讀過渡到深閱讀這一階段當中的讀物,每個二年級以上的孩子,我覺得他只要願意去用心聆聽裡邊的每一段話,都會有很多的收穫。
這本書的讀者群真的是跨界很大,如果是9歲以下的孩子,可以家長讀給他聽。小孩或者家裡邊的大人可以偶爾拿起來,包括老人,他偶爾拿起來讀一讀,我們說「返老還童」,老人們受到這種啟發,他內心會找到一種快樂。這種快樂是他放下了所有,最後要去回歸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