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頂道觀航拍圖
遠眺梁山
位於梁山山腰的觀音禪寺
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俊華 攝影:通訊員 周星亮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宜都梁山,海拔920米,就算在宜昌,知道的人也不多。
梁山頂上,有座金頂道觀,其歷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有著「南武當」之稱。
白雲生處有道觀,天上人間莫可辨。梁山何其有靈,竟讓這座偏遠道觀的香火繚繞千年?
霧籠峰頂隱道觀 山腰寺院堪歇腳
潘家灣鄉是宜都市最偏遠的鄉,梁山村又是潘家灣鄉最偏遠的村。
這裡也是宜昌市「美麗鄉村」建設樣板,山路蜿蜒卻都寬闊平坦。6月14日,楚天都市報記者從宜都北下高速後,驅車30分鐘,就到了梁山村。
由於剛下過一場暴雨,青山如洗,群峰在雲霧中時隱時現。
梁山村支部書記張愛民指著一座最高的山峰說,道觀就在那座峰頂。但記者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山峰被雲霧籠罩著,什麼也看不見。
倒是在山腰,有一座紅色屋宇,在一排民居中很是醒目。張愛民說,那是一座寺院,叫觀音禪寺,也很值得一看。
山腰地勢平緩,驅車可直達寺門。寺院住持廣月法師66歲,平易近人,設了茶水待客。
他告訴記者,梁山的佛教香火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距今約1500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觀音禪寺就是那四百八十分之一。
出家人偏愛尋找山水秀麗的地方修建道場,梁山能被前輩出家人選中,自然有它的妙處。
今天的觀音禪寺,是1998年由演賢法師主持重建的。2012年,演賢法師圓寂,廣月法師受邀前來主事。
廣月法師踐行「人間佛教」,主張佛法要對日常生活有指導、寺院要與周邊百姓相關聯。因此,觀音禪寺不像很多其它寺廟那般莊嚴肅穆,反倒瀰漫著一股賓至如歸的親切感。
寺院齋堂的素宴,堪稱一絕,蔬菜、蓮藕、豆腐等食材,都由僧人們自給自足。出家人講究進齋不語,但齋堂外便是山川峽谷,臨窗吃飯,仍令人禁不住遐想出神。
登高一覽眾山小 雲海變幻似仙境
順著觀音禪寺向上看,一條近乎垂直的石階伸向山頂。拾階而上,峰頂便是金頂道觀。
記者用手機軟體測了一下,從寺院到道觀海拔高度僅200餘米,但普通人攀爬一趟卻需要一個多小時,體力消耗接近極限。
到達山頂,三座大殿呈梯形分布,佔滿整個山巔。由低至高分別是朝聖門、三清殿、祖師殿,恰如一頂飛來的道帽,戴在梁山之上。
站在祖師殿的制高點憑欄遠眺,群山環拱,雲海在腳底翻騰變幻。山腳的村落依稀可見,道觀閣宇似在雲霧之上了無依託。仙境、幻境,天上、人間,一時竟不可分辨。
道長徐誠琅含笑道:「各位應該明白,道觀為何建在這絕頂之上了吧!你們看,四周群山是不是都在向此峰朝拜?」眾人環顧,頻頻點頭。
張愛民告訴記者,晴天視線好的時候,由此可望到宜都縣城,可看到長江,頗有「一覽眾山小」的氣概。
徐誠琅是宜昌市道教協會副會長,其祖父、父親都是民間道師。自1998年起,他就在金頂道觀清修,主持道觀也已有5年。
目前,道觀內只有三名道士,養花種菜,過著自力更生的世外生活。
信榮道長在此修行20餘年。每日的功課之外,他就在山坡上勞作,與普通農人無異。祖師殿的廣場上,還生活著幾隻兔子,因久居峰頂,雖然機敏,卻並不怕人。
香火延綿千餘載 佛道共處成一絕
據當地縣誌記載,梁山一帶歷來受到出家人青睞,鼎盛時期有大小寺院108座。而梁山之巔,自古以來一直是道家聖地。
徐誠琅道長介紹,20多年前,金頂道觀重建時,在原地挖出不少石碑。一段「乾隆三十二年」的碑文記載,當年就有「重修梁山神路」。徐誠琅說,只有道家才有「神路」一說。
曾經有一段時間,僧人也在山頂修行,但供奉的仍是道家祖師真武大帝。據傳說,真武大帝曾一天兩處顯聖,朝梁山、暮武當。於是,很多信徒便按照這個時間規律朝拜。
徐誠琅道長說,像梁山這樣佛、道兩教比鄰共處,香火延綿千餘年而不絕的景象,全國罕有。更難得的是,寺廟和道觀至今沒有商業沾染,也是一種出世的堅守。
作為宜昌市「美麗鄉村」示範點之一,潘家灣鄉的硬體設施較為完備,歷史文化、生態環境、農副產品都很有特色。張愛民從都市回鄉擔任村支書時間不長,他肩負著帶領鄉親們建設美麗鄉村、走向共同富裕的使命。該鄉正在籌劃,以特色鄉村遊為抓手,打造集農家樂、民宿、茶葉、中草藥等主產品的產業鏈,擦亮千年梁山名片。
【糾錯】
【來源:楚天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