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2020年好萊塢最重量級大片的《信條》,終於在定檔日期一波三折後即將正式上映。這部由諾蘭執導的電影,詮釋了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哲理,顛覆傳統的敘事脈絡與澎湃又震懾的場面,交織出一幕幕引人入勝的篇章,十分扣人心弦。
諾蘭的許多電影被廣大隱秘被稱為神片,在他過往的作品中,總是在有限的觀影時間內,用創新的方式來呈現時間的各種樣貌。
在《盜夢空間》裡,時間是一個元素,在夢境與現實間穿梭;在《星際穿越》中,時間成了一個與主角對抗的 &34;;到了《敦刻爾克》,時間成了線索,&34;,分秒必爭。
《信條》與諾蘭以往電影中的「時間」一脈相承,卻也更加精巧複雜。相信很多人看完第一遍已經準備好二刷了,遺漏不少細節,需要二刷來補,那二刷需要特別注意哪些點和線索呢?
首先在二刷前要搞清楚的兩個概念是:
「熵」的概念
《信條》整個故事的展開,是因為未來的科學家發明了能夠逆轉時間的算法。因為未來世界變化很大,他們相信只要用算法逆轉整個地球的熵,就能阻止氣候問題。所以未來人們就打算回到過去,讓祖先們全都死亡。
算法的原理,提到了「逆熵」,熵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科學概念。像是冰塊融化、蠟燭燃燒、植物枯萎,都是「增加熵」的過程。而算法的「反熵原理」,就是將這個過程倒過來,所以大家才會看到片中有些人倒退的狀態。
薩特方碑
考古學家在龐貝古城的廢墟中,發現一塊石碑:
石碑上寫著由拉丁文寫的五個字母,不管你用什麼順序來讀石碑上的內容都是一樣的,很明顯諾蘭將碑文的回文原理套在了《信條》劇情中。
而石碑的隱身意思則是:農神(薩特)一直控制著時間之輪運轉。
二刷時記得在電影中注意哪些地方跟這個石碑上的五行字有關,
SATOR:片中大反派薩特。
AREPO:源自古埃及的文字,本意不明預示著神秘。
TENET:本片片名也是片中神秘組織的名稱。
OPERA:是「歌劇」的意思,影片開場戲為歌劇院爆炸。
ROTAS:薩特名下自由港倉庫的建造公司名字為ROTAS。
搞懂了這些也許你就有了答案。
其次做一些二刷時需要注意的細節提示,希望大家嘗試自己發現真相才更能體會這部電影的樂趣。
配樂
由於檔期的原因,為《信條》配樂的操刀的,不是諾蘭的老搭檔的漢斯·季默,而是憑《黑豹》斬獲奧斯卡、格萊美最佳原創配樂雙料獎項的瑞典配樂新貴路德維格·戈蘭松。
為了配合 &34; 的電影主題,電影的配樂也用到了很多逆轉元素,為電影提供了不少線索,比如在同時有時間逆行和順行的最後的大戰的橋段中,逆行角色的配樂,都會聽起來像是倒著放的,樂器和弦、槍聲翻轉組合,以營造一種讓人身處 &34; 的感覺。
二刷的你如果覺得畫面太複雜,眼花繚亂,可以通過配樂來迅速分辨一下。
高速公路飛車追逐橋段
而電影中最複雜最讓人產生爭論的橋段,就是中段審問以及隨後飛車追逐的橋段,相信大多數人看第一次時候可能也沒馬上理解反派是怎麼拿到重要物品鈽的。
二刷時記得要特別留意主角逆行開車追逐時,會有一個一閃而過的畫面,也就是三臺車互相碰撞時,在他車內抖動之後飛出去的鈽,這會是這場戲的關鍵。
而公路上的逆轉車,還有主角看到逆行反派薩託打傷凱特這段。這一段要用薩託視角來想,會比較清楚。
薩託等手下把主角抓來到時間閘門前,接著逼問主角零件下落。
薩託得到主角給的假答案後,逆行回到公路。接著薩託再打傷凱特、讓部下拿著運算機去俄羅斯Stalask-12市啟動。
最後薩託又一次逆轉,回到越南那時候,和凱特濃情蜜意,並遠端指示部下啟動零件。
紅藍配色正行逆行的指向
片中大家看得最雲裡霧裡的,應該就是順行&逆行人,以及複雜的時間點了。最直接幫助你搞懂這部電影的時間線和正行逆行的相互關係,當然就是紅與藍兩色,這一方面是指最後大戰時特種部隊佩戴的徽章,同時也呼應到審問橋段的房間打光。
在審問橋段之前,剛剛發生了,公路飛車追逐的戲,薩特早在主角在高速公路上搶奪鈽之前,便抓住了凱特,以薩特的視角來看,他等著男主來到時間閘門前,逼男主說出鈽的下落,
而倉庫前的另一邊,逆時間的薩特正把順時間的凱特拉走……
然而男主以為薩特已經搶走了箱子,在薩特威脅下,男主依舊沒有說出鈽元素的下落,薩特毫不猶豫對著自己的妻子開了一槍……
正向薩特讓正向男主看著逆向薩特用逆向子彈擊中正向女主,這樣違背因果律的傷口是無法隨著時間癒合的。
這時特種部隊解救了男主,男主才搞懂了來龍去脈,決定進入時間閘門阻止薩特。
反派到底想幹嘛
薩託在蘇聯時期的俄羅斯出生,當時薩託幸運的在家鄉發掘出了構成算法之一的鈽元素,所以未來人就找到薩託合作。然而現在的老薩託,因為罹癌,時間不多了。
薩託得不到就毀滅的個性,讓他決定回到越南、和妻子最親密的那一刻,引爆算法,讓全人類跟著他陪葬。
這裡指的注意的是,主角們此前並不知道,薩特想在哪個階段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個在越南的溫馨時刻,是後來男主和凱特一起拼湊推理出來的。
時間上剛好與烏克蘭大劇院爆炸相吻合,當天也監測到前蘇聯廢城Stalask-12市被有核引爆跡象。
關鍵人物尼爾
接著,看過電影的人應該都已經知道羅伯特·帕丁森飾演的尼爾時光是個極其重要的角色,從他出現的第一場戲中,就要特別注意他的言行舉止,包括他與男主的對話,以及透露的背景故事和知識,還有他對於逆轉時間等信息的隱瞞和遲疑等等,都對最後的結局有所暗示。
另外最後一次大戰戲中,可以注意一下這一時間軸中到底出現了幾個尼爾。尼爾在最後一場大戰戲中,都用了不同的角度呈現他的狀態,而且他還在同時進行好幾個任務。
首先是逆行的尼爾先進入到基地中心,尼爾發現主角會遇見地雷,因此他進入逆轉機,順行回來。尼爾開著車,想要提醒主角,但卻提醒失敗。
另一邊,順行的主角進入基地中心,然而卻被關在門外,也在那裡發現了一具屍體。
突然間,屍體逆行活了起來,幫主角擋子彈,還打開了門。從最後一幕,大家應該可以猜到,這個逆行的屍體,就是尼爾。成功解救世界後,順行的尼爾和主角告別,他說他還有一個地方要去。尼爾說的,就是他要逆行回去,幫忙主角。
因為主角已經經歷了一切、看到了中心裡的尼爾屍體。主角知道這是和尼爾的最後一面,所以才會那麼傷感。(只是道別那一刻,尼爾還沒經歷這一切,所以尼爾不知道)
另外,在最一開始歌劇院救下主角的神秘人背包上同樣掛有尼爾的銅錢配飾,也是尼爾。最後一幕,尼爾正是逆行回到歌劇院,救下主角後,再來到Stalask-12市基地中心想幫主角開門,最後死在了那。
我們在看《信條》時遇到的最大障礙,是難以理解片中通過「熵」來達成逆轉時間的邏輯。《信條》所強調的概念是:已經發生的事就會發生。換句話說,不管穿越者做了什麼,都只會產生跟現在一模一樣的結果。
在電影中我看到幾位主角為了阻止薩特,不斷在時空中逆行又正行。但卻發現了他們在原本正行時間所遭遇的經歷,其實根本就是他們在逆行時間時造成的。而電影更深層的含義則是過去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通過現在創造未來。
如果你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你還會做這件事嗎?向來理性的諾蘭也開始與我們討論關於命運的問題,而他對此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與其糾結「修改過去」不如投入地「體會當下。Life is written。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