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有一種叫「上刀山,下火海」 的儺技。踩著鋒利的刀梯往上攀行而一雙赤腳卻毫髮無損;光著腳,從燒得紅透的火碳上走過而絲毫無傷。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世上真有這種「絕活」。
2016年7月26日,在三峽人家巴王寨的廣場上,一座插了36把刀片且刀刃朝上的刀梯,在烈日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八尺高的刀梯,讓人看著就不寒而慄,然而,三峽人家的飛龍巫師卻要「迎刃而上」。表演還沒開始,臺下的觀眾已瞠目結舌。
表演前先讓在場的遊客檢驗真假。鋒利的刀刃把試驗者拿上的繩子一刀兩斷,連試幾把,把把如此。表演時,儺師們揮著綹巾,吹著角號,舞著法器走上祭臺召喚先祖,同時伴有鑼鼓喧天,火龍巫師就在陣陣號角聲中鎮定自若光腳踩刀而上,並在刀梯上表演著「金雞獨立」、「寶龍絞柱」、「倒掛金鉤」等多種高難度動作。這時候,「女中豪傑」吳阿妹也不甘示弱,緊隨其上,一路輕盈自如,神態自然,如履平地,直至梯頂再富有節奏地順利「下山」。當人們急速的心跳還沒恢復時,儺師們已將腳掌提起,看見儺師毫髮不缺,觀眾「嘖嘖」稱奇。
還沒有從上刀山的表演中緩過神來,下火海又讓觀眾為之捏了一把汗。表演前火龍巫師用耙子將木碳點燃並整成一長條「火路」,便光著腳板,從容地奔向火海,一路踢得炭火如鋼花亂濺,腳底生煙,好玄啊!然而這還沒有結束,蹈過火海,火龍巫師又從火堆裡取出一支燒的正旺的火棍,昂首向天,把紅通通的火棍插入嘴裡,用紅紅的舌頭舔著火棍,讓火棍從手臂上滑過,現場的觀眾無不唏噓膽寒。當烈焰從巫師口中噴出,火光沖天而表演者無燙傷之虞,眾人繃緊的心才開始放鬆,留下一段驚險的夢。
血肉之軀如何能抗擊鋒利的刀片和熊熊燃燒的烈焰?這當中的奧秘大家也眾說紛紜,有的說是神靈保佑,有的說是腳底有藥水,還有的說是魔術特技,然而,通過採訪三峽人家的巫師們,終於解開了那張一直使人費解的神秘面紗。
絕活來自家傳
三峽人家的四位巫師們均是貴州松桃縣土生土長的苗族人,而且他們都來自同一個村,飛龍巫師龍興保說,「上刀山下火海」是苗族流傳千年的絕技,村裡面不僅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會這門絕技,就連小姑娘也毫不遜色,原來這位面容較小的吳阿妹才20歲。受家族傳承,他們從記事起就掌握了這門絕活,並且每個人都既上得了「刀山」,又下得了「火海」。
「神功」靠的是苦練
「上刀山下火海」有何訣竅?龍興保笑而不語,只是露出了他那長滿老繭的雙手,原來,「神功」來自勤學苦練。剛開始練習時,是光腳板踩在沙子上,不管嚴寒酷暑,都要踩在沙子上反覆練習。然後,沙子換成了石子,要練到腳板踩在稜角鋒利的石子上渾然不覺才行。這時再將石子換成碎玻璃,用腳板把碎玻璃踩成粉末。最後,再將碎玻璃換成刀片……在苦練的過程中,身體還要經歷無數次被割流血,被燙傷,才能練就一番真本領。龍興保抬起他的腳板給筆者看,他的腳板上那一層非常厚非常硬的老繭,已被刀片切割成了絲絲縷縷,他說,那是長期「上刀山下火海」的結果。
除了苦練以外,「上刀山」還要講究技巧,步子要「穩、準、狠」,一腳踩穩,絕不能移動,這樣就不會輕易被割傷。腳上有老繭,斜著踩,不容易滑動,能保持平衡,而且起到了增大受力面積的作用。所以,上刀山所踩的刀越鋒利,接觸面越小,難度也就越大,有時候表演時稍不注意仍會被割傷流血,這也是很正常的事。龍興保淡然的說。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火龍巫師歐正兵說,能吞火,能吐火,舌頭被燙傷也是常有的事。在用舌頭舔火的時候,吸氣是大忌,要用最大力氣去呼氣,才能使火苗不被吸入肺裡。在神秘和驚險的背後,更多的是眾人看不到的辛酸。
傳承文化,發揚文化
在提起對今後有什麼打算時,龍興保說,他們做這一行的可以做到五六十歲,只要身體允許,會一直做下去。並且要把這種民俗文化發揚光大,這種上千年的技藝,絕不能在他們手中泯滅。如今,他遠在貴州老家的大兒子已經14歲,並且已經學會了「上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